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天津薊州區各鄉鎮村名的由來,看看你們村的歷史多悠久

截至2014年,薊縣下轄1個街道(文昌街道)、20個鎮(漁陽鎮、下營鎮、羅莊子鎮、馬伸橋鎮、出頭嶺鎮、西龍虎峪鎮、五百戶鎮、官莊鎮、白澗鎮、邦均鎮、洇溜鎮、別山鎮、桑梓鎮、尤古莊鎮、侯家營鎮、施古鎮、上倉鎮、下窩頭鎮、楊津莊鎮、下倉鎮)、5個鄉(穿芳峪鄉、許家臺鄉、禮明莊鄉、東趙各莊鄉、東二營鄉)、1民族鄉(孫各莊滿族鄉)。

天津薊州區各鄉鎮村名的由來,看看你們村的歷史多悠久


以下資料來源於網絡,信息誤差還望小夥伴們指點……


【21】禮明莊鎮


唐代:單橋子,唐時名薛家莊,清代名南單橋,解放後稱現名。

張王莊,唐代形成張家莊王家莊兩個村,民國時名張莊子王莊子,解放後合併稱現名。

孟家樓,以孟姓村民家有高大門樓得名。

涼水泉,以村西北有清涼泉水得村名,

韓家壩,韓姓村民建村於堤壩處,

彩村,唐代成村,原名秦家彩村,民國稱現名。昔以“彩村煙霽”為薊縣八景之一。

前、後散水頭,以河水到此處分散漫流得名三水頭,清代和民國時名潵水頭,解放後稱現名並分成兩個村。

抗敵村,唐代形成段家莊、劉家計莊、南爐上、黃旗莊、孟家莊五個村,因抗日需要,1940年合併成現村。


遼代:曹家莊,以曹姓定居早名曹莊子,民國稱現名。

張家店,因張姓在村內開設店鋪得名。

裴家屯,遼代成村,因村有三座塔形墳墓,名三塔村,清代以裴姓成村中大戶改稱裴家莊,民國稱現名。

史各莊,因史趙兩姓居多,名史趙莊,清代稱現名。

薜家莊,以薛姓佔多數名薛各莊,民國時名薛莊子,解放後稱現名。

徐各莊,因徐姓定居早故名。


金代:遷禮莊,金代名曹家莊,清代稱曹各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遷到孫各莊,1976年遷此處,名東昇。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以遷居禮明莊公社之意改現名。

新華村,金代名曹家莊,清以後稱曹各莊,原在馬伸橋公社,1959年因修水庫遷建村到孫各莊公社朱華山下,另建新村,改名新華村,1977年分遷此地村名未改。


元代:禮西莊,以位於州河東岸埝套,名西河套,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東西盧各莊,因村民盧姓居多得小大小盧各莊,民國稱現名。

盧辛莊,因盧姓定居早,名盧家新莊,民國稱現名。


明代:禮明莊,因李姓早定居此地,名李明家莊,清代稱現名。

東、西八溝,因村莊所在河道呈八字形拐彎得名八溝莊,道光時稱雹神廟,民國時以廟為界分為東西兩個村。

金車莊,明代成村,李姓村民以木製破車代橋得名破車莊,清初名李破車莊,道光時名李金車莊,民國稱現名。

中山,明代形成李家莊、果各莊兩村,1940年因抗日需要,合併一個村,改名中山,含繼承總理孫中山遺志之意。

東崔辛莊,以崔姓定居早名崔家莊,民國稱崔辛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馬家崖,因馬姓定居河邊名馬家涯,原址地處庫區,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遷到小港公社,1980年遷此處。

朱辛莊,因朱姓定居早名朱家莊,民國稱現名。

王各莊,以王姓定居早。


清代:曉悅莊,清代稱肖家莊,民國稱西肖莊,解放後稱肖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小河套,因位於五區橋頭鄉州河東岸埝套,得名小河套,

周各莊,周姓定居最早。

韓家寺,相傳清軍入關,韓姓旗人定居在準提寺旁故名。

康毛莊,清代形成康各莊、毛家園兩個村,1947年合併,以兩村首字名康毛莊。

興家灣,清代名新房子,部分住戶由河西套(今禮西莊)遷來,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南莊戶。因位於單橋子村南名南莊窩,民國稱現名。


【22】上倉鎮


秦代:東橋頭。因村頭有一石橋,得名高家橋頭。清代稱橋頭莊。民國稱橋頭,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唐代:上倉,是當時漕運糧倉最北所在地(為當時天津至薊縣五大倉廒之一),以北為上,故名上米倉,清代曾名上倉店、上倉東店、上倉西店、上倉鎮、上倉河東。民國時名上倉東鎮。建國後上倉河東、上倉河西合併,統稱上倉,屬河西鎮。1956年到1961年從河西鎮析出,屬東塔鄉。現為薊縣中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曆五十為集。

