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廣難封,是運氣,還是武帝的原因?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廣是西漢早期家喻戶曉的名將,也是同時代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最喜歡的一位將領,雖然李廣終生都沒有被封侯,但是卻位列司馬遷《史記》七十列傳之中,和衛青霍去病獲得同等待遇,不得不說,李廣也因此雖死猶生,受到國人萬世景仰。

那麼,今天紅塵君就從正史角度給大家系統分析下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

一、漢文帝感嘆李廣時運不濟,未生逢漢高祖秦末亂世

第一個替李廣感嘆的就是開創西漢“文景之治”的漢文帝。當時李廣是漢文帝的武騎常侍,經常陪從漢文帝左右,衝鋒陷陣、格殺野獸,李廣都是拔得頭籌,漢文帝感嘆說:“李廣可惜呀,生不逢時,沒有生活在我父親漢高祖秦末爭霸的亂世時期,否則,封個萬戶侯都不在話下。”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作為西漢明君,漢文帝對李廣的評價不無道理,沒有生逢國內戰亂,本應該是幸事,對靠戰功建功立業的武將而言,卻是有些遺憾的。

二、李廣缺乏基本政治敏感度,接受梁孝王私賜的將軍印,導致立大功漢景帝也不給他封賞

李廣在平定漢初七國之亂的時候,跟隨太尉周亞夫一起去攻打吳楚聯軍,在昌邑城率先奪下來敵軍的軍旗,一時功名顯赫。但卻因為接受了梁孝王私賜的將軍印,回到國都後,漢景帝對李廣沒有封賞。


《史記李將軍列傳》: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

其實,稍微有點政治敏感度的官員,都曉得漢景帝的同胞二弟梁孝王仗著竇太后的寵愛,一直想奪得漢景帝的皇位,李廣卻在主君漢景帝還在位之際,欣然收下了這樣一個危險分子私自頒發的將軍印,無異於等同謀反,自然不被漢景帝所喜,因此有大功而不封賞已經是漢景帝對李廣最大的仁慈了。

三、李廣神勇過人,但治軍散漫,不適合率領大部隊對匈奴作戰

李廣臂力過人,箭法高超,經常喜歡射殺老虎猛獸,受傷被俘,孤身一人還能從匈奴單于手下殺敵搶馬平安逃回,可以說單兵作戰能力世所罕見,但是卻治軍鬆散,李廣帶兵行軍從來無嚴格隊列、陣勢,靠近水草豐盛的地方駐紮軍隊,停宿的地方士兵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幕府簡化各種文書簿冊,但李廣喜歡在距離軍營較遠的外圍佈置了哨兵,所以不曾遭到過危險。同是西漢抗擊匈奴的名將程不識評價李廣:“李廣治軍簡便易行,然而敵人如果突然大兵進犯,李廣這麼佈置就無法阻擋了。但是李廣的士兵因為李廣很少管束都過得挺開心,也都甘心為李廣拼命。”

《史記李將軍列傳》: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

李廣一生對匈奴作戰70餘次,可以說是西漢王朝中對匈奴作戰次數最多的將軍了,但是這70多次作戰除了元狩六年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匈奴外,其餘皆是小規模戰役,擊殺匈奴兵將有限,因此缺乏被封侯的軍功,並且因為李廣治軍散漫,雖然手下士兵喜歡為李廣拼命,但不適合率領大部隊對匈奴作戰,統領的士兵始終是幾千人,最多不過一萬人,很難在戰功上有所進益。

四、李廣剛愎自用,不滿大將軍衛青將令,導致部隊迷路,失去聯合擊殺匈奴單于的最佳戰機

李廣跟隨大將軍衛青參加了人生中最大規模征討匈奴的戰役,結果李廣對大將軍衛青的軍事部署自己由前鋒變後衛十分不滿,未向大將軍告辭就帶兵啟程了,領兵與趙食其合兵後從東路出發。軍隊沒有嚮導,結果有的時候就走迷路了,導致所率軍隊落在大將軍之後,大將軍與單于交戰,單于逃跑,衛青沒有戰果只好收兵。衛青南行渡過沙漠,遇到前將軍與右將軍。李廣謁見大將軍後回自己軍中。

