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謝赫六法論,其一論及“應物象形”,“以物為真”是中國古典哲學的至高境界。中國寫意花鳥畫繼承了“以物為真”的文化觀,將自然之秘與藝術之秘相通,因妙不可言,以至於千年之秘成了千年之謎。中國儒家的文化觀是“厚人倫、美教化”。寫意花鳥畫承襲了這種文化觀,成為 “成教化、助人倫” 的中國式繪畫。並自覺的保留了客觀物象,保留客觀物象的結果使寫意花鳥畫多了一個創作約束條件,由此將寫意花鳥畫指向了自然觀的深處,即格物。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格物觀成就了寫意花鳥畫表達“形外之象”的認知高度,胡蘭成在《禪是一枝花》中說:“格物不是格物的形,要格物的象。象是物的法姿。萬物有象有形。……形雖各異,象有相通。譬如繪畫,是要通過畫花之形,畫出形背後之象,則畫此花亦即是畫了萬物。”通過胡蘭成簡短的論述就很容易明白寫意花鳥畫究竟在畫什麼,或者說什麼是中國寫意花鳥畫。

然而,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明代以後詩學更多的介入了寫意花鳥畫,《詩經》中的風、雅、頌界定了體裁,賦、比、興界定了表現手法。“形外之象”也由枯燥乏味的哲思,轉為鮮活的詩性表達。寫意之“意”也就明確為“詩意”。由此寫意畫成為了文人的專利。

寫意花鳥畫追求“形”背後之“象”,這種認知方式接近西方現代主義的抽象觀。寫意花鳥畫表達這種“抽象觀”的方式是將書法的筆法施之於繪畫。

張彥遠最早指出“書畫同源”。雖然張彥遠所謂的“書畫同源”指的是中國文字肇始之初“書畫同體而未分”。但這正是書法與寫意花鳥畫保留中國獨有文化性的基礎。

宋元之交的趙孟頫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這種看似生澀的書與畫筆法的對應關係,實則是對張彥遠“書畫同源”的進一步思考,再次探索“同體而未分”問題,這是一種具有“源頭活水”的歷史創作觀。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二十世紀中國畫壇上承前啟後的黃賓虹在論述筆法時再次針對寫意山水畫中的用筆做了這種“生澀”的對應,同時,他將“六書”造字法定義為 “以形達意”的方法,將“書畫同源”的觀點向縱深又推進了一步。

寫意花鳥畫具有多維度的約束,“骨法用筆”是“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實踐與體現。中庸之道強調的是“正”。“正”在寫意花鳥畫裡便是“真”。“真正”尋求的不是一個面,而是一個點。藝術高度約束的結果恰恰是在追求真理的唯一性。或者說,中國寫意花鳥畫是在尋找藝術中不可能存在的第一名。尋求唯一性的思想和路徑是與唐人書法創作標準有關的,唐末李煜說:“善法書者,各得右軍之一體:若虞世南,得其美韻而失其俊邁;歐陽詢得其力,而失其秀;褚遂良得其意,而失其變化;薛稷得其清,而失於窘拘,顏真卿得其筋,而失於粗魯;柳公權得其骨,而失於生獷;徐浩得肉而失於俗;李邕得氣而失於體格;張旭得法而失於狂,唯獻之俱得之,而失於驚急,不得其蘊籍態度。”唐人孫過庭在《書譜》裡也說“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徑侹不遒;剛佷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淬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唐重法度而宋人尚意,這是對書法創作中理與情的平衡。唐以後佛教“空論”大行其道,這為“風格即人”奠定了美學基礎。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入宋之後晉唐古法不傳,究其原因,蘇軾說:“自顏柳氏沒,筆法衰絕,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古法不傳待之而來的是今法,今法的基礎首先是工具的變化,即是黃庭堅提倡使用的無心散卓筆。宋代工具的變化、執筆方法的變化對於寫意花鳥畫書寫性的筆法質量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時期中國畫依託的工具材料筆、墨、紙、硯已經基本定型。而詩、書、畫、印、尚待探索。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石濤和尚說:“太樸一散而法立矣”、“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這種狂妄大膽的論述也不過是《文心雕龍》所說:“取熔經意,自鑄偉詞”而已。這是一個藝術家博學而自信的結果。石濤和尚也再次回到了“探源”這條路上來了。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書法理論與實踐促進了寫意花鳥畫的發展,書與畫交織並行千年。捨棄書法的書寫規律去創作寫意花鳥畫,會陷入“物象”的窠臼,或個人情緒的陷阱。由此書法的書寫標準也就作為衡量寫意花鳥畫質量的一把標尺留存了下來。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唐人張懷瓘有《論用筆十法》一文,文中不再專注於一點一劃,而偏重於形與形關聯之後的“超自然形”與視覺豐富性的問題。這種論點與苦瓜和尚“一畫之法”合拍,不過一是論書、一是論畫而已。

寫意花鳥畫觀看視角是“近玩”,筆墨表現也是對精微世界的體察。“始知真放本精微”,精微世界是“象”的世界,真放則是對“形”的誇張、歸納與取捨。中國傳統藝術注重“知行合一、自證自得”。王陽明指出:力行有得,境界自到。歷代寫意花鳥畫家就依此方法成了實踐家。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書畫同源”是求物理真象的途徑。寫意花鳥畫重在體察自然隱藏的真象,通過建立“筆筆生髮”的“個人化秩序”,來尋求“道器合一”的生動氣韻。氣韻是藝術創作中多維雜糅構成的關係,是形成了個人風格的根本原因。

畢加索說:少年時我本來想成為一名畫家,結果成了畢加索。(文/謝朝陽)

格物的思想是哲學的邏輯思辨,而非藝術感性化的表現

藝術簡介:

謝朝陽 1969年1月生 河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主任 碩士生導師 2016年至今在陳鵬工作室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