倉前莊,因村西崇興寺樹上有雕鳥搭窩,名刁窩,因帶有侮辱性,1984年改為現名。

田各莊,因田姓定居早。

北劉各莊。因劉姓定居早,名小劉家莊,民國稱小劉各莊,解放後稱現名。


明代:南閔莊,因閔姓最早定居於此地,名閔家莊,清代名南閔家莊,民國稱現名。

後秦各莊,因秦姓定居早名秦各莊,民國時以住居上倉北稱現名。

梁莊子,因梁姓定居早名梁家莊,民國時稱梁莊,解放後用現名。

大紀各莊,東、西紀各莊,燕王掃北時山東紀姓來此定居。道光時分為三個村,分別按位置及規模區分。東紀各莊是清代從大紀各莊析出的,名後紀各莊,民國稱東紀各莊。西紀各莊也是清代析出,

孫莊,明時稱孫家莊,清代稱孫各莊,因孫姓定居早。解放後稱現名。

高家套,因高姓定居早。

劉各莊,因劉姓定居早。

埝頭,明代稱埝各莊,民國稱現名,村西南東三面州河環繞,靠近州河埝。

鄭家套。因鄭姓定居河套故名。

東郭家莊,因郭姓定居早故名郭家莊,1948年析出一村,分稱東西郭家莊。


清代:潘莊子,清代稱潘家莊,民國稱現名。

李趙莊,清代成村名李家莊,民國稱李趙莊,因李趙二姓定居最早故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南六里屯,以距上倉六華里名六里屯,因縣內重名,1984年改為現名。

南王莊,因王姓定居早名王家莊,民國稱王莊子解放後稱現名。

富興莊,清代名夏莊子,民國稱下莊子,地處庫區,今逯莊子鄉處,1959年因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23】東塔鄉


唐代:河西鎮,因系當時最北倉廒所在,得名上米倉,康熙時名上倉西店,道光時名上倉鎮,民國時名上倉西鎮,1962年析置,以位於州河西岸稱現名。

東塔莊,因村有慈恩寺塔,得名塔弄子,清代名塔莊子,解放後為與西塔莊相區別,稱現名。1989年王合莊併入此村。


宋代:二王莊,相傳因兩位王爺居此故名。

垛莊子,村址為二王莊存柴場所,王、劉兩家逃荒來此定居。

花窩,相傳此地是二王莊王爺的花園。

響水窩,因州河到此往東彎曲,水流回旋面渦諧音窩,發出呼聲,得名響水窩。清代稱現名。


元代:程家莊,因程姓開荒種地定居故名。


明代:丁莊子,明代名丁家莊,民國名丁辛莊,含有祈求人丁興旺之意。解放後稱現名。

赤安,明代名赤安莊,相傳南宮冀州赤安村黃姓在朝任鎮殿將軍,後定居於此,為懷念故鄉,取名赤安莊,民國稱現名。

張家莊,因張姓定居早。

陳橋,因村中石橋為陳姓成建。以橋名村。

高家莊,因高姓定居早。得名高家莊,民國稱高莊子,解放後複稱原名。

八營,據村中吳氏家譜記載,朱棣掃北時第八營軍隊駐此地。

北王莊子,明代名王家莊,民國時名北王莊,解放後稱現名。

於少屯,因於、少二姓定居早故名。

消流,以州河從這裡曲折向東,水流消聲,名消流莊,解放後稱現名。


清代:東葵家莊,罕王南征帶回蔡姓難民在此定居。名蔡家莊,道光年間為區別西蔡家莊改現名。

白廟,清代名白廟莊,民國稱白廟子,相傳因村有白色五道廟,故名,解放後稱現名。

荒地莊。相傳柴,蒙二姓由河南逃荒到此,開荒種地,得名荒地莊,民國稱現名。


【24】下窩頭鎮


元代:下窩頭,因州河彎流旋渦(諧音窩)下游,故名。

南臺頭,元代在高臺建成王莊子、東莊子、南莊子、葦子房、瓦房屋、六間房六個小村,清代合併稱臺頭莊。民國時稱臺頭。1984年因縣內穿芳峪鄉臺頭重名改為現名。1989年,李莊子併入。

大王務,相傳此地曾為遼代夷離堇收稅關卡,得名大王府,道光年間名大王府莊,民國稱現名。

青甸,元代名青草澱,相傳此處原為遼國肖太后的牧馬場,清代名青澱莊,民國稱現名。


金代:老曲莊,金代叫老鼠莊。燕王掃北時從此過,以鼠字不雅改現名。


明代:南興莊,明代名小新莊,民國時小辛莊,因縣內重名,1984年改為現名。

良甸莊,明代名下里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魯各莊,相傳村中有座石橋,為魯班過此時所建,得名魯過莊,清代稱魯家莊,民國稱現名。

程子口,原名城子口,因程姓早來定居州河口。道光時改現名。

趙莊,明代成村小趙家莊,清代名趙家莊,民國稱現名。

小王各莊,明代稱小王家莊,道光時稱現名。


清代:永樂村,清時稱宗家莊,民國時名宗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小南莊,因村小位居南故名。


