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惠風和暢

“惠風和暢,有鶴自遠方來。”這一幅出自馮偉先生的作品一舉榮獲第十四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金獎,深受業界讚譽。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馮偉,出生於1975年,福建福州人。出生於雕刻世家,自幼受祖父壽山石雕刻大師馮久和的藝術薰陶,又得其父馮其瑞及母親吳美英的指點,在濃厚的藝術氛圍中長大。先後進修於福建省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有良好的美術理論基礎和紮實深厚的雕刻基本功,擅長花果、動物雕刻。現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壽山石雕傳承人、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全國青年優秀工藝美術家、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福建省壽山石文化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馮偉的石雕作品獨具匠心,在業內屢獲殊榮,被國內多家博物館收藏。其中,“蘭若藏瓏”入選2017年首屆中國好手藝展,成為入選該展的唯一一件石雕作品;“壽山石案頭擺件”入選2019年第二屆中國好手藝展,同年作為福建壽山石雕唯一代表參加中國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會。


鶴與石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古人好養鶴,鶴在古代人的生活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這是因為它的形狀和習性比較奇特,符合古代文人的審美意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圖騰。作品《惠風和暢》採用整塊名貴、珍稀的壽山石荔枝凍石雕刻而成,雕刻著七十隻仙鶴,姿態各異,立於松柏之上。“鶴壽千歲,以極其遊”,寓意祖國安康福壽,盛世欣榮,有祥瑞之意。作品原石性堅凝結,透明度強,晶瑩透澈,紅、黃、白、黑等各色俱有,豔麗無比。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在雕刻過程中,作者巧妙運用材料天然色彩的變化,大坯琢削保留了鶴頂紅色,使作品更有形象感、真實感和質感;運用了圓雕、鏤雕、透雕的手法,使作品細節生動,不露刀斧之跡,松柏枝繁葉茂,充滿生機,白鶴欲棲欲飛,靈性十足,日月天地,草木山川,萬物周流運轉,生生不息,體現著生命精神,使整個作品充滿了大自然的和諧統一。


以鶴鑑心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將人世間情感蘊藏於自然萬象中是這幅作品的又一妙處。


在中國古籍文學裡,親情有著這樣的詮釋——成鶴對幼仔的精心哺育,象徵父母對子女的愛,為了維護子女,甘願犧牲。“回想在我學藝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讓我深刻體會到親情的力量無處不在。爺爺、父親、母親,他們的創作和收藏,以及多年來形成對石頭的認識和對藝術創作的感悟,都深深的影響我。”馮偉先生每每回憶起幼時學藝的場景,臉上都展露著滿滿的懷念神情。對手藝人來說,能將那些久遠又珍貴的回憶通過作品表達出來,這便是最寶貴的。


惠風和暢 匠心緩緩道

另一方面,由於鶴的形態是長頸、竦身、頂赤、身白,給人一種清高之感,所以鶴很早就被認為是有德行的禽鳥。《詩經·小雅》就有《鶴鳴》詩:“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愛有樹檀,其下維谷。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以鶴寓喻君子。作為手工藝從業者更是要不斷的反省自身,忘卻名譽,更專注的投入在作品本身,才能從技藝中迴歸初心,修身養德,此乃正解。


關於感恩,中國文學裡常有對鶴知恩圖報的描述。晉·幹寶《搜神記》卷二十:“噲參,養母至孝。曾有玄鶴,為戒人所射,窮而歸參。參收養,療治其瘡。瘡愈放之。後鶴夜到門外,參執燭視之,見鶴雌雄雙至,各以明珠以報參焉。”


馮偉以鶴鑑心,時刻不忘感恩在從藝道路上給予他一切幫助的人,他曾說道無論是家人、良師、益友,亦或喜好壽山石雕的朋友們,都是人生給予他的最厚重的饋贈。而對廣大壽山石愛好者來說,《惠風和暢》無疑也是馮偉給予我們的最厚重的饋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