《史記李將軍列傳》: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

綜上,可以見得李廣性格上剛愎自用的缺陷,和主將失和,最終因為部隊迷路,貽誤聯合擊殺匈奴單于的戰機,因此獲罪被貶為庶人,也徹底失去了封侯的機會。不得不令後人扼腕嘆息。

整體而言,李廣難封既有時運,也有其個人對政治敏感度把控、軍隊治理、性格缺陷失察的原因,可惜一代將才,最終卻落得自刎謝幕的落魄命運。

參考文獻:《史記》


醉伊笑紅塵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飛將軍就是李廣,由此可知李廣在歷史中的名氣極大。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李廣雖然戎馬一生,戰鬥力極強,但是晚年的時候,當他的很多下屬都已經封侯拜相了,李廣還是在將軍職位上尚未升遷。



很多人都覺得李廣難以封侯,是因為李廣的運氣不好,加之漢武帝對他的偏見。

因為,在李廣最後一次出征匈奴的時候,漢武帝就曾經對大將軍衛青交代,李廣這個人雖然英勇,但運氣不好,所以重要的戰役一定不要交給他。果不其然,在這次漢朝對匈奴的作戰中,漢朝整體上大勝,但李廣因為迷路耽誤了軍機,後因為不想接受刀筆吏的盤問,自殺身亡。


真的是李廣的運氣不好,加上漢武帝對他的偏見,才導致他難以封侯嗎?當我們拋開這些觀點,深入來看李廣的一生的時候,我們發現,其實是以下原因導致李廣難以成功封侯。

一、李廣政治上太幼稚,下面我們通過一件事來加以說明。

話說,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大將軍周亞夫平定吳楚聯軍,立下了戰功,於是被梁王劉武看上李了,劉武為了拉攏李廣,私下裡授予了他將軍印,李廣竟然接受了。

大家都知道,那個時候其實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在爭皇帝位。李廣私自站隊就罷了,還大大方方的接受了劉武的將軍印。

由此可知,其政治上有多幼稚。

二、李廣心胸狹隘。

史書記載,李廣曾在出任右北平太守前,剛好有一段時間賦閒在家,有一次他夜間騎馬外出,被霸陵尉按律阻止了,就這點小事,霸陵尉便被李廣記恨在心裡了。



後來李廣受命出任,就順便請求武帝將霸陵尉劃歸自己統屬,不久,李廣就找了個藉口將曾經阻止他外出的霸陵尉殺了。

由此可知,李廣為人心胸狹隘,缺乏大將風度。

三、運氣確實不好。

縱觀李廣一生七十餘次戰役,基本上都是小型戰役,很少有大型戰役。


小型戰役的一般戰功不高,難以達到封侯的標準,而大戰役,李廣總是能遇到匈奴的軍事主力。這樣的運氣,估計全天下也就李廣獨一份了,特別是在霍去病、衛青這樣耀眼的天選將軍的襯托下,顯得更加的命運多舛。

總之,李廣個人戰鬥力不錯,但個人性格缺陷也很明顯,所以,李廣難封與他個人運氣確實是有一定關係的,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


史海鉤沉


解讀李廣封侯的原因,是個難題。小牛認為,李廣難封,既有其個人因素,如能力、性格等;也有外部原因,如漢武帝的用人政策。只不過,這不包括李廣運氣的因素。下面小牛就與大家一起來做具體分析。