【25】白塔子


明代:東西坨子,相傳某駙馬曾在村中高坨休息,得名駙馬坨子,清代名後駙馬坨子,民國時名前後坨子,1949年析置後,以其方位名東、西坨子。

吳家套,以吳姓定居河套名村。1958年後遷現址。

寇各莊,因寇姓定居早而名。

河北屯,因位於州河彎道北岸故名。

康富莊,原名康家莊,因康姓定居早而名,民國時名康各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利民莊,明代名大新莊,民國稱大辛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西馬營,以當年飼養軍馬營盤得村名馬營,清代分東西兩村,民國時合併一村,稱東西馬營,1949年改稱馬營,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嘴頭,明代成村名嘴頭莊,以位於泃河與乾渠匯合處故名。民國時稱現名,

富強莊,東隔州河與大楊各莊相望,明代名馬各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竇各莊,明代成村,以姓定村名,民國時豆各莊,解放後恢復原名。


清代:白塔子,因起初幾戶人家在白塔遺址定居,得名白塔莊,民國稱現名。

王李莊,清代形成王家莊,李家莊兩個村,民國時合併,以王李二姓居多故名。

肖莊子,以肖姓定居早。

孟莊子。清代名下孟家莊,道光時名孟家新莊,民國時孟辛莊,解放後稱現名,以孟姓定居早而名。


【26】東趙鎮


唐代:東趙各莊,西趙各莊。唐代成村時名大趙各莊,清代分成兩個村,分東西趙各莊。

上窩頭,唐代成村,因位於州河彎流旋渦,諧音窩之上游,故名,

興武鎮,相傳唐代有山東習武人來此定居,形成東西小三個興武鎮,民國時為興武鎮、郝家莊兩個村,解放後合併為一個村。

齊心莊,唐時名楊各莊,清時稱小楊各莊,民國恢復原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含齊心協力之意。

大徐莊,明時稱大徐家莊,因村民多為徐姓,民國稱現名。


明代:毛彥莊,明代成村,名毛家莊,清初為紀念村人毛彥德高望重,更為現名。

新河口,因建於州河決口處,故名。

吉祥莊,以吉祥如意之意定村名。

北宋莊,宋時稱宋家莊,因宋姓定居早。清代稱老宋家莊,民國時稱老宋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南太平莊,明時稱太平莊,含安定之意,1985年更為現名。

李將官莊,相傳明朝大將李國珍陣亡葬此地。清代曾名李匠工莊、李醬官莊,民國時稱李將莊,解放後稱現名。

楊辛莊,明時稱楊家新莊,民國分東西楊辛莊兩個村,解放後合併稱現名。

前牛宮,因有牛姓宗廟在村南得名前牛宮,

後牛宮,因有牛姓宗廟在村北得名後牛宮。

西瓦房,相傳原村很小,只有半邊街道,名半壁街,俗稱棒子秸,北鄰小朱莊,人們認為豬諧音朱嘴棒子秸,對村不吉,民國時更現名,有希望住房上瓦房之意。

段截莊,明時稱段家莊,民國時稱段莊子,以後人們以漳河在村東南北順直流過不吉利,取段截三里直河之意更為現名。

大朱莊,因朱姓定居早名朱家莊,民國時稱不朱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盈福寺,明時稱東盈福寺,解放後稱現名,以村中有盈福寺廟,

唐坨莊,明時名唐馱莊,清為現名。因村民為唐姓和村後有土坨故名。

小趙莊,明時稱小趙家莊,民國稱現名。

黃家屯,因黃姓從東北來此定居。

穆家莊,因穆姓來此定居早。

張進士莊,相傳原為張姓進士收租莊園,

西蘇莊,明時稱蘇家莊,民國稱現名。因村民多為蘇姓,以姓名村,冠以方位。

仁福莊,明時原名定福府莊,道光時為定福莊,原址在現址東南200米處,清代大地震,房屋毀壞來此重建,以求永保幸福故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北孟辛莊,以孟姓定居早,名孟家新莊,民國時稱孟辛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南辛莊,明時稱董家莊、辛莊子兩個村,1945年合併,稱董辛二莊,1958年更為現名。

滂漳屯,明時成村,清時稱棒樁屯,民國名棒樟屯,解放後稱現名,因靠近漳河故名。

安二莊,明時為安家莊,民國時名安兒莊,以村有安兒寺故名,解放後稱現名。


清代:牛道口,傳說村口是牛群經常出沒之地。


【27】東施古鎮


宋代:東施古,以村有尼姑庵,以庵名村,冠以方位名東師姑莊,民國年間稱東施古莊,解放後稱現名。

西施古,以尼姑庵名村,名西師姑莊,解放後稱現名。

東晉公坨,宋代時稱晉公坨,清康熙時稱小晉公坨,道光年間改現名。因晉公定居沙沱,方位居東故名。


遼代:保建莊,由九百戶析出。1982年九百戶部分村民遷此定居,以求安康之意取村名。


金代:郭福莊,金代名郭家莊,民國時名郭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元代:柳子口,以星辰方位和地支首字定名,以二十八宿星辰(東青龍:角、亢、氐、房、心、尾、箕;西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北玄武:鬥、牛、女、虛、危、室、壁)中的柳宿和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的子組成村名柳子口,寓意薊縣南方首村之意。


