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蒋·述」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


新闻

专栏

「蒋·述」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

当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执政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之一。我是这样理解的:乡村振兴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的层面,而具有深刻的文化变革意义、社会变迁意义。

1840年以来,从外在挤压到内在渴求,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在当下日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更需要汇入时代的大潮,与世界对接的现代化更是中国不可移改的选择。中国现代化有诸多的方面和层次,而其中最基础的资源与空间在中国广阔的乡村,其间最大的关键也是乡村是否能够实现时代化。中国乡村的现代化,固然包括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活状态的现代化,而在根本上是乡村文化的现代化。

乡村力量是中国变革的基础力量。轰轰烈烈的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是一批接受先进无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在俄国革命胜利激进号角的激励下策划发动,将来自于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学说调整为与中国大地相适应的指导理论,以农民为主体力量完成的。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都没有看重这一力量,没有掌握这一力量,只是寄托于上层或精英,最终都走向失败。毛泽东发现了中国农村密码,借重中国乡村力量,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之路。

1949年后的乡村变革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中最剧烈最深刻的变革,亘古未有。在轰轰烈烈的共产主义运动冲击下,传统的皇权—官僚体系、士绅—宗法体系被摧毁,乡村政治形态、组织形态被完全重构。在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乡村的变革更为剧烈。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牛犁结合的耕种方式被机械作业所替代,大量乡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滞留在乡村的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乡村的经济形态、生产生活形态也全面颠覆,包括旧有的风俗礼仪也都迅速走向消亡。葆持数千年稳定生态的中国乡村基本面貌呈现断崖式崩解,是20世纪全球最有社会史价值的壮观图景之一。

不过,经济形态、生产生活的巨变,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旧有文化就完全退出历史舞台。传统观念依然顽强残留在芸芸大众的灵魂深处,表现在他们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乡村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传统在民间的实现,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几千年来为塑造中国的整体形态发挥着厚重的底蕴力量。这种力量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维持、稳定社会形态的磐石,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行程中的制约性力量。中国最基层的文化水平决定了整个中国在历史行进中的制度选择、道路选择,也决定了国家治理队伍和市井田野民众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要读懂中国,必须读懂中国的乡村。乡村蕴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基因、密码。中国传统社会是基于农耕经济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底色。在乡村振兴的旗帜下,中国乡村文化将迎来现代化的新契机。

「蒋·述」读懂乡村才能读懂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