一、李廣戰績欠佳,尤其是指揮大兵團作戰失利頗多,這是最大的硬傷。

李廣是名將之後,漢景帝時又經歷了平定七國之亂的歷練,在軍事指揮方面嶄露頭角,先後擔任上谷和上郡兩地的太守,在守土禦敵方面有所建樹,有目共睹。不過,他在指揮大兵團作戰方面卻鮮有亮點。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衛尉李廣以九卿之尊出雁門關,攻打匈奴——這是他為大漢所進行的第一次主動出擊。可是,敵強我弱,漢軍失利,主將李廣也被俘。此後,李廣表現機智英勇,射殺敵人而逃回漢營。不過,由於戰損過大,他被判斬首之刑。好在可以納金贖罪,他才躲過一劫。後來,他又做了右北平太守,果然不負眾望,打得匈奴人望風而逃,贏得了“飛將軍”的美譽。可是,一旦讓他指揮野戰軍入敵境縱深作戰,他的短板又暴露出來了。李廣先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郎中令身份擔任右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定襄攻打匈奴。許多將領建功封侯,李廣卻無功而返。後是在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率領4千騎兵出右北平,遭遇匈奴右賢王4萬騎的包圍。李廣英勇無畏,殺敵無數,可是,他也幾乎全軍覆沒。次年,李廣主動請纓,做了衛青的前將軍,進行了他人生最後一次出擊。結果令人失望,他率部進軍卻迷失道路,未能完成與衛青會師合圍敵軍的任務。這一次,他為保全部下的校尉們,主動承擔責任,以自刎的方式謝罪。李廣一生的戰績和表現,使他無愧於名將的稱號。可是,實事求是地分析他的從軍經歷,不難得出結論:李廣是一位優秀的邊塞守衛者,擅長拒敵國門之外,而非長驅直入敵境作戰。

二、在軍隊管理和指揮上,李廣更多的是依賴個人魅力,也就是指望著運氣,而不是靠規範細緻的運作體系,所以勝算不大。

後代的文人以士卒的口吻常常讚頌李廣,如高適在《燕歌行》中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士卒喜愛李廣固然有其原因,但是,這不能掩蓋李廣軍隊管理和指揮方面的缺陷。我們為李廣選兩個參照系,看看李廣在兩方面方面都有哪些優缺點。首先,與名將程不識形成對照,李廣不僅在作戰時身先士卒,而且日常管理中關愛他們,甚至遷就他們。比如,行軍時不必有嚴整的隊形,宿營時也不讓部下擊打刁斗值更守夜,部隊的文書工作量也降到最低。程不識的做法則截然相反——結果是李广部下都為之安樂,程不識部下都為之叫苦——李廣的管理果真好嗎?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正規化管理方法嗎?恐怕不會太好太有效的吧?再者,他配合衛青出擊匈奴,屢屢出現閃失,導致最後的悲劇。這恐怕與他落後的作戰指導思想和管理理念有關。從指揮與管理的細節看,李廣更注重個人魅力。大敵當前,他總是期望以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行為來感染激勵部下,掩殺敵軍,而不是事先做好周密的廟算,做到知己知彼,不打無準備之仗、無把握之戰。在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中,將領總是指望著以即興發揮贏取勝利,其成功係數又怎麼可能高呢?這大概就是人們所說的李廣運氣不好吧?

三、殺俘是李廣人生的汙點,也必然影響到社會的綜合評價。

人們在對李廣難封打抱不平時,往往無意或有意忽視了這樣一個關鍵問題——李廣殺俘。實際上,李廣還是很有自省意識的,誘降800羌人,然後又將他們斬殺,這件事讓李廣抱憾終身。但是,他還是沒有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殺俘,不只是使他失去了封侯道義前提的問題,而且意味著他徹底喪失了軍人的信用、軍事的道德和人格的底線。別忘了,古人的評價體系從來都是要求被評者德才兼備的——李廣有才,自不必說;可是,他的德行如何呢?殺俘,就是一票否決!漢景帝、漢武帝在封侯之時,能不考慮社會上對有關人選的道德風評嗎?早在戰國時期,秦國名將白起所向披靡,威風不可一世,其戰功遠非李廣可比。白起在功高於世之際,遭受范雎的陷害和昭襄王的猜忌,最後含冤而死。可是,在被逼自刎時,白起有所醒悟,道了一聲“我固當死”。為什麼呢?他曾坑殺40萬趙軍降卒!古人云“禍莫大於殺已降”,一個勝利者在順境之時忘乎所以,不做事計後果,把事情都做絕了,那就只能後果自負了。白起還有李廣都一樣,都不給對手留活路,也就堵死了自己的後路。