明代:李貴莊,因李貴定居早,故名李貴家莊,解放後稱現名。

定福莊,明代稱定府莊,道光時以諧音稱現名。

韓家筏,相傳發大水時,韓姓乘木筏來此定居。

西蔡莊,以村民蔡姓名村,冠以方位,名西蔡家莊,民國稱西蔡莊子,解放後稱現名。

南毛莊子,明時稱毛家莊,民國時稱毛李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南小逮莊,明時成村,因村民中以逯姓名小逯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清代:裕泉莊,清代名黃地莊,民國時名黃辛莊,又名黃魚溝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向陽村,清代名付家新莊,民國時稱付家墳,1968年改為現名,含紅心向黨之意。

南孟辛莊,以孟姓定居早,名孟家新莊,民國時稱現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嘴巴莊,清初成村,相傳村中一個綽號錢坨子的地保被官府打了幾個嘴巴,得名嘴巴子莊,道光年間名嘴扒了莊,民國時稱現名。

宏閣村,相傳此地低窪,雜草叢生,原為牧羊場地,名牛圈子,因村名帶有侮辱性,1984年以宏樓仙閣之意為現名。


【28】下倉鎮


唐代:下倉,唐代成村,為當時上倉南一運糧倉所在地,以南為下,故名下米倉,清代曾名下倉店,下倉鎮,民國稱下倉五會、下倉。1968年改名東昇,1984年恢復下倉名稱。歷史上是薊縣八大集鎮之一,現為薊縣南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二七為集日。

王指揮莊,相傳因王指揮官在此定居得村名。

宋代,乾巴裡,村有八里乾涸之地,得名。其實與下倉距八里地。

遼代,劉總兵,因劉姓總兵在此定居得村名。


明代:大仇莊,因仇姓定居早名大仇家莊,民國為現名。

安各莊,因安姓定居早。

王良莊,因王姓來此定居,企盼良好生活。

左家鋪,因村有左姓店鋪故名。

龐場,原為龐家收秋場地,後發展成村。

劉廠莊,劉姓定居於荒場,初名劉場,道光時稱現名。

大楊各莊,明代稱楊各莊,相傳燕王掃北時,有楊姓軍人留此定居故名,解放後稱現名。

致富村,因康姓員外居此,名康各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北石莊,明代名石家莊,民國稱今名,以別於南石莊。

南石莊,明代名石家莊,因石姓定居早而得村名,為與北石莊區別故名。

駱駝港,因所在河道形似駱駝得名,似與舊村址在土臺子上,土臺子似駱駝背有關。

九王莊,最早村民是九戶王姓得名。

何各莊,何姓定居早。

少林口,因村處河口,村民好學少林拳得名。文革中曾更名為革新,1984年恢復歷史原名。

南趙各莊,明代名趙各莊,因趙姓定居早。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西焦莊,明代稱焦家莊,相傳燕王朱棣部將焦勳戰死後葬於此地,得村名。民國時名下倉五會。解放後稱現名。

趙山莊,相傳一位叫趙山的大將,隨燕王掃北時,定居於此故名。

周王莊,因周王二姓定居早故名。

南賈各莊,明代稱賈各莊,因賈姓定居早得村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李家莊,因李姓定居早得村名。

大小楊家莊,因楊姓定居早故名,分大小楊家莊兩個村。

大李各莊,李姓定居早。

永安莊,因與鄰村不和取名歪脖子莊,民國時更為現名。


清代:毛家莊,因毛姓定居早。

貓眼鋪,村民住窩鋪特小故名貓眼兒鋪,民國稱現名。

橋頭莊,因位於州河橋東頭故名。

西屯,因位於下倉西得名西屯,民國時稱下倉五會,解放後恢復現名。

後屯,因位於下倉北得村史,民國時為下倉五會,解放後恢復原名。

前蘇莊,清代名蘇家莊,民國時名小蘇莊,解放後稱現名,因在下倉村南。

小仇莊,清代稱小仇家莊,相傳寶坻有兄弟二人逃荒到此,給仇姓看墳,後定居於此故名。

福裡莊,取村民幸福之意為村名。

小蘇莊,相傳薊州財主僱人在此開荒種地,由蘇姓管家經蒙營,後成村名小蘇莊。

翟辛莊,清代名王家新莊,民國時因翟姓居多更為現名。


【29】楊津莊鎮


遼代:大扈家莊,遼時稱大扈各莊,民國稱大扈莊,解放後稱現名。

大漫河,遼代成村,為常患瀝水漫溢之大村故名。

小漫河,為常患瀝水漫溢之患,得名小漫河南牌,民國稱現名。


明代:楊津莊,明代名楊親莊,清代稱現名,意為楊姓村處州河渡口處。

王家淺,以王姓官吏在此收稅得村得名。

莫家莊,以莫姓定居早。

漁津莊,相會隨燕王掃北的李低兄弟定居於此,靠州河打魚為生,故名。

仇新莊,明代名仇家莊,民國名仇店子,地處庫區,在今五百戶鎮,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馬村,明代成村,因村處古河汊中有土丘,形似馬龍,得村名,民國時更名馬龍崗,解放後稱現名。

