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有的人覺得宋朝重文輕武,難道宋朝包括南宋軍事力量真的很弱嗎?

歷史的影


宋朝是中國歷史文化長河裡面最特別最多疑惑的一個時期的,我們現今的人在研討宋朝時期的國力強盛,文賦詩章工商勞做名人軼事和君臣關係,都想從夾隙道道間找出宋朝滅亡了的蛛絲馬跡,其實歷史就是歷史,他的存在和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都有他自身的出現和合理性的!重文輕武其實不是宋朝的有意為之,我認為這得從宋的前朝唐的歷史發展脈絡上談的,國人都知道唐詩在中國文化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力是多麼的重要和深遠,那麼多的著名詩人出現不是機器產品隨朝出現的,這些偉大的詩人是幾代人的安逸生活氛圍滲潤才能得到的,現實生活和改朝換代重立皇權對百姓的生活習性沒有斷續的影響,不重武宋朝時期也有火炮的重器的,那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一個是北方的少數民族軍隊軍馬優良又眾多,唯快不破的冷兵器時代這是最重要戰爭取勝之法寶。你強彼更強物競天擇這相對決優劣評判這世人皆懂的了!第二,就是這樣子的宋朝那也還是創造了中國歷史文化絕無僅有的跨過300年大限的第一朝呢。南宋也好北宋也罷從皇權血脈講那是最正統的父皇子承,脈絡清晰沒斷絡。這和東西漢傳承有很大的區別的。劉秀滅王莽中間那十幾年是個歷史朝期,我們不喜歡去認可它,但那就是歷史。第三,宋朝是我國最早建立也是最發達的工業初期的,那麼就不像全民都從事農耕生活狀態的那麼忙閒簡單了。這其中從事小工業生產的至富國運活動也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國民們的軍事參予熱情吧。


嘉瑞728


在這裡,我想引用一句史學界很著名的順口溜來回答這個問題:“北宋缺將,南宋缺相。”

今人一提到宋朝,其刻板印象大多都是“有錢但是很慫”,並且連原因都找好了——還不是因為趙老大杯酒釋兵權搞得軍事實力不行了?

這樣的理解思路簡單直接,但是卻不符合歷史的邏輯和實際。比如北宋初年的軍人,都是從五代那樣的亂世走過來的,戰鬥力絕對不可小覷,幾次對遼作戰的失敗也不是因為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層面上的失敗(比如趙二不懂軍事瞎指揮)。這樣的軍隊,貿然扣一個“弱”,是不合適的。

那麼宋朝的軍隊什麼時候真的開始弱勢了呢?我認為是簽訂澶淵之盟後到王安石變法以前。宋人在和遼國簽訂了百年和平協定後,其武備逐漸廢弛;而承平日久帶來的結果就是重文抑武的風氣甚囂塵上,甚至大英雄狄青居然會被韓琦、文彥博等人嘲諷,真是豈有此理!這一時期的宋軍形象,才是最符合我們印象中那個“弱宋”概念的。

但是在王安石變法以後,這一現狀卻得到了明顯的改觀——最直接的就是經過范仲淹的整編和他的統籌所形成的北宋西軍,在熙寧年間完成了著名的“熙河開邊”,打的西夏幾乎亡國,並且成功收復了河湟地區。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日後的所謂南宋“中興四將”,居然或多或少都有西軍的背景。

宋室南渡以後,儘管苟安於江南半壁,但是軍事實力卻一直不弱。拋開被後世傳頌的“岳家軍”、“韓家軍”不論,即使到了紹興三十一年,金國海陵王南侵時,宋人依然在採石磯依靠文官虞允文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金國大軍。此時的戰力,豈是一句“弱宋”可以打發的?

更遑論在金國滅亡、蒙古南侵的時候,宋人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僅僅依靠江南這一隅之地,和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血戰四十餘年!這樣的國家的軍事實力,難得還能稱得上弱?

只是宋人的問題出在決策層,尤其是南宋更加明顯。即使有岳飛、韓世忠、孟珙這樣的名將,卻依然架不住朝中有趙構、秦檜、史彌遠、賈似道這樣的昏君鉅奸主政。在戰略層面上的失誤甚至昏聵,又豈能是幾個將軍就能解決的問題呢?