四、漢武帝雖然任人唯親,也沒有減少李廣封侯的機會。

有人說,漢武帝在選將任將方面任人唯親,使李廣失去了晉升的機會,小牛倒是有些不敢苟同。在對付匈奴一事上。漢武帝 是汲取了文帝景帝父組們的經驗教訓,在用人方面不斷探索,最終找到合適人選——也就是身為外戚的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漢武帝何嘗不想廣納英才,拒匈奴於塞外,可是,他先後用過王恢、韓安國、公孫賀、公孫敖和李廣等人,但是這些人鮮有佳績,令人大失所望。直到衛青和霍去病橫空出世,才從根本上改變了大漢對匈鬥爭的戰略頹勢。衛霍舅甥身為外戚,固然有得天獨厚之利,無後顧之憂,但是,他們寬廣的視野、敏銳的判斷、周全的策劃和果決的魄力也是前人所不具備的,屢立戰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李廣等人是相形見絀的。從漢文帝、漢景帝到漢武帝,何曾減少了李廣出擊匈奴的機會?他以九卿身份參加漢匈之戰的次數還少嗎?不得立功封侯,原因還是李廣自己沒有把握住機會罷了。


懿頭牛


根本原因是李廣沒有戰功。

沒有戰功的原因是李廣軍事能力不行。一是治軍不嚴。史記裡有和程不識的對比,連戰場勤務都做不好的將領,打敗仗沒什麼奇怪的。二是賞罰不明。無故處死得罪過自己的霸陵尉,這是將領還是遊俠啊。三是不重偵察。每次出征,要麼碰不上,要麼撞上主力,要麼迷路。一次可以說運氣,次次如此,說明行軍就是一團迷霧。

為什麼會讓人感嘆李廣難封。實際是李廣的個性和經歷比較討文人的喜歡,又有司馬遷的文采。



一入宮門深似海



李廣難封怎麼說呢?跟運氣有點關係還最主要的還是李廣自身的原因,李廣被稱為“飛將軍”厲害倒是厲害,只不過是那種莽夫之勇的厲害,李廣身材高大矯健,手臂也修長,武藝更是高強不假,並且名氣很大,匈奴人聽見李廣頭皮發麻,但是李廣打仗就靠勇,沒有謀略,這也是後來李廣被俘虜的原因,遇見對等或者少數的匈奴還好遇見人數多幾倍的匈奴人李廣就贏不了了。


其次李廣政治很幼稚,漢景帝的時候李廣竟然接受了漢景帝弟弟武王的授印封賞,回京城還炫耀一番,如此目光短淺看不清形勢的李廣也是難封的原因之一。


再加上李廣這時候衛青或者霍去病都是不世出的奇才,在這些大將的光環之下李廣想要勝出只能說李廣生錯了年代這才是真實版的“既生瑜何生亮”啊。


最後衛青也知道李廣的心情,於是在匈奴之戰就讓李廣帶兵活捉單于,按理說李廣收個尾應該沒什麼差錯,可是李廣迷路了,單于跑了,只能說李廣確實是差了點運氣吧。


李廣這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封侯,大大小小雖然打了七十場仗也只不過就是敵傷一千自損八百的事,還有一件事就是李廣殺降也是為人所不齒的事。


李廣的心胸還有點狹隘,之前霸陵廷尉沒有讓過了進城時間的李廣進來,李廣就暗恨在心,後來李廣升職以後竟然特特的把這個霸陵廷尉殺了,不得不說李廣實在是沒有胸襟,李廣難封固然有外界因素,但是李廣自身的問題才是關鍵因素啊。


婉兮歷史


李廣難封貌似是運氣不好和武帝偏見的原因,但卻不是問題的本質!

