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為人父母者的三個“短處”

01

“短處”一:忘記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家庭教育的優點很多,最能以情攻勢,有血緣親情,對孩子的影響從小潛移默化,有深度,直達“骨血”,“根深蒂固”。

這點毋庸置否。

但是為人父母者都是扮演了一個家長的“無怨無悔”、“至親至上”、“血濃於水”的“家長範”,忘記了自己的雙重角色——既是家長,更是教育者。

有些家長只是關注孩子的吃穿冷暖,“可笑”地認為“教育孩子都是學校裡的事”,而不關注娃的心靈、思想、精神等方面的成長,忽視價值觀的培養,對孩子的成長自然是“心靈斷奶”!

家長的“教育者”的角色是終身的,是孩子的一輩子老師,是學校教師所不能給予的。

如果只做家長,對孩子來說無異於“管飯的”的。如果繼續濫用情,就會是孩子嚴重依賴,或戀父或戀母,缺乏心理成長。

其實,為人父母者更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家長的角色,從嬰兒期就培育到“骨血”了,不用再沒有界限的“濫情”了。

所以,為人父母者切記這個“短處”。

而實際生活中,有些家長不是沒有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而是做的深度不夠,或者就是角色模糊,或者就不會扮演“教育者”的角色。

這是一種能力,要學啊!
為人父母者的三個“短處”

02

“短處”二:不能接納孩子的差異!

為人父母者誰不想自己的孩子成才,“望子成龍”又沒錯,但是如果給孩子“層層加碼”,甚至“威逼利誘”,這就成了孩子的負擔,往往事與願違。

有的家長用“一把尺子”的標準衡量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不能接納自己的孩子,這無疑就是一場“災難”

而家長在這場“災難”中也難倖免!

有的家長“寢食難安”,“憂思過度”,失眠者,抑鬱者等等不乏其人。

然而,重點在後面,家長把對自己的“不接納”,又“報復”在孩子身上,“摔碟子拌碗”,氣出到孩子身上。

其實,家長要“接納”自己的孩子都差異,它就是寶貴的“特色”,與眾不同。

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個個體有不同於他人的智能,在各個領域中,各種智能不是均等的”。

所以,我們要承認差距,“接納”孩子!

孩子間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於遺傳素質、性格特徵、家庭情況、社會環境的不同,每個孩子站在不同的高度、不同的起點上,我們需要了解和尊重孩子發展水平、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個體差異。

只有“接納”孩子,才是真正從心理愛孩子,也是愛自己!孩子才能在真正的健康的“愛”中快樂成長和健康成長!
為人父母者的三個“短處”

03

“短處”三: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

現在的家長很“厲害”,為了孩子的成績,到學校質疑、找事等等,而不懂得教育的根在家庭教育,在為人父母者!

老話了:“一個問題的學生背後就有一個問題的家庭”,而“問題家庭”肯定是“問題家長”。

家長的素質相差很大,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素質的低下,總認為“我是家長還教育不了孩子”,甚至有的還“夜郎自大”,“不以為然”,“我行我素”……

經營好一個家,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是需要高素質,更是一種能力!

只有健康的、有能力的、懂得教育規律的家長,才能育出優秀之才。

所以家長要不斷“充電”,提升自己,自己先做個“好人”,孩子看樣學樣,自然不會差。

家長的素質是提高家庭教育的關鍵,孩子的問題,家長要從自身上狠下功夫,找“毛病”,這樣才摸到了家庭教育的“根”!


為人父母者的三個“短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