也許正如明智光秀喊出的那句話一樣:“敵在前三排!”

您對宋朝的軍事實力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說起兩宋,大家都會想到兩宋先後被女真、蒙古所滅,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遊牧民族徹底滅亡的朝代。宋朝是一個經濟繁榮,文化鼎盛的一個朝代,GDP一度達到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詩詞歌賦更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韓愈、柳宗元外,其他的六位都是北宋時期人,就連皇帝宋徽宗都是文學書法大家。這樣一個國力與文化軟實力都很強盛的王朝,最終卻被北方遊牧民族馬踏天下,實在令人汗顏。瞭解宋朝的軍制,可以從中解讀宋朝悲慘的命運。

安史之亂以前,中原王朝大都採用府兵制,即設立折衝府,對轄區裡的青壯進行管轄,平時務農,農閒練兵,若有戰事,即自帶糧食兵器到集結點集合,進行作戰。府兵制平時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國家開支不大,基本上杜絕了擁兵造反的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府兵制已經不適合新的戰爭形勢,隨之被募兵制取代。募兵制即政府招募軍隊,進行訓練,發軍餉,吃穿用都是政府提供。武將統兵,平時不參與生產,使得軍隊很容易就被將領掌握,武將地位得已提高,安史之亂便是其產物。後來的五代十國,基本都出現武將造反推翻政權的事,包括宋朝也是通過“黃袍加身”反周而建立的。為了杜絕這種狀況,宋朝通過“杯酒釋兵權”將軍權收回,設立樞密院管理軍隊,樞密院以下設立三司互相制約,重文輕武,文官統兵。北宋初年,禁軍實力較強,可是產馬地隴西和幽雲都不受宋控制,宋朝組建不起大規模的騎兵,宋朝以重步兵和弓弩手為主,機動性差,贏了追不了,敗了逃不掉。宋朝主要軍隊是禁軍,為中央直接控制的軍隊,戰鬥力最強,地方設立廂軍以及民兵,以維護社會治安為主。北宋每當饑荒之年,大量將饑民招入軍隊,故宋朝的兵員眾多,仁宗時達到140多萬,又缺乏訓練,冗兵冗官冗財嚴重,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神宗時王安石變法,下放了武將的一些權力,宋朝軍隊戰鬥力有所回升,打造出了一支山地精銳——西軍。到徽宗時,宋朝國力依舊強盛,可是這時候軍隊出了問題。當時高俅擔任太尉統軍,他招募士兵有一個特點,就是必須有一技之長,做生意也好,唱戲也好,平時不怎麼訓練,直接將士兵放出去賺錢,當兵倒成了副業,軍隊嚴重不專業化,有些甚至武器都不知道怎麼使用。後來金軍南侵,禁軍毫無抵抗力,再加上宋朝高層的一系列昏招,將西軍家底敗光,北宋滅亡,留下靖康恥。南宋建立後,高宗不敢回汴梁,第一波抗金高潮過去後,金軍大舉南侵,渡過長江,將高宗趕下海,北歸途中韓世忠率水軍打了一個勝仗,後來南宋逐漸將一些權力下放給武將,南宋抗金局面好起來,除了劉光世、張浚、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在,川陝的吳氏兄弟也是赫赫有名。至南宋末年,蒙古南侵,南宋先後出了孟珙、餘階等名將,先後多次擊退蒙古,還曾擊殺蒙哥汗,但蒙古集中了歐亞大陸的資源,南宋敗勢已定,最終無力迴天,亡與崖山。

終宋一朝,重文輕武,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宋朝因為控兵權而得天下,也因為重文輕武導致無法將國力轉化成戰力,亡於異族。






隨時間漂泊1


個人並不覺得宋軍實力很弱。

咱們先看數據,宋軍對外作戰勝率約70%。如果真的很弱為何勝率如此之高?然而為何勝率如此之高卻被壓著打?