幾個因素

1、政治目光短淺!

七國之亂時,李廣跟隨周亞夫立下戰功。梁王劉武私授李廣將印,李廣竟然接受了。此事看出李廣作為一員武將,政治經驗不足,眼光短淺,分不清利害關係,自以為立下戰功,梁王授給將軍印,這是對他的獎賞。結果李廣此舉觸怒皇帝,未受到絲毫獎賞。

2、個人能力侷限!

第三,個人能力欠缺。李廣與匈奴的七十餘戰,大都是一些小規模戰鬥,他憑藉個人勇力確實取得了一些不錯戰績;但這些戰鬥在漢朝對匈奴的作戰中卻影響不大,無關大局。其次,李廣治軍甚寬鬆,部隊行軍可以不按編制的序列行動,公文表冊的處理也比較隨意。與李廣同時的程不識曾評價說:“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但治軍不嚴,就算得到士卒的擁戴也是難以常勝不敗的。再者,李廣缺乏大兵團作戰的謀略和組織能力。而漢朝對匈奴的戰爭,是國家對國家,要組織數路大軍,幾十萬大軍,像李廣那樣有勇無謀的人的確難以勝任,也難以取得衛青霍去病那樣的成績。

這基本上上就是李廣難封的真正原因,其他也有個人性格比較自負,心胸狹隘這方面的因素,但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vss射手步槍


老陳來回答:李廣難封的主要原因還在於傳統武將的困境,以及李廣自身的一些缺陷。

請聽老陳分析: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這首《塞下曲》是不少人耳熟能詳的詩歌。他的作者是唐朝詩人盧綸,讚美的是漢朝的飛將軍李廣。

而在王勃《滕王閣序》中,一句“李廣難封”更是寫盡了一代名將的坎坷人生。

“飛將軍”李廣的軍事才能舉世無雙,生平戰功顯赫。他仗義疏財,關愛士兵,體恤百姓。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將軍,他不但沒有封侯,竟然軍敗身亡。品讀史冊,透過作者司馬遷對他太多的情感關照,我們也能看到“飛將軍”的致命“軟肋”。

軍事是政治產物,普通士兵得知道:為誰扛槍,為誰站崗;將軍更應該知道:為誰領兵,為誰打仗。然而,李廣竟在這種大是大非面前,犯了糊塗。

七國之亂時,李廣任曉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參加平叛戰爭,因他奪取叛軍帥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下首功。但被勝利衝昏頭腦的李廣,竟然鬼迷心竅地接受了包藏篡奪皇位野心的梁王偷偷授給他的將軍印。

將印可是權力象徵,授受將印也是極具政治意義的大事。接受了篡位者的將印,意味著他已經成為篡位集團的軍事骨幹,並將為其篡位目標賣命。回朝後,李廣沒有受到處罰已經是萬幸,得不到封賞自然在情理之中,可他還覺得委屈。也許,這就是給他埋下命運悲劇的禍根。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而身為將領的李廣竟然拒不服從軍令。武帝元狩四年,漢軍與匈奴在漠北決戰。李廣被武帝任命為前將軍,隨大軍出征。出塞後,最高統帥大將軍衛青得知單于的下落,就決定親自率軍正面襲擊單于,而命李广部從東路策應。

但是李廣很想作為先鋒正面出擊,當場就不情願地說:“我是前將軍,現在大將軍卻派我從東路策應,何況我從未成年就和匈奴打仗,現在好不容易有這次機會碰到單于,我想從正面出擊,和單于決一死戰!”

