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霍去病墓上為啥有個廟?

志翔駕校覓子校區


霍去病是漢武帝劉徹手下著名的青年將領,也是衛子夫和衛青的外甥,史料記載“霍去病年十八,幸,為天子侍中。”便率領八百勇士斬匈奴首虜貳仟餘人,其中包括匈奴單于爺爺輩的親王和兄弟輩的王爺,被封冠軍侯。後來霍去病曾經先後六次出擊匈奴,取得了河西大捷,漠北大捷等對匈奴的重大勝利,為西漢王朝建立了不朽功勳,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壯志,也隨著他的功業彪炳千秋。霍去病後來獲封驃騎大將軍。但在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年僅二十二歲的霍去病不幸去世,為此,根據《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的記載:“天子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冢象祁連山。”

霍去病墓頂為一座小廟,當地人稱百靈山廟。記載《柏靈山廟》 “柏靈山廟”為茂陵民俗“古廟會”祝吉祈福的故跡之一,相傳原意是“表忠義”、“敬漢柏”。以此來紀念霍去病的為大漢做出的傑出貢獻,為世人所供奉。


雨夜中的星空


霍去病墓:位於陝西咸陽市興平市南位鎮道常村西。霍去病是茂陵陪葬墓。位於茂陵東偏北約1公里。霍去病墓南面正中豎石碑一通,題銘:中為“漢驃騎將軍大司馬冠軍侯霍公去病墓”,上款為“賜進士及第兵部侍郎陝西巡撫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畢沅書”,下款為“大清乾隆歲次丙申孟秋,知興平縣事顧聲雷豎石”。標誌上題銘:中為“霍去病墓”。上款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下款為“時代:西漢”,“國務院總編號:第166號”。“古墓葬分類號:第5號”。陝西省人民委員會1962年12月9日。 霍去病(公元前140-117年),河東平陽人,孝武衛皇后及衛青的外甥。受漢武帝重用,累授驃騎將軍、大司馬,封冠軍侯。先後六次出擊匈奴,立下赫赫戰功。墓封土呈山形,以像祁連山,底部南北長92米,東西寬61米,高15.5米;前立畢沅所書墓碑1通。原封土覆蓋有一層花崗石石塊,其上及墓前列置有文字刻石及大型石雕群。現存者有“左司空”石、“平原樂陵”石和“馬踏匈奴”、“怪獸食羊”、“人與熊鬥”、象、牛、馬、魚、豬、虎、羊等尤以石雕像聞名於世。石雕均為砂岩質,利用自然石塊的原始形狀,輔以線刻、圓雕、浮雕等技法加以雕鑿。造型渾厚補拙,氣魄深沉雄大,雕刻手法極為簡練傳神,是中國現存時代最早而又保存完整的成組大型陵墓石刻藝術珍品。


長得很臭屁


提起霍去病,十三姨相信在中國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今為止可說沒有一個人在同樣年齡就能有他的輝煌成就。17歲時兩出定襄、19歲時三徵河西、21歲縱橫漠北,殺的匈奴聞風喪膽,甚至影響西亞歷史進程,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本組照片是法國詩人和考古學家維克多·謝閣蘭拍攝,時間為1914年。(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墓前的馬踏匈奴石像 霍去病墓位於陝西省興平縣東北約15公里處。關於霍去病的死因,目前還是個謎,主流說法是病死。司馬遷在《史記》中僅記載: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馬踏匈奴”為墓前石刻的主像,長 1.9 米,高 1.68米,為灰白細砂石雕鑿而成,石馬昂首站立,尾長拖地,腹下雕手持弓箭匕首長鬚仰面跼蹙掙扎的匈奴人形象,是霍去病墓最具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死後,漢武帝為紀念他的戰功,在茂陵東北為其修建大型墓冢,狀如祁連山。封土上堆放著巨石、墓前置石人、石獸等。(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墓前石刻現存16件。可辨識的象生14件,其中有 3件各雕兩形,總共有生物17體;不同物象12類。計有怪人、怪獸吃羊、臥牛、人抱獸、臥豬、躍馬等。(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目前的霍去病墓 目前墓頂的一百零三廟(一柏+陵山+廟簡稱一百零三廟)已不是當年維克多·謝閣蘭拍攝照片中的那座廟,因年久失修於1985年在一場連陰雨中坍塌,後重建。1961年,霍去病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4年法國人拍攝的霍去病墓真實情況: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灥靐飍羴麤龘


霍去病墓上廟叫柏靈山廟

古代人喜歡,祭奠英雄,其墓上的廟,柏靈山廟,又稱為霍去病廟,主要供奉的是漢代名將霍去病。廟所佔的面積不大,但是香火旺盛。廟門前有對聯:拜柏靈山廟霍然去病,焚茂陵香火終身平安。


半工半農


去病,好名字配有一座好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