首先宋軍沒有好的產馬地。燕雲十六州的丟失跟遼,西夏,金,蒙古等對戰馬交易的封鎖使得宋軍騎兵部隊孱弱,無論多大的勝利沒有辦法打一場殲滅戰,只勝不能有效殺傷有生力量。

其次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失去了天然屏障,中原,華北平原無險可依,而且平原作適合少數民族機動作戰,中原步兵機動不足,無法相互支援。

再次程朱理學的推行使得社會重文輕武,軍隊被文人所掣肘,無法及時有效的被有經驗的將領帶動。

最後宋的對手一直很強,都是遊牧民族。蒙古滅金25年,滅西夏21年,滅南宋46年,幾乎踏平歐洲平原時候蒙哥死在南宋抵抗之下。

在這裡補充下小知識,北宋鎧甲是漢甲的巔峰之作。最重的步人甲竟然有35公斤重,加上兵器等足足40~50公斤,試想普通弱雞怎麼能帶著一百斤的裝備作戰?光站著就累死了[捂臉][捂臉][捂臉]


守望世界最後淨土


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但是綜合軍事實力確實不強。戰鬥力取決於身體素質,武藝練習,武器水平,這些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綜合軍事實力包括戰鬥力,軍事機制,綜合國力,國家運行機制,軍事人才等。

為什麼說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

太祖皇帝在陳橋兵變後,採用趙普的計策,決定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逐步統一天下。用15年的時間先後平定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等。大軍所到之處,幾乎每戰皆勝。這當時南北朝的亂世中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不能說宋兵的戰鬥力弱。南宋高宗時期,金軍大肆進攻江南,滿朝文武都一心投降,岳飛卻率軍收復建康,襄陽,舉行北伐,順利攻取商州,鄭州,洛陽,大敗金軍,前鋒直到朱仙鎮。打的金軍看到岳家軍旗號就膽戰心驚,在國家支離破碎的情況下還能取得這種成就,所以,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

為什麼說宋朝的綜合軍事實力不強

重文輕武的國策

宋太祖深知馬上得天下,卻不能治天下的道理。所以他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重視文教,興詞賦,辦太學,擴大科舉,使用文官監督武官,提高同級別文官的地位等。

輕武主要表現在:將統兵權,握兵權,調兵權進行分別管理,相互制約。軍隊實行更戍法,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養自己的實力。裁剪軍隊,嚴格控制軍隊的數量。

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削弱了武官的社會地位,打擊了武官的積極性,消磨了國民的尚武之風,削弱了軍事實力和綜合國力。

歷代皇帝軟弱無能

宋朝直太祖皇帝以後的皇帝,幾乎沒有開疆拓土的,而且政治上也沒有太大的建樹,甚至沒有幾個算得上是守成之君。仁宗,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總,孝宗,光宗,寧宗,理宗,杜宗等等。

軍事領導人才的不幸命運

宋朝皇帝深受太祖的影響,對武將擔心受怕,宋朝開國以後的軍事人才,幾乎沒有一個善終的。楊業,岳飛,韓世忠等等,幾乎很難獨立自主的發揮作戰的能力,而且深受朝廷猜忌。

奸臣誤國誤民

主要講南宋時期,當時兩位皇帝在被俘虜在金廷,遭受的屈辱可想而知。作為輔國大臣不思同心協力,共克時艱,恢復中國,卻一味的慫恿南宋皇帝變遷都城,向金軍投降,陷害國內的抵抗英雄,最著名的就是秦檜夫妻。

綜上,我認為宋朝的戰鬥力並不弱,弱的是綜合軍事能力。歡迎大家點評。


考古論今


雖然今天我們都以宋為天下正統,但是宋沒有得到天下共識,就是沒有完成大一統。包括北宋也沒有。先宋遼,後宋金,再到蒙古人南下,直至崖山。一路下來,不是給人稱臣納貢,就是在準備稱臣納貢的路上,有時候就在想這幫和趙家天子共治家國(天下),(我真不想稱為天下共治,有那個稱天下的中央王國從建國到滅亡都在給人稱臣的)的士大夫是不是把平天下忘了。

縱觀整個南宋的防禦戰爭,局部戰爭都是勝多敗少,但是放在大戰略,戰爭態勢上都敗局。襄陽保衛戰就是典型,襄陽將士拼死守城,大敗元軍。可是最後的結果是城內無糧可食,只能降無元軍,襄陽淪陷。沒有戰略目標,沒有中心思想各自為戰,沒有統籌,是你看整個抗元戰爭史的感概,朝廷即想戰又想和,豈能不敗?