韓莊,以韓姓定居早。名韓家莊,民國時稱韓莊。

張其林,因張姓定居早得村名,多張西林莊,民國時稱現名。

馬龍港,明代形成馬龍港東莊、馬龍港西莊兩個村,清代合併,稱現名。因位於太子河水旱碼頭,地形似馬、龍故名。


清代:黃津莊,清代名黃新莊,民國名黃辛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意為黃姓村居州河旁。

馬莊,清初成村,以馬姓定居早名馬各莊,道光年間改為馬家莊,解放後用現名。

劉村,清代名小劉家莊,民國時稱劉家村,解放後用此名。

司莊,因司姓定居早。

張家屯,以張姓定居早名張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干將莊,因村民李姓做醬,名李幹醬莊,民國時名幹醬莊。1960年稱現名。


【30】大堼上


遼代:大堼上,因村建在大土崗上者大堼莊,解放後用現名。


元代:金水莊,元時稱竇家莊,民國時名竇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陳莊,以陳姓定居早得名陳家莊,民國時遷進胡姓,改名陳胡莊,解放後稱現名。

北魯莊子,因魯姓定居早名魯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大周莊,以周姓定居早得村名。

十棵樹,因村內有十棵榆樹,

八間房,因王郝二姓定居早,各建四間房子,故名。

小扈家莊,因隨從皇帝過來的人姓扈定居此處名小扈各莊,清代名小扈家莊。解放後稱現名。


明代:代莊子,以戴姓定居早名戴家莊,民國稱現名。

東蘆莊,以盛產蘆葦,名大蘆家莊,民國時名大蘆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新風莊,明時稱梁家莊,民國時名梁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富民莊,因劉姓定居早名劉家莊,解放後稱劉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秦莊子,以秦姓定居早名秦家莊,民國稱現名。

黃土坎,因村南有黃色土坎。

大蘇莊,因蘇姓定居早,名南蘇家莊。清代名大蘇家莊,民國稱現名。

年餘谷,明代成村名鯰魚口,民國時名鯰魚沽,1958年取年年有餘糧之意改現名。

楊相公莊,以村有知名的楊相公得村名。

八蜡廟,以村有蠟神廟得名。

錢趙莊,明代名趙家莊,清代遷入錢姓,改現名。

大胡莊,明代名胡家莊,民國稱陳胡莊,解放後稱現名。

楊公莊,以附近有楊老公墳。

北趙莊,以趙姓定居早名趙家莊,民國時名錢趙莊,解放後為別於南趙莊稱現名。

公莊子,以姓名村,稱龔家莊,民國時稱龔莊,解放後稱現名。

白莊子,明代稱白家莊,民國稱現名。

大保安鎮,明代稱保安村,解放後稱現名,取村民盼望平安之意,1989年東地、西小莊、北辛莊、張戶莊併入,仍名大保安鎮。

東西三道港,因地處三道河汊名三道港,解放後稱現名,分兩個村。

六道街,以有六長街道得村名。


清代:宗莊子,因宗姓定居早。

下古莊,因古姓定居早。

金蘇莊,清代名蘇家莊,民國名小蘇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蒙福莊,以蒙姓村民幸福之意。

姜莊子,以姜姓定居早得村名。

霍蘇莊,清代名霍家莊,後遷入姓蘇的,改稱現名。

半壁店,以村的半邊店房得村名。


【31】馬伸橋鎮


唐代:馬伸橋,唐王東征御馬勞乏在此伸腰,故名村為馬伸腰,為衍生為馬伸橋,清時曾稱馬伸橋店,民國時為馬伸橋鎮,解放後稱現名。

馬伸橋大街,唐王東征御馬勞乏在此伸腰,故名村為馬伸腰,為衍生為馬伸橋,清時曾稱馬伸橋店,清道光時因四周多橋,改為馬伸橋,民國時名馬伸橋鎮,解放後簡稱大街。1978年水災,1980年春遷此,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宋代:伯王莊,傳說山上有八個王子稱霸,得名霸王莊,民國時以古代伯霸相通,改稱伯王莊,

北辛莊,相傳有名劉貴者,其女被北山八王城的王子搶去為妾,劉貴持刀救女除害,在此定居,得名劉貴莊,民國時演變為劉貴辛莊,解放後改稱現名。

趙各莊。趙姓定居早故名。


遼代:崔各寨,遼代成村,名龍虎峪,明代以崔姓居多改稱現名,無耕地。

肖辛莊。相傳肖太后修運糧河,派肖姓官員監守,定居於此,後形成村落得名肖家辛莊。民國時稱現名。


明代:陳家河,以陳姓最早定居於小河旁,故名。

於各莊,因附近山形似魚,名魚各莊,清代演化成現名。

峰山,因村近鳳山村以山名,清時稱峰山莊,解放後稱現名。

花園,相傳村址原系官宦人家花園故名。1978年水災,1980年春遷此處。

穆馬莊,名南穆馬莊,民國稱現名,地處庫區,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山前屯,以徐姓官員定居於此故名徐官屯,1978年發大水,大部分村民遷往別山鄉,留下部分住戶組建新村,因位於山前,改現名。

