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屠龍的勇士,終究成為了惡龍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出道即巔峰”

成立之初的知乎,簡直是中文互聯網的一股清流。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當時國內的開放式問答網站,基本屬於百度一家獨大的狀態。在百度知道里,存在著大量雷同的無效回答,甚至很多都是直接複製粘貼過來的,牛頭不對馬嘴。想要在這找到有用的信息,無異於是大海撈針。

而其他的專業型論壇網站,又有著較高的門檻,需要註冊、登陸滿一定天數,甚至是積分達標後才能發言,對新用戶極不友好。而且這種網站往往內容較為分散,互動起來也不方便,逐漸演變成一部分人圈地自萌

所以,當知乎開放後,第一批湧入的用戶,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正如它的標語所說,這是一個真正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平臺,用戶之間的交流也非常友善,問題描述清晰,引人深思;答案邏輯縝密,鞭辟入裡。整個平臺一片生機,欣欣向榮。

記得當時有一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多人原因無償分享知識?”底下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回答:“不去輸出,就不知道自己掌握到什麼程度。也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幫到別人也幫到自己,何樂而不為?”

我想這也代表了大部分人來知乎的初衷。

早期的知乎能有良好的交流氛圍,與其創始團隊有很大關係。知乎最早的一部分內容生產者,是知乎的員工動用自己的人脈關係,一個一個親自邀請過來的。能加入知乎的員工,本身就非等閒之輩,他們的交際圈子也多為專業領域的有識之士,生產的內容質量自然不差。

等到知乎正式上線後,這些種子用戶又把知乎帶到了其他各個平臺——由於他們自身在外面都有影響力和粉絲量,知乎的用戶數很快得到裂變式增長,成為百萬級的大平臺。

我從2013年開始逛知乎,有幸經歷了知乎的“田園時代”。當時的我本以為這種“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日子能一直持續下去,可沒想到,僅僅過了幾年,知乎就變味了。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知乎,分享你剛編的故事

記得剛來知乎的時候,官方還對“調查類問題”有嚴格的限制,如果調查內容過於寬泛,容易引發開放式回答,問題便很有可能會被建議修改或關閉。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什麼叫調查類問題呢?最典型的莫過於

“xx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了。相信即使是沒用過知乎的人,也對這個句式耳濡目染。是的,體驗類問題已經成了知乎最熱門的問題之一,“如何評價xx”的“評價體”同理,這類問題的共同點就是不必基於客觀事實,完全憑藉自身的感受就能回答。隨著知乎的影響力日漸強大,這類問題也多了起來。

於是,知乎的熱門回答,從“一分證據說一分話”變成了“抖機靈”和“講故事”。獲得贊數最高的,要麼是一些像短篇小說一樣的往事回憶,要麼是一些毫無建設性意見的段子。這些答案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引起讀者共鳴獲得支持,卻無法告訴讀者真正的方法論,就像知識界的“垃圾食品”,能夠果腹,但無營養。

當然,如果故事內容真實,敘述完整,起碼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可偏偏有些故事,與現實情況相差甚遠,漏洞百出,只是單純的文學創作,不僅不能給人以幫助,還會誤人子弟,於社會有害。也正是因為這種答案的泛濫,知乎獲得了另一個名字:

編乎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知乎是如何變爛的?

從“知乎”到“編乎”,知乎內容質量日漸下降,歸根結底還是要歸咎於管理層的決策。他們只想把知乎做大,而不是把知乎做精。他們的核心思路是吸引更多的用戶,人越多就越接近於民眾的平均水平,內容質量也因此不可避免地下降。

為什麼說他們不想把知乎做精呢?因為作為一個主打優質內容的網站,知乎連專業的編輯都沒有,而且知乎的搜索引擎又稀爛無比,因此你可以看到一個同樣的問題被問了又問,而用戶只能看到最新的回答,早期的精華卻石沉大海,無人問津。

同時,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知乎也搞起了頭條系那套信息流算法,搜索過什麼就給你推送什麼,只要你不停地刷新,相關內容就會永無止境地出現。但有些內容可能我並不喜歡,只是臨時好奇點了一下,卻要花許多不必要的操作把它們從我的時間線上移開,體驗並不算好。

如果說知乎只是希望增加用戶停留時間,倒也無可厚非。但它想方設法地給用戶塞廣告,就十分令人噁心了。知乎會把一些廣告偽裝成普通問題,投放到用戶的關注頁和推薦頁上,稍有不慎就會中招。這種體驗就像,你在吃一盒巧克力夾心的奧利奧,但其中幾塊夾著的是褐色的屎。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除此之外,知乎對原創內容的保護工作也一直存在缺失。知乎上真正在輸出內容的答主,不知養活了微博上多少專職搬運的營銷號,自己卻沒有收到過一分錢,而答主們維權的成本,卻需要自己承擔,平臺從來不會主動出擊。甚至有理由懷疑,為了增加平臺的影響力,知乎在某種程度上默許了一些抄襲、搬運行為。

就這樣,知乎逼走了曾經熱愛它的忠實用戶,並將自己的格調不斷降低,曾經的優點為了給商業化讓步而消失殆盡,一步步淪為另一個百度貼吧。

知乎,你最終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結語

知乎最大的敗筆,是在走“下沉”路線的同時,沒有留住最初的那部分“上層”用戶。

“做大”與“做精”並不是矛盾的。就拿淘寶來說,在淘寶內部分化出“天貓”來固定高端消費人群,直接對標京東,就是一項優秀的決策。其實知乎本可以有樣學樣,再造一個能認真討論問題的平臺,將“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分化開來,互不干擾。但由於種種原因,它並沒有這麼做。

所以,當知乎的精華內容被稀釋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會遭受下一個“知乎”的衝擊。取而代之的人是誰尚未可知,但知乎的沒落,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