總結來看,宋軍實力不弱,有文天祥之類有風骨的士大夫戰爭動員,將士保家衛國意願強烈,上陣殺敵勇武。但是武將沒有地位,在朝廷裡受到擠壓,領兵的都是各地文官,行政級別上誰也不聽誰的,結果就是各自為戰,局部勝利也只能是片刻勝利。就是這樣的宋,獨抗拳打中亞腳踢歐洲的宇宙第一家族幾十年,族長蒙哥還身死釣魚城,又能弱到哪去。

小提一下,兩宋是踐行人本思想走的最遠的朝代,以後的元明清都在開倒車。

人生而為人,得到難得尊嚴,自由,思想空前解放。士大夫風骨、精神讓人望其項背,以身報國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舉族赴國。


舊城流莊


宋朝軍力弱毫無疑問,好多人說宋朝對外作戰勝率達到70%,因此得出宋軍的戰鬥力比漢唐還強的荒謬結論。要知道宋朝的外戰基本都是防禦作戰,人家打到你家門口了,能不拼死防禦嗎?要是擋不住那就要身死國滅了。就像人家欺負你,把你打得滿頭包,不過沒打死你,打累了,然後不小心被你回了一拳踢了幾腳,就撤退了。這就算你打贏了?

宋軍戰鬥力弱,重文抑武肯定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傳統農業社會,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相比軍事上有天然的劣勢。其實漢唐無數次將遊牧民族幾乎族滅,可是無法長時間佔據廣大的荒漠草原,殺了一批又來一批。後來者和殘存的人經過幾十年的繁殖,就像割掉的荒草,又瘋狂蔓延了。大唐雖然軍力強盛,可是由於軍事集團的過度膨脹最終搞死了自己,就像身體內的癌症。宋朝以文制武,從國家管理角度來說,在當時是很先進的,當今世界先進國家都是文官政府,莫不如此!

但是在當時的帝國與現在的民族國家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尚未形成,對於普通老百姓和底層官兵來說,並不太關心當朝皇帝姓什麼。士兵的戰鬥力主要來自於對直接帶兵的將領的信任,本身戰鬥意志不強。宋朝的制度,兵無常將,將無常兵,雖有效防止了軍閥的產生,但也大大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

在宋朝的制度下,當兵沒有多少榮譽感,都是窮人或者犯人,只為混口飯吃而已,所謂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也就是從那時候慢慢形成的觀念!當然軍隊的戰鬥力低下。

防禦作戰中,大家為了保命,天時地利人和,更得有出色的將領指揮,總算保住了兩宋各100多年。然而兩宋最雖然沒有亡於內亂,卻都亡於外敵!




倚劍飲者


大家好!我不是軍事專家,只是對歷史上的一些戰爭有些興趣。

大家普通關注戰爭決策的皇帝和臨場指揮的將軍,其實大家忽略了士兵的訓練。優秀的將軍不全是武功蓋世,領頭砍人的狠角色。兩軍列陣,將軍單挑,勝了乘勢掩殺過去,輸了樹倒猢猻散,這樣的戰爭形式在歷史中出現概率極低,近乎不可能。那麼將軍的重要作用是什麼呢?將軍的主要體現在平常士兵訓練和臨場應變能力上。

宋朝就其強大國力而言,理論上軍隊的作戰實力應該不弱。事實上,北宋和南宋前期,宋軍的戰鬥力是可圈可點,對外戰爭基本上勝多負少。即使到了“不堪一擊”的南宋後期,元朝滅南宋也整整用了三十五年(當然也因為民間拚死抗爭)。大家想想,強大的元軍滅一個國家通常都以天計。宋軍的不堪,主要是真正“弱不禁風”的文人筆墨。

戰爭到底怎麼回事呢?從某個側面講士兵訓練非常重要。像抗美援朝的志願軍那樣有強大理想信念,嚴格戰鬥紀律,寧死不屈,敢於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有哪支軍隊能力戰勝。大家再想象一下,幾十萬大軍,低級軍官和普通士兵是不掌握整體戰況,只知道面前的敵人。如果前軍畏懼敵人的強大,將軍和士兵不能沉著應戰,也不敢拚死硬抗,開始出現潰逃,後面的軍隊會怎麼樣?一定是更加恐懼,如果帶隊的將軍們再壓不住陣,就出現大規模潰逃,所謂的“兵敗如山倒”。這就是很多戰爭以少勝多的原因。我們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蓋世名將霍去病帶領800士兵能到匈奴腹地殺一圈而全身而退的原因之一。

