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王寵(1494—1533),原名履仁,後更字履吉,另號雅宜山人,江蘇吳縣人。年輕時拜與文徵明齊名的蔡羽為師,卻能青出於藍。他學習極為刻苦專精,在石湖讀書習字二十年。其詩、書名滿吳門,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因仕途不利,屢試不舉,僅以諸生貢入太學,故人稱王貢士。

他的書法有晉人恬淡之趣。初學虞世南,得其疏雅,運筆涵韻,不露鋒芒。再學王獻之,以拙取巧,自成新意。觀其行草與小楷,疏朗空靈,皆不與時人相同。

【《小楷謝康樂詩》欣賞】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王寵《小楷謝康樂詩》扇面,金箋,縱17.7釐米,橫54.3釐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此扇錄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過始寧墅詩》、《富春渚詩》兩首,款署“王寵”,鈐印“王寵私印”、“履吉之印”。此作筆法秀勁,紙墨精良,已擺脫早年摹仿虞世南、智永的狀態,以己意書寫,風神疏朗,是其楷書中的佳作。

王寵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二王,於古雅中見清淡,豐潤秀美。字字取姿態,風骨遒逸,天真爛熳,交錯掩映,有不可形容之妙。其結構雖然豐美,但缺乏內在裹束的力量,明代詹景鳳曾說“有骨無筋,特以趣勝。”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王寵之所以在吳門書派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主要在其“拙”趣,這種生拙感,令人在雅緻之外,復生出關於“古意”的想象與回味。他的“以拙取巧”可概括為三個方面:書寫相對徐緩、點畫起止含蓄、姿態饒有稚趣。

徐緩便於把握書法的姿態,能顯現出一種優雅的風度,同時有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尤其會造成力度上的虧欠。在王寵作品中,雖善於取態,但在結構上也有不盡嚴謹之處。這是由於其在弱化書寫節奏感同時,刻意追求字形空間感所致。

為了凸現拙趣,王寵還有意識地的泯去用筆起止的痕跡,尤其是晚期作品,顯現出一種脫盡鋒芒與火氣的修養,令人從中體驗到含蓄的意趣。但由於過分講究含蓄,王寵的作品顯得有些拘謹。對於鋒芒的迴避,在一定程度上與王寵善用禿筆有關係,這種“乘退筆之勢而用之”的筆法尤為可愛。

清人陳玠認為王寵“不為諸公柔熟俗派,多有可觀”。正因為生拙,他與流麗而無深意的俗書拉開差距。這種略顯“刻意”的追求,目的並非真的以“古拙”為美,其“古”中蘊涵著精雅,“拙”中傾注著更深層的巧思。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書家經驗:小楷執筆運腕的基本方法】

“指死腕活”是寫小楷的基本運腕方法。書寫時手腕要鬆動靈活,不可過於緊張、用力過度,腕的作用主要在於調整筆鋒,通過提按、頓挫等動作,暗換筆心,使之達到中鋒行筆的目的。只有藏鋒畫中,才能沉勁入骨,使筆力充沛,筆勢圓活。故作小楷時,筆頭宜剛勁,而手腕需輕便,方寸之內的字以運腕為主,務求筆力從腕中來,點畫自然沉勁而不飄浮。

明代宋曹說:“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這是一種十分微妙的運腕方法,只有用筆圓熟,才能達到心手相忘、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指死不是指手指僵死不動,腕活則指隨腕動,指亦能活。清代姚孟起也說:“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

初學小楷,可採用提腕的方法,即肘著桌面,虛提腕,腕部不能死貼桌面,要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駕馭筆,又能使腕部靈活地轉動,便於筆力和筆勢的充分發揮。同時,作小楷,力在於指腕之間,懸肘作小楷,初學者難於控制和駕馭,所以不宜高懸手腕。

總之,正確的指法和腕法,最終目的不外乎得“勢”、得“力”,使筆在手中“得心應手”,從而達到“心手相忘”的境界。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以拙為巧的王寵書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