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麻藥失效,曾被廣大網友列為最恐怖的事情之一。

有一位加拿大的55歲老太太唐娜(Donna Penner),就分享了十年前她在手術室經歷的一場噩夢般遭遇。

在過45歲生日前,她進行了一次小規模的醫療手術。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了。

當手術刀劃開她的肚皮,帶來撕心裂肺的痛苦。

但她的身體卻無法動彈,不能叫停,也不能睜眼,連流眼淚都做不到。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明明痛苦萬分,卻無法傳達出來,這遭遇,聽者汗毛豎三分,更何況親歷者呢。

我們都知道,麻醉藥具有鎮定功效,會使人陷入無意識的昏迷,但有時身體仍會發起無意識的活動。

為了避免這種無意識反應的干擾,在全麻手術中,通常會加入一種輔助藥劑,肌松藥,讓病人肌肉鬆弛,身體暫時「癱瘓」。

正是因為肌松藥的作用,才導致唐娜意識清醒,身體卻無法動彈,和「鬼壓床」的體驗差不多。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醫學上有專門的術語稱其為「麻醉覺醒」,又叫「術中知曉」。

通俗說,術中知曉是在全麻下發生的麻醉惡性事件。

其症狀大概為:

患者所有的感覺神經全部正常運行:被手術刀劃過的疼痛感,被沖洗的冷熱感,醫生的手在器官上的觸碰感等感覺,都能被患者感知,患者的意識清醒,能聽到聲音,能自我思考……患者所有的運動神經完全麻痺狀態:有強烈的溺斃感和瀕死感,卻無法睜眼,無法呼吸,無法求救,無法動彈……

2007年電影《奪命手術》(Awake)中的男主人公,就是這麻醉覺醒的「中標者」。

男主坐擁億萬家產,有一個可人的新婚小妻子,同時也是個要心臟移植的病人。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他拒絕了母親找來的優秀心臟外科醫生,執拗地選擇了自己在釣魚時認識的好友,一個出過四次醫療事故的二流醫生主刀。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結果被推上手術檯打了麻藥之後,男主發現自己依然清醒。

不論是切割還是擴胸,男主都能清楚地感覺到。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最可怕的是,他可以清楚地聽到醫生們討論的內容:

不是怎麼救活他,而是如何弄死他。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原來這個醫生和自己的新婚妻子有一腿,想害死他繼承家產。

有興趣的菠菜可以自己去看一看這部電影。

現實當然沒有電影那麼狗血,不會有人在手術檯上害你為了搶走你的妻子、繼承你的財產。

但麻醉覺醒的經歷已足夠讓人怕怕滴,忍不住要問,手術過程中麻醉覺醒的比例高嗎?

不高但也不罕見。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2014年英國一份關於「全麻期間意外意識」(AAGA)的報告估計,每19,000次麻醉使用中就有一次發生此類事件。

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一篇專題報道中,約書亞·朗(Joshua Lang)稱,美國的這一比例更高,為千分之一或二。

不同的手術有不同的風險——由於某種原因,剖腹產手術是最常見的,發生率約為1/670。

蔣勤勤生二胎的時候,局部麻醉就曾失效過。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其實據調查,絕大多數麻醉覺醒病例持續時間不到5分鐘,只有18%的人表示感覺到了疼痛。

患者們的體驗也各不相同:

42%的人無法移動37%的人聽到噪音或聲音21%的人感到非痛苦的觸摸11%的人無法呼吸或窒息5%的人稱其為夢幻般的體驗

說了這麼多,波叔並不是要加重菠菜們對麻醉的畏懼心理。

只是提醒大家,我們需要提高麻醉的風險意識,但並不代表要給自己增添不必要的術前焦慮。

畢竟,麻醉藥可是人類醫學進步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又稱為外科手術室的「定海神針」。

在沒有麻醉的有痛手術時代。外科手術的失敗,通常不是因為手術方法不對,而是因為手術還沒有結束,病人就因無法忍受劇痛死去!

病人痛苦且休克發生率高,只能要求醫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刀速,醫學史進入著名的飛刀時代。

手術剛開始,麻藥卻失效,痛到差點喪命

並誕生了一系列駭人的記錄:

俄國外科醫生皮羅果夫,可三分鐘鋸斷大腿,半分鐘切去乳房。

法國名醫讓·多米尼克·拉里,24小時為200個病人做完了截肢手術。

最出名的,英國著名外科醫生羅伯特·李斯頓,截一條腿只需28秒。

江湖人稱李斯頓飛刀,甚至曾創造了手術300%的死亡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所以,活在這個有麻醉技術的時代有多幸福,你懂了吧!

近代麻醉開創至今上百年,優勝劣汰了很多副作用較大的麻醉藥,目前應用到臨床的安全性都很高。

雖然會有一定程度的風險,但我們要給予醫生信任,遵聽醫囑,在正規麻醉操作下,通常不會發生意外,不要杞人憂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