所以本人認為帶兵的將軍重要,戰略戰術重要,士兵的作戰素養同樣重要。

用現代標準衡量,無論是後勤保障還是軍事裝備宋軍並不弱。關鍵是最高決策者皇帝軟弱無能,也不注重培養會帶兵、能打仗的將軍。那段歷史的確也沒有出現能在關鍵時候凝聚軍心,鼓舞士氣,具有戰略思維和靈活戰術的英雄式的名將。

可惜了楊業、岳飛、狄青、曹瑋、高懷德、潘美、曹彬、韓世忠這些不世名將。


看不清楚


根基不穩,根源不正!北宋事實上是由以五代時期的軍閥集團演變而成的奇怪王朝,所謂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對當時的人而言不過還是之前歷次依靠軍閥政變建立的王朝的繼續,如後晉,後漢,後唐,後周,軍事強人依靠軍隊武力奪權,可以說既無民意支持也無絲毫的合理性,趙匡胤所謂的統一戰爭其實不過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政治地位的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冒險罷了,若無軍功則軍人就無利益可分配,而軍功必須依靠戰爭來實現,但是這個目標的前提就是進攻的對手必須足夠弱小,如後蜀,南唐(富而不強),錢鏐集團,只要對手內部團結一致往往就是無能為力如西夏不過三百萬人口,可是北宋始終是屢戰屢敗!太祖的不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也是由此而生,大量的軍人被收買為大地主以效忠宋朝,但代價就是王朝的稅基被嚴重破壞,他們利用特權隱匿土地不交稅從而導致政府的土地稅嚴重不足,從而進一步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


萬歲1148858845


兩宋時代讓人感覺出羸弱,有許多人認為這與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執政有關。但兩宋時期國祚是320載,而大唐王朝的國運也就289年,你看宋朝還弱嗎?

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中華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兩宋版圖雖比不過漢唐,但文化治世卻是當之無愧的,唐宋八大家宋就佔了六個,而且還是北宋。在科技上,中國四大發明在宋朝就短時間內造了三個,指南針、火藥及活字印刷術。此外還有世界法醫鼻祖宋慈的《洗冤集錄》、沈括的《夢溪筆談》、秦九韶的《數書九章》,為中華文化科技注入了不可磨滅的一筆。

由於兩宋時代科技創新,文化大發展大融合,鑄就了經濟的突飛猛進。唐朝時期還有東市西市,其街坊和集市都是封閉管理且有時間限制的,到了兩宋時代,這些都不復存在了。接踵而至的是賣貨郎,挑著擔子走街串巷,不受時間限制,沿街叫賣,宋朝的商業類似於我們現代的商業綜合體,集吃喝玩樂盡在其中。酒家店鋪開啟了夜市,一直開到了三更甚至四更,五更的時候又開啟了早市,比現在的夜生活還要豐富多彩。在《東京夢華錄》中所載和《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無不是商業興盛,車水馬龍。因此夜宵也這時候誕生了,除了夜宵,今天老百姓的一日三餐制也是在那時興盛的,宋朝之前是一日兩餐,只有早晨和晚餐或者下午的點心,到了宋朝,由於各種因素碰撞在一起,才有了lunch,歐洲到了600年後才有午餐一說。

百業興盛都是執政者與民休息的結果。兩宋時期還有遼、金、西夏與之並存的的幾個政權,與這個北方民族的政權相比,看似唯唯諾諾弱不禁風的宋朝不斷求和、退縮,實則強悍。如果把宋朝與唐朝調換個位子,唐朝處於這幾個北方民族政權之下也未必有320年的國運。

兩宋時期名將有狄青、曹瑋、曹彬、宗澤、楊業、岳飛、韓世忠、王堅等,面對外敵,舉國上下同仇敵愾,辛棄疾寫下“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陸游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李清照寫下“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儘管南宋末年政權如何腐敗,大宋男兒挺身而出,救國救亡,嶽爺的《滿江紅》被廣為傳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