北仇莊子。以仇姓定居早故名仇家莊,民國名仇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清代:育英窪,因鷂鷹常在此棲身,得名鷂鷹窪,民國時取樂育英才之意更為現名。

北關,因位於馬伸橋北門外,故名。

良尚莊,清時名南關裡,民國時名南關,1984年因縣內重名取良好的道德風尚之意,更為現名,地處庫區,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上古莊,以古姓定居早,名古家莊,民國時名古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興隆村,清順治時成村,以蘇姓定居早名蘇家莊,1984年以事業興隆更為現名。

幸福村,清代名下莊子,解放後稱夏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富裕莊,清時名蔡家莊,民國稱稱蔡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張莊,張姓定居早,名張家莊,解放後稱現名。1978年水災,1980年春遷此地。

西葛岑,因附近山多葛藤,並區別於東葛岑故名。

大峪,因地處深谷故名。

高橋,以高姓在村西修小橋故名高家橋,民國時簡稱高橋。1978年水災,1980年春遷此處。

牛各莊一村二村,因年牛姓定居早故名牛各莊,1958年公社化時分為兩個村。以序數稱村名。


【32】穿芳峪鎮


唐代:大小穿芳峪,唐代名椽房峪,民國時名川芳峪,解放後稱現名。小穿芳峪解放後由大穿芳峪析出。大的1281人,小的262人,

大小巨各莊,唐時名東巨各莊,民國稱現名,含盼望巨大財富之意。小巨各莊唐代時稱西巨各莊,民國時稱現名。

北臺頭,民國時稱現名,因村建於高處,抬頭可見,抬音同臺,故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唐莊戶,名唐家莊窠,民國稱現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劉莊戶,名唐家莊窠,民國稱現名。以劉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肖莊戶,唐代名肖家莊窠,民國稱現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劉相營,以製造兵甲的劉姓定居名劉向營,民國稱現名。

壕門,因村外壕溝似門故名壕門莊,民國稱現名。

宋代,東水廠,因地處水廠以東,

明代,西李各莊,明代名李家莊,民國名李各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大小辛莊,明代名大新莊,民國時演變為大辛莊。小辛莊明代時稱小新莊,民國演變成小辛莊。

新水場,因所在山溝被張姓所封,得名張家查,原屬東水廠,1987年析出,改現名。


清代:

田蔡莊,清代形成田各莊、蔡家莊兩個村,1961年合併,取兩村首字為村名。

姚白莊,清代形成姚鋪莊、小白家莊兩個村,1935年合併,取兩村名之首字為新村名。

毛家峪,以毛姓定居早。

東井峪,清代名東井兒,因村西有一眼井,民國稱現名。

抱水峪,清代名抱水梁山,民國時名暴水峪,解放後稱現名。

半壁山,因村處半壁山下。

壩尺峪,因所在山谷億耙齒,名耙齒峪,解放後稱現名。

石臼,因村中發現古時舂米用的石臼。

南山,村以山名名火石山,民國以地處南山腳下改稱現名。

英歌寨,因附近常有鶯鳴,得名鶯歌寨,解放後稱現名。

果香峪,以所處山谷花果飄香得名。

芳峪,清代名西井兒峪,民國稱西井峪,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民國,土門子,民國五年,逃荒到此的劉廣恩首先在引落戶,其形似門得名。


【33】尤古莊鎮


唐代:北周莊,因周姓定居早名周家莊,民國名周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五營,唐王東征時第五營兵馬駐地名五營莊,民國稱現名。

玉皇閣,因村有玉皇閣廟得名。

永古莊,村有記古廟得村名,民國稱現名。

崔莊子。因崔姓進士來此定居稱村名崔進士莊,道光年間改稱崔家莊,慚稱現名。

明代,尤古莊,以尤姓定居早故名。

黃辛莊,因村民黃姓為皇族親戚,名黃辛莊,道光時衍為黃新莊,民國稱現名。

小尤莊,因尤王二姓定居早,名尤王莊,民國稱現名。

興華村,明時稱楊家套,1959年修水庫從馬伸橋遷到白澗,1976年分遷到此,取振興中華之意,改現名。

付家屯,因付姓定居早。

盧相莊,明代成村,清時名盧家莊,民國時因盧姓在此定居稱現名。

富有莊,明清時名潘家莊,解放後名潘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李善莊,因李姓在此定居,名李善人莊,民國稱現名。

康各莊,因康姓定居早名康各莊,清時稱康家莊,民國名西康各莊,解放後恢復原名。

北齊莊,因齊姓定居早名齊家莊,民國稱祁莊子,解放後稱齊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張店子,因村中有張姓店鋪名張家店子,清代名張家店,解放後稱現名。

大逮莊,明初燕王掃北時,有逮姓太監在此地定居成村名大逯莊,清初名大律家莊,道光時名律家莊,民國稱原名。

鄧各莊,因鄧姓定居早。

大小龍臥,明代逃荒人來此定居在一條東西走向形似世襲的沙土坨上,得名大龍臥,清初稱狼窩裡,道光年稱大狼窩,1984年恢復歷史原名。

小龍臥村名與大龍臥村名來原相同。

南楊莊子,楊姓定居早故名楊家莊,民國名楊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程莊子,因程姓定居早名程家莊,民國時名西程莊子,解放後用現名。

