10.10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小喇叭:刘鸿雁工作室,一对一微信

咨询进行中,有书面咨询回复与文字、语音咨询,满足不同家长的需求,如果您对孩子教育、家庭关系、个人成长存在困惑,请留意文末的预约二维码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相互理解。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生存技能。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他们获得外界的信息量比较少,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很强。因此,在小学生群体中开展“交往”能力的培养具有独特的教育意义。

人的交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通过对小学生同伴交往挫折的原因分析后我们知道只要小学生自身努力;身边父母、老师共同对他进行正确指导、陶冶和锻炼;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小学生同伴交往的挫折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小学生同伴交往挫折的应对策略主要有:

小学生

自身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小学生自身的努力是解决其同伴交往挫折的最有效办法,小学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平时多参加野外实践及多做校园活动中相对较难的事,通过做各种事情培养吃苦精神,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受挫力。

2.端正交往态度,当遇到交往挫折时,要客观地分析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不要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平时学会清晰客观地分析自己、分析别人。

3.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与交往有关的书籍、电视等,增长交往知识,学会与同学交往的正确方法、养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良好性格,让自己成为一位交往行为适度,个性心理健康的学生。

4.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还要培养自己乐于助人、谦虚礼貌等精神,让自己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赢得同伴的喜欢。

从家庭方面入手

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增长自己的知识,特别是与小学生心理学、小学生交往方面有关的书籍及讲座,这对于指导孩子的同伴交往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并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发现孩子心理出现亚健康状况而自己解决不了时,应及时地求助心理医生。

2.对于家庭结构不理想的家庭,要分析自己的家庭是属于哪种结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父母要放开自己的孩子,应该舍得“放手”,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勇于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直接面对挫折的意识。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3.经常与孩子、老师沟通,多关心、多了解孩子的交往情况。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挫折时,能及时地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为孩子排除可能引起挫折的各种内外障碍,并教育孩子对挫折持正确的认识态度,形成良好的耐挫折心理,学会处理挫折的技巧和方法。

4.转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放弃那种“成绩高于一切”的思想,平时多指导孩子加强社交的目的性、计划性,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积极与同伴交往。教孩子学会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了解别人,关心、帮助他人。让孩子从小养成文明礼貌的交往方式和习惯。

5.尽量创造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生活在幸福温暖中,保持一颗健康、快乐的心。

6.正确指导孩子的媒介接触。规定并控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把看电视与读书、实践等活动结合起来。教孩子远离暴力等有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媒介,多接触有益身心,有益同伴交往的内容。

从学校方面入手

老师作为学生求学道路上的指引者,为了学生交际和心理健康的需要,多创设学生交往机会,让学生享有充分的交际自由。

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交往的教育。如交往态度、观念等的教育。不仅要创建学生同伴交往的机会,而且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的能力。

对于在同伴交往中受挫的学生,要因势利导,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及时化解他们间的矛盾,教他们学会角色互换,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采取消极的交往行为,最终导致自己被同伴拒绝排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对于班级中的各种伙伴群体,教师应该鼓励良好的伙伴群体,利用良好伙伴群体促进小学生同伴交往,教育那些“不良”的伙伴群体。

学校方面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办心理咨询室。创建有利学生同伴交往的时空。形成有力的家校合力。

“知女莫若母,知子莫若父”,天下没有谁能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子女,作为学校应该经常召集家长开家长会或让班主任进行家访,尽量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从而为个别同伴交往受挫的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教育方法。而作为父母亲也应全力与学校老师配合,一旦发现孩子交往上、心理上或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与老师共同商讨,寻找解决对策。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为什么要重视小学生的同伴关系

有的家长反馈,孩子到了高年级之后出现了很多因不愿上学而焦虑、烦躁,这样的情绪是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是没有发现的。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特别是在青春期前后,独立性和自主性开始逐渐的发展起来,逐渐开始有想摆脱父母的限制,约束,控制。孩子们会想获得更多的自由和掌控感,他们会和同伴交往日益增多,对友谊的渴望更加强烈,同伴逐渐成为他们社会支持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同伴关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成年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小学阶段要更加重视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什么是同伴关系?