他怎麼也想不到這是皇帝的最終安排,就強硬地拒絕調遣。大將軍衛青命令長史下達命令,要求李廣趕快回自己部隊執行軍令。李廣J質然而起,竟然不給大將軍衛青打個招呼就拂袖而去。甚至於到最後,大將軍追查李广部隊因迷路失期之罪時,他竟不屑於面對“刀筆之吏”。從這些方面,人們不難看出,李廣將軍違反了軍人以執行命令為天職的古訓,竟不服從軍令。

李廣雖然愛兵,儘管士兵都喜歡跟隨他赴湯蹈火,可是他的部隊沒有組織紀律,行軍時不成行列,打仗時沒有陣形,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宿營,全體將士各行其事,就連簡單的打更巡邏這種警戒自衛的措施也不採取,他的指揮部也很少下發文書,因為距敵較遠而萬幸沒有遭遇敵軍突襲

和李廣同事多年的程不識將軍曾說:

“如果李廣軍隊突然遭遇到匈奴進攻,根本無法抵擋。”

可見,李廣軍隊紀律鬆弛到什麼地步。

領導者必須有寬闊的胸懷,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受到部屬的擁護、群眾的愛戴,才可能獲得戰爭勝利。然而李廣卻心胸狹窄,不能容人。他賦閒期間,一次到鄉間飲酒晚歸到霸陵時,已經閉關。隨從就對霸陵尉喊話:

“前任的李將軍到此,趕快開關放行!”

酒醉守尉說:

“就是現任將軍夜裡都不得通過,何況是前任將軍!”

李廣只得露宿霸陵下。不久,匈奴人侵遼西。武帝急召李廣,封他為右北平太守。李廣隨即請求武帝,准許派遣霸陵尉和自己同行。剛到軍中,李廣就把霸陵尉殺了,然後向皇帝上書謝罪。這件事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李廣心胸的狹窄。李廣眶砒必報,也失去很多兵心和民心。

結語:

李廣歷侍三帝,身居高官四十年,身經百戰,屢建奇功,威名遠揚,不僅沒有封侯,而且最終還落得軍敗身死的可悲下場,除了社會制度等客觀原因,就其主觀而言,不講政治,不服從命令,軍紀不嚴等,都註定了他人生悲劇的最終結局。

全文完


老陳談趣史


李廣難封!主要是運氣和自己的原因。漢朝時漢高祖定下的“非劉氏不得封王,非軍功不得封侯”的規矩,可以說對普通人來說封侯就是畢生之求。我們先看看衛青和霍去病的軍功。衛青首次出征是奇襲龍城,揭開漢匈戰爭漢朝反敗為勝的序幕,曾七戰七勝,收復河朔、河套地區,擊破單于,為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霍去病十七歲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所以凡是跟隨衛青、霍去病的將領大部分都封侯了。

而李廣與衛青、霍去病相比成名較早。尤其在匈奴哪裡更是出了名的,匈奴對李廣相當的重視。每當李廣帶兵出征,匈奴都對李广部相當的重視,把重兵對付李廣。所以每次漢武帝都讓李廣擔任誘敵的重任,每次戰役的收穫都很少。前129,李廣任驍騎將軍,率軍從雁門關出發出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後裝死才逃跑回來,這應該是他一生之恥。漠北之戰,李廣不聽衛青調令,迷失道路,未及時與衛青回合,沒有及時參戰,憤愧而自殺。

李廣前期,國家對匈奴政策是防禦,而不是主動出擊,李廣成名的那些戰鬥都是一些局部小型戰爭。而到漢武帝時期,李廣名聲太大,被匈奴重點照顧,所以無法對匈奴主動出擊時立軍功較少。雖然資歷深,但是漢武帝時期為了鼓勵將帥對匈奴作戰的積極性,對軍功上很是嚴格的,所以沒有達到軍功要求的是無法封侯的。而為了彌補李廣未封侯的遺憾,漢武帝讓李廣的兒子李敢跟隨霍去病出徵匈奴,立下戰功被封侯,也是一種補償吧。


錚寶瀟寶都是胖寶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引用馮唐和李廣,藉此感嘆時運不濟。

可是李廣難封真的是因為時運不濟麼?