西陳辛莊,陳姓定居早名陳家新莊,民國名陳辛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付辛莊,居住在禿尾巴河故道分佈,因付姓定居早,村莊較大,名大付家莊,民國稱現名。


清代:勤奮莊,清時名新莊子,民國名辛莊子,1984年更現名。

東大許莊,因許姓定居早名許家莊,道光時名大許家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東小許莊,理由同上。

東趙莊,因南有小狼窩,北有朱莊子,為破解狼吃豬之說得村名罩莊子,解放後稱小趙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34】侯家營鎮


唐代:西王唐,以村民王唐二姓,區別於東王唐莊,名西王唐莊,民國名王唐莊,解放後稱現名。


宋代:中周莊,宋時名周家堡子,民國稱南周莊,解放後稱現名。以其處於南北周莊之間。


元代:林莊戶,因藺姓定居早名藺家莊窠,民國時名藺莊戶,解放後稱現名。

南周莊,因周姓定居早名周家新莊,道光時名周家莊,民國時為區別北周莊稱現名。

高莊子。高姓定居早。


明代:侯家營,燕王掃北時侯姓官員並此紮營,以後定居,歷史是上薊縣八大鎮之一。

大潘莊,因潘姓定居早,且村大,名大潘家莊,民國稱現名。

薄莊子,因薄姓定居早名薄家莊,民國時與李四莊合併稱薄李四莊,解放後析出稱現名。

許有莊,原名老爺廟,清代名關帝廟莊,民國以姓名村名徐有莊,解放後稱現名。

侯三八,明初形成侯家營、三家店、八蜡廟三個村,1954年合併取三村名首字命名。

鋪戶莊,因開始只有幾戶打漁人搭窩鋪定居,

王家堡,因王姓定居早名王家堡子,民國稱現名。

於莊戶,因於姓定居早稱於家莊窠,民國稱現名。

其林莊,因東鄰齊家莊,西鄰林莊戶,以兩村道字取名齊林莊,解放後稱現名。

南齊莊,因齊姓定居早故名齊家莊,清代稱北齊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韓劉莊,明時形成韓家營、劉莊子兩個村,解放後合併成一村,稱劉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取兩村首字成新村名。

西孔莊,因孔姓定居早名孔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大王莊,因王姓早定居故名王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小王莊,以姓名村名王家莊,民國稱王莊子,建國後稱現名。

西橋頭,以位於泃河橋端,名橋頭莊,民國稱橋頭,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柳林,因其地柳樹成林,名柳林莊,解放後稱現名。

張莊子,因張姓定居早名張家莊,民國稱現名。

李四莊,李家兄弟最早定居,成村名李四家莊,民國與薄莊子合併,名薄李四莊,解放後析置,稱現名。

東王唐,明時名東王堂莊,道光時稱東王唐莊,民國名王唐莊,解放後稱現名。

付莊子。因付姓定居早名付家新莊,民國名南付莊,解放後稱現名。


清代:韓莊子,因韓姓定居早名韓家莊,解放後稱現名。

南小屯,清時名小屯莊,民國稱小屯,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玉潤莊,清初成村,因李姓定居早,居此時茅草叢生之低窪地,得名毛(茅)李莊,道光時分成東西兩村,此村居西稱西李家莊,民國時稱李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肖河莊,因肖姓定居早名肖家莊,民國稱肖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魏良莊,清時名魏家莊,民國名魏莊子,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意為魏姓村有良好的村規民風。


【35】三岔口


明代:崔辛莊,明時由魚辛莊一部分村民遷此建村,以崔姓多名崔家新莊,民國稱現名。

南三岔口,因村南有一條岔路口,名三岔口。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祥福莊,以村中廟內鐘上刻有“香甫”二字得名香甫莊,道光年間稱現名。

邵莊子,因邵姓定居早名邵家莊,民國名紹莊子,解放後稱現名。

老丁莊,明代因村內有老公墳得名老公莊,後人討厭這個名字,改稱丁家莊,清代名老丁家莊,民國稱現名。

丁辛莊,因丁姓定居早故名丁家新莊,清代名丁家莊,民國稱丁新莊,解放後稱現名。

老宋莊,因宋姓定居早名宋家莊,民國稱現名。

打漁莊,明時因村民以織網打魚為生,得名打漁網莊,道光時改為現名。

秦家莊,因秦姓定居早故名,

娘娘廟,明時以村內娘娘廟得村名,文革時曾名東風,1984年恢復原名。

南富屯,明時由李安子村數戶人家遷此定居,名小新莊,道光時改為付家屯,解放後稱現名。

慄莊子,因厲姓定居早,民國時與宗莊子合併稱宗慄莊,解放後析出稱現名。

宗家莊。因宗姓定居早稱宗家莊,民國時與慄莊子合併稱宗慄莊,解放後析出的夏原名。


清代:王大郎。相傳清代東北一位青年因水災隨王爺遷此定居,得名王大郎莊,民國稱現名。


【36】出頭嶺鎮


隋代:出頭嶺,以鐵磨嶺南伸出一個小嶺得村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唐代:中峪,因村處三個山谷交匯處而各名,