在学术上,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孩子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且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是主要指同龄人间的、心理发育相当水平的个体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水平:

一种是群体关系水平,反映了孩子在同伴集体当中的社交地位,也就是同伴地位,在集体当中能不能被同学接纳,能不能被同伴拒绝,也就是分成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更好的融入集体的孩子,肯定是被同伴接纳更多的孩子。

第二种是二元关系的水平,反映的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是友谊。一般来说孩子,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深厚的友谊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的好朋友仅限于一个人或两个人,和其他人有较少的互动的话,也可能是这个孩子获得友谊的能力会相对比较弱一些。

孩子的整体发展来看,每个孩子都需要二元关系的友谊,也需要在集体中能够被接纳,能够融入到集体中,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这种归属感的获得对于孩子愿意去上学,觉得上学并不是一件非常有压力的事情。

正是因为孩子在集体当中有归属感他才乐于每天去上学,克服困难去上学,但是融入集体有困难的孩子,经常会感到自己被同伴所拒绝,而不是被同伴所接纳,他就会经常感觉到孤独不安,甚至孩子是不愿意去学校的。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从学术上来讲,会把同伴关系归纳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矛盾型和一般型。

同性格的孩子,他在同伴接纳这个维度上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是属于受欢迎型。有的是被排斥型,还有的孩子矛盾既想跟同伴在一起,也希望被同伴接纳。但是他经常感觉到自己被同伴排斥,比如说有的孩子害怕拒绝别人,当同伴给他发出一个拒绝的请求时就非常痛苦,就感觉我不拒绝你们,你们也不应该拒绝我。这样的话孩子在同伴中就会更加有压力,更容易感到气愤。

这种特殊与敏感的行为和被接纳的程度确实有关系。我们看到有的孩子相对比较腼腆、被动,这样的孩子不得不扰乱纪律,他获得友谊的方式往往比较被动,很多人来找他,但是他主动发出邀请的情况却非常少,但是在集体中能够被接纳。

同伴关系的几个时期

孩子在高年级的时候,在同伴中感受到压力,会比小学低年级的阶段更大,从学术上研究发现这种规律细分成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孤立期,也就是一年级上半学期。孩子和孩子之间的互动,还不是很密切;

第二个阶段是水平分化期,是一年级到二年级的一个阶段。

垂直分化期是二年级到三年级。小团体形成期是三到五年级和团体合并是到六年级。

从这样的一个划分来看,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孩子的同伴交往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而到了高年级同伴关系处理能力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他们要应付各种压力。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小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相适应,也与小学生在班集体中的集体活动经验有关。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其一,他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和谐的人做朋友;其二,他们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挑选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为什么从小学开始就要关注孩子的同伴关系?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还具有一定的性别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他们最喜欢的同伴在性别上的选择态度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青春期以前的小学生,都倾向于选择同性同伴,这种现象在小学阶段呈上升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同性别的小学生具有共同的兴趣和活动方式,便于相互合作和交流;其次,选择同性别的同伴也反映了小学生性别认同的作用。所谓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小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性别并将自己投身到同性别的活动中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这样有助于小学生对自身性别的接受,逐渐形成符合社会期望、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并最终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在

小学生的同伴交往中,还会出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些男生尤其是低年级的男生,常常采取制造事端的方式与女生接触,如在课间把女生的文具藏起来,在课桌中间画一条界线等,表明这些男生对女生特有的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会表现出微妙的变化,如表现出拘谨、腼腆、故意的漠不关心等。所有这些行为特征,都是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特点。

温馨提示:头条号上现有不少家长咨询儿童心理问题,因三言两语无法获取全面信息,也无法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刘鸿雁工作室提供一对一咨询服务,预约请加微信号“lhyxinli”,注明“头条号”。

一对一辅导咨询进行中!

携手与您一起搭建与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能力,帮助孩子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学会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会意识和人际关系管理的技能,能理解与包容他人、对他人产生情感共鸣,建立积极、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创意性地解决问题和做负责任的决定。

咨询预约/联系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