還是自身原因。

古來封侯的,一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首先功勞是必須得有的,而且必須得是拿得出手的大功勞,其次,政治立場必須堅定,最後,你得讓皇帝喜歡你起碼也得不反感你。那我們就一條條的來看。

1,顯赫軍功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句話就是在說李廣,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李廣誤把石頭當作老虎,結果一箭洞穿。

李廣在當時可以算的上是一個明星將領,獲得了各種各樣的民間稱讚。但問題是明星將領就一定戰功顯赫麼?

首先李廣是有一定軍功的,主要表現在防守匈奴的戰鬥中,比較出色的完成了防守任務。這也是後面那首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源頭,問題在於防守戰很難看出一個將領真正的實力,于謙作為一個文臣都能打贏北京保衛戰。

可是,李廣在主動戰爭中也贏不了。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戰鬥,李廣從無勝績。甚至還被抓了,裝死才逃過一劫,而且這哥們喜歡自己出風頭,打起仗來根本不管手下人。

如果這樣的戰績都封侯了,這不是讓別人笑話沒人麼?

2,政治立場不堅定

放到現在來說,就是李廣這個人的政治意識實在是太差,根本沒什麼政治頭腦。

七國之亂爆發的時候,李廣跟著周亞夫作為平叛軍前去平叛,都這時候了,劍拔弩張,別人都生怕站錯隊。李廣這哥們可好,不管誰請,我都去,然後就接受了當時梁王的賞賜,我的天,就這政治覺悟,也是當時比較仁慈,僅僅是回去以後沒有賞賜,要是放在朱元璋年代,絕對被抄家了。

這個樣的人,怎麼能封侯,人家擁戴不擁戴你都不太好說。

3,皇上不喜歡

人之常情,誰也不喜歡那種不會來事的愣頭青,時常把你弄得下不了臺。可喜可賀的就是,李廣就是這樣一個人,而且是徹徹底底的不懂人際。

你作為一個臣子,首先就是摸清皇帝喜好,李廣可好,弄了個所謂的李家軍,基本上只聽自己指揮,可是在那個年代,所有的軍隊只能姓劉,就衝這點,就不可能喜歡你。

另外,李廣這脾氣也不太好,李廣怎麼死的?自刎而死,六十歲了,被詢問了下戰敗原因,可能語氣不太好,就自殺了,這年輕得多暴躁。

李廣難封,我是皇帝他也難封。


行話歷史


所謂“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難封緣數奇”,典型的胡說八道。李廣早先曾被漢文帝稱讚,說他若能跟劉邦打天下,那獲得萬戶侯跟玩一樣。

李廣經文、景、武三朝,長期在邊境線上與匈奴作戰,按理說應該有著極為豐富的與匈奴作戰的經驗,結果呢,在漢武帝組織的幾次大會戰中,要麼作戰失敗無功而返,要麼被俘虜全軍覆沒,要麼迷失道誤期而歸。

實在稱不上名將,不可否認,李廣有著超乎常人的勇力,如射虎射石,飛馬射匈奴,甚至被俘虜了也能奪馬逃走,可這些是一個將領該做的麼?

漢景帝時,就有人看出來李廣不是一個好統帥了。此人叫公孫昆邪,那時李廣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短兵相接,公孫實在看不下去了,哭著對漢景帝說,老大啊,李廣的才氣勇力確實天下無雙,可總跟匈奴肉搏,怕會失去他!

漢景帝也不想失去這位傳說中獲“萬戶侯豈足道哉”的猛將,就改調其為上郡太守。

又不是評書中的先鋒官,闖營大將,您老是個將帥,是領導啊。

李廣難封,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爭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