東小李莊,因李姓從河北玉田縣遷此定居,得名小李莊,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東店子,相傳唐代有人在此開設客店,村以店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西代甲莊,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時在此戴盔披甲,後成村名戴甲莊,後演變成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朱官屯,相傳唐王李世民東征時,病於今沙河東岸,而無城不興,興師動眾,從一個叫南海子的地方運土建城以養病,李世民病癒後,賜此地名為平安城,今沙河西岸,為唐王一輜重大將看守,屯豬於此,恰巧這名大將又姓朱,故名朱官屯。現沙河西岸朱官村東尚有塊地稱大豬圈。


宋代:孟各莊,相傳宋將孟良曾在此屯兵後成村,名孟良莊,後演變成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明代:東陳各莊。原名陳虎莊,寓意村莊興旺,朱官屯人恐豬與虎為鄰,對村不喜吉,修武松祠,寓意武松打虎,為求鄰村和睦,陳虎莊改名陳各莊,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清代:東官屯,乾隆年成村,相傳王姓有人在朝為官,村民遂將村莊取名王官屯,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五清莊。相傳清代有五姓人家為熱河總督守墳而定居於此,原名五姓莊,後沿革為五清莊。


【37】官場


唐代:官場,唐王東征時在此地訓練官軍場地。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擂鼓臺,唐王在此地擂鼓點將之地。

北擂鼓臺,1959的由擂鼓臺五隊析出。

東李各莊,因李姓定居早故名,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西梁各莊,以村了梁姓和方位名村。

大稻地,以盛產稻穀名村


以下庫區村都是唐代建村:

大小趙各莊,以趙姓定居早名趙各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79年劃歸薊縣後改現名。小趙各莊與大趙各莊情況相同。

景各莊,以景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夏各莊,以夏姓定居早名夏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田新莊,唐代名甜果莊,民國稱田各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聞馬莊,聞馬二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何家堡,以何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裴各莊,以裴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位在遵化境內。

南河,因州河位於村南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大小汪莊,以汪姓定居早故名,為兩個村,民國時為分別大小分稱大小汪莊。

北汪家莊,唐代名汪家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61年稱現名。

孟官屯,因孟姓官員在此定居。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李家倉,因村中有李家糧倉。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三屯,因村中街長三華里名三里村,民國稱現名。

小稻地,以盛產稻穀名村,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北宋:東劉莊,以劉姓定居早故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4年因縣內重名改為現名。


明代:王新房,以王姓在村所蓋新房最好故名。地處庫區,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

大小安平,因村近水庵廟兩個村,互為分別以大小分。


【38】西龍虎峪鎮


西漢:柳官莊,西漢成村,以村民編織柳罐為生,名柳罐莊,民國改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唐代:西龍虎峪,以村東南有土坨呈龍虎形狀得名,為別於東龍虎峪,故冠以西字。原屬河北遵化縣,1979年劃歸薊縣。

南汪家莊,以汪姓定居早名汪家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分遷兩地,此村居南稱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庫區村,

鹿角河, 以延、白、邢、楚、蔡、高六姓傍果河定居,和睦相處,名六合家合,後以河汊形似鹿角,改為現名。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燕各莊,相傳範、韓、梁、許、施、崔六姓在此定居,以村南正對燕山口得村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五代後周,龍前村,以地處西龍虎峪山谷之東,名東龍虎峪。1950年分成兩個村,此村居南稱南龍虎峪,後更為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龍前村南山,明代一賈姓居此看守竇燕山墓,後成村,因所在山地位於龍前村南故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現劃歸龍前村。

龍北村,此村在龍前村北故名。


宋代:小劉莊,以劉姓定居早名南劉莊,原址在現址東部,後隨人口增長,逐漸西移,改名小劉莊。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明代:蔡老二三莊,因村有蔡氏庵得名蔡家庵,改改蔡老莊。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按順序分三個村。

南漳泗河,村以河名漳泗河,古浭水之一段,1959年修水庫遷建村,1985年分成兩個村,此村居南稱現名,1940年前屬玉田縣,1941年生屬遵化縣,1979年劃歸薊縣。

後漳泗河,明時稱後漳泗河,原址在西龍虎峪東北三公里、黎河南岸,1985年分遷至此。1940年前屬玉田縣,1941年屬遵化縣,1979年劃歸薊縣。

南賈莊,相傳山西五臺山縣賈姓在戚繼光麾下為官,鎮守遵化,其家族一支留此定居,故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南賈各莊南山,清代建村,以地處南山即正莽山故名。

藏山莊, 明代稱蒼山莊,後以山藏村中,改現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清代,大轉溝,清代成村,因處於大轉山東北山谷中。

魯家峪,以魯姓定居此山谷中,得名,原屬遵化縣,一九七九年劃歸薊縣。

溫情提示:如果您喜歡此篇文章,請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