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核宇


劉伯溫是個高人,博學強記,還精於象緯之學,和諸葛亮一樣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有“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劉伯溫在民間有這麼高的地位,跟他的能力有關係,而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在說出三個人後,劉伯溫都一一作了否決,最後這三個人都慘死在朱元璋手上,可見劉伯溫有識人之明。



朱元璋說劉伯溫“吾之子房”確實不為過,劉伯溫對朱元璋來說是起到了張良對劉邦的作用,就是在迷霧中作出正確的選擇,最終按這個選擇走向正確的方向,有時候很多人在人生選擇上作出錯誤的判斷,選擇了錯誤的方向,導致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留下諸多遺憾。

劉伯溫被朱元璋請到應天府(今南京)當謀臣後,就和朱元璋分析了一下形勢,向朱元璋提出各個擊破,避免兩線作戰的策略,在陳友諒氣勢洶洶的時候,朱元璋的帳下大將有的勸朱元璋投降,有的勸避其鋒芒,朱元璋難以選擇,而劉伯溫提出利用陳友諒的驕氣,來個誘敵之計,再將其重創,跟朱元璋說了幾句切中要點的話後,使朱元璋堅定信心,向著劉伯溫定下的策略前進,把內部看法不一、不利於團結的危險化解。


劉伯溫不僅在幫助朱元璋開國的時候能夠出謀劃策、切中要害,在看人方面也有獨到之處,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李善長當了第一任中書左丞相,徐達當了中書右丞相,這兩個都是淮人集團的,不過徐達不居功自傲,在朱元璋面前恭敬謹慎,從不亂說話,深得為臣之道,處理問題又不偏不倚,沒有過失,明初五位丞相只有徐達能得以善終!

而李善長外表寬厚溫和,內心卻愛嫉妒,待人苛刻,在和劉伯溫爭論法令的時候,居然辱罵劉伯溫,也因為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主要人物,李善長處處排擠劉伯溫,對於同是淮西集團的胡惟庸多有提攜。

在李善長辭官回鄉的時候,朱元璋對於丞相一職有三個人選,其實朱元璋心中的最佳人選是劉伯溫,只不過劉伯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以自己嫉惡如仇不耐處理雜事為由拒絕,對於朱元璋提出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個人,劉伯溫都準確說了他們的缺點,也說了這三人不適合當丞相。


楊憲和劉伯溫的私交很好,還是朱元璋的情報人員,辦事幹練,是朱元璋的親信,能力也很強,劉伯溫在三個人中對楊憲的評價應該算是最高的,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只不過沒有丞相的器量,沒有容人之量私心太重,而楊憲後來也如劉伯溫評價的一樣,在當上中書右丞沒多久,就開始對李善長和汪廣洋下手,一直想要扳倒枝繁葉茂的李善長和擋在他前面的左丞相汪廣洋,汪廣洋在楊憲的奏劾下被放逐回鄉貶到海南。

而楊憲和李善長的差距還是太大,在明初李善長的地位可不是隨便什麼人能比的,功臣排第一,六公排首位,徐達還排在他後面,年祿達四千石,劉伯溫才240石,可見李善長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楊憲算是以卵擊石,楊憲在中書省執政後,罷去舊吏,任用親信,專決省事,殺侍御史劉炳,彈劾汪廣洋和李善長,這些種種讓朱元璋很失望,最後被李善長反劾“放肆為奸事”,在成為中書左丞的當月,就被朱元璋殺了。


對於汪廣洋,劉伯溫的評價是器量比楊憲還狹窄,對於胡惟庸則是不客氣了,說丞相好比駕車的馬,而胡惟庸當丞相的話會將馬車弄翻。汪廣洋總體上來說,在丞相位置上是和稀泥,沒什麼建樹,只是隨波逐流,保持官位而已,被朱元璋貶了幾次提了幾次,多次告誡都不改,胡惟庸則是博得朱元璋歡心後,開始膽大妄為,很多事情不報告給朱元璋自己就做了決斷,很多奏章被胡惟庸截留,生殺廢黜大事掌握在自己手中,很多人競相奔走其門,賄送金銀財寶給他,有架空皇權之嫌。

對於朱元璋來說,自然不允許有人架空皇權,也看到幾個丞相對於他來說並沒什麼好處,於是想到了廢除丞相制度,想要廢除丞相制,以貪汙罪來定胡惟庸的話,只不過殺他一個,只有事情鬧大了才好藉機廢除丞相制,最後胡惟庸造反罪名成立,牽連了很多人,受胡惟庸案餘波,被誅殺了三萬餘人,汪廣洋則是受胡惟庸毒死劉伯溫案牽連,被朱元璋賜死。


劉伯溫說這三個人都不適合當丞相,自然是劉伯溫的識人之明,而朱元璋還是讓他們三個人當了丞相,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為了廢除丞相制下了一盤大棋,只有朱元璋知道了!


