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 ◆ ◆ ◆

车管档案“大管家”

NEW POLICE STORY

◆ ◆ ◆ ◆

她管理的360万份机动车和驾驶人档案,首尾相连一字排开后长达900余公里;她有着一双识破假证的“火眼金睛”,靠努力工作获得的荣誉证书可以论“摞”数;她热爱工作,最喜欢的“音乐”是车管所制证机办证时发出的声音。

她就是沧州市车管所档案科科长——胡亚敏。

01

部队大院出来的“女汉子”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扎着一个马尾辫,长相甜美,但说话做事却格外干练,这是38岁的胡亚敏给人的第一印象。

胡亚敏从小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她的父亲胡尚起曾是沧州军分区医院的院长。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胡亚敏学会了坚韧、自强、刻苦、勤奋。

1999年,胡亚敏从天津市人民警察学校毕业。2002年,她被正式分配到市交警支队工作,成为一名外勤交警。23岁正是爱美的年纪,每天风吹日晒让胡亚敏有些怵头。但父亲总是强调,做哪个行业都要记得坚守,这是每个岗位的第一使命。

站岗执勤的这一年不仅磨炼了胡亚敏的意志,还让她学会了如何与群众交流、相处,这也为她以后从事的车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假身份证一眼就看穿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2005年7月,胡亚敏调入车管所业务科工作,并很快练出一双“火眼金睛”——识别票据、证件的真假。

2012年的一天,胡亚敏办理一辆机动车转移登记业务。在审核车主身份证时,她发现车主的二代身份证有很多疑点。可是,车主一再强调身份证是刚刚办理的。

出于职业敏感,她当即联系车主的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经核实,这名车主未曾办理过二代身份证。胡亚敏在确定车主伪造证件的事实后,当即将他移交稽查科处理。经调查,此人的证件是花200元钱办的假证。

03

加班加点帮群众解决难题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某个周五下午,一个人从北京赶过来,要提走在沧州购买的一辆车的档案。在提档过程中,他把购车的原始登记证书弄丢了。对方还有家人在住院,晚上必须赶回去陪床。想到马上就是周末了,如果让对方回去,过两天他还得再跑一趟,胡亚敏当即把手头的活交给同事,带着这位素昧平生的群众一个个窗口补手续,然后又加班给他提取车辆档案。

等她把档案封好,交到那人手中时,办证大厅就剩他们两个人了。那人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掏出一叠钱,非要请这个好心的女警察去吃顿饭,胡亚敏笑着拒绝了。

04

建立完整的电子档案数据库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2013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胡亚敏被任命为市车管所档案科科长。目前,沧州市共有198万驾驶人和162万辆机动车。车管所的档案室约有360万份档案,胡亚敏就成了这些档案的“大管家”。每个档案袋的长度如果按25厘米计算,首尾相连一字排开,长达900余公里。

2015年夏天,在市交警支队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胡亚敏和同事们对沧州市所有的机动车档案进行了补录,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电子档案数据库。这项工作走在了全省车管系统的前列,为我市的车管工作打开了全新的局面。

05

最爱听制证机发出的声音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吱吱吱”,胡亚敏的办公室外,传来了一阵声响,她笑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原来,这是制证机打印机动车行车证发出的声音。

胡亚敏作为档案科长,管理着20名工作人员。她说,自己“当家”的秘诀就是身先士卒。无论哪个岗位需要加班,她都会第一个到单位带领大家一起工作。

市车管所档案科工作人员高伟凡说,胡科长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年纪轻轻却获得了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省交管局的“十佳服务明星”“优秀共产党员”和河北省“百姓心中好交警”等荣誉。

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很繁重,但胡亚敏心细如发、一丝不苟,她将档案管理作为服务人民群众、服务公安工作的重要窗口,用一颗真心赢得群众的满意和尊重。

系列报道丨沧州“新”警察故事——车管档案“大管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