歷史紅塵


朱元璋問劉伯溫:“咱決定改組中書省,你覺得咋樣啊?”

劉伯溫答到:“應該改組,應該改組······”

朱元璋說:“咱選了三個人,你聽聽,徵求一下你的意見。”

劉伯溫趕緊說道:“不,我請皇上不要徵求臣的意見······”

話剛說到這兒便被朱元璋打斷道:“不成,咱一定要聽聽你的想法。”

劉伯溫遵旨後,朱元璋接著說道:“第一位是楊憲,第二位是吏部尚書汪廣洋,第三位是中書省的參知胡惟庸。”

這三人顯然在劉伯溫眼裡都不能算是宰相的最佳人選,為何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楊憲雖有才能,但是卻無宰相的氣量。汪廣洋偏狹淺薄,連楊憲都不如。至於胡惟庸,此人才能也有,氣量也有,但是卻是一個恩怨必報,心性暴躁的人,這樣的人很難控制,所以也不能擔任宰相大任。”

朱元璋千辛萬苦定的人選,沒想到卻被胡惟庸三言兩語給否定了,心裡也有一點小小的不痛快,便接著問道:“那你覺得誰能擔任呢?”

胡惟庸回答道:“臣認為還是李善長比較適合。”

(······)

對於劉伯溫的進言,朱元璋感到大為詫異,但同時也對劉伯溫生了嫌隙,特別是當朱元璋說要讓他擔任相國之位時,劉伯溫百般推脫,稱自己擔任不了這個職位,自己只能歸隱田園,回老家養老。換句話說,劉伯溫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他還待在朝中,不僅沒有什麼好的地位,反而最後還會惹來殺身之禍。但是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劉伯溫的心思,心裡便更討厭他了。

但是後來我們也知道,朱元璋所說的這三人,最後下場基本上都很慘。劉伯溫認為的李善長下場同樣也悲慘。

首先來說楊憲,洪武元年(1368年)的時候擔任中書省參知,洪武二年遷升為左丞。但是此人在擔任中書省執政時,便大肆罷免原來的官吏,只任用其親信,不僅如此,還殺害了御史官劉炳。當然了,最後他也為其行為買了單。後被李善長劾“放肆為奸事”,最終被朱元璋所殺。

其次便是汪廣洋,此人本事元朝時候的進士,文筆很好,朱元璋還稱讚他:“處理機要,屢獻忠謀”,甚至還將其比作劉備的諸葛亮,劉邦的張良。可見其深有謀略。後來明朝建立之後,汪廣洋也官累自廣東行省參政、右丞相職務。只可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時候,也被朱元璋賜死了。

而最後這個胡惟庸就不用說了,因為我們已經對他太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正是宰相制度的終結。

他們都是些開國功臣,朱元璋為何要殺他們呢?其實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皇權衝突”。什麼意思呢?

也就是說,在獨裁君主制下,如果個人乃至以個人為中心的集團(朋黨)的權力和皇權形成對抗,或者威脅到皇權的正常運轉的話,那麼,為了鞏固皇權,獨裁者們便會將這些個人也好,集團也罷都會給剷除乾淨。反過來,皇權的鞏固關係到皇權的延續,如果其他外在權力將皇權置之度外,甚至會形成對抗關係的話,那麼其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就必須將這些障礙清理乾淨。當然了,這其中也有這些人的個人原因!


方圓文史


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說出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後,為啥無一例外全都慘死?

歷史上,劉伯溫算是能夠跟諸葛亮齊名的人物,他的才能出眾,在幫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曾經做出過不少的貢獻。但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明朝建立以後,卻一直處於一箇中等的位置,官位不高,可是卻得到了善終。這是因為他相當的聰明,知道朱元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若是身居高位,恐怕會和很多開國功臣是一樣的下場。能夠看清楚自己效命的皇帝是什麼樣的人,從而找清自己的位置,這就能看出他的確很聰明。



就是因為劉伯溫這個人比較的知趣,所以朱元璋很多時候還是喜歡跟他聊天的。曾經朱元璋就問他誰能夠當宰相?當時他給劉伯溫說了三個人,但是對方都否決了。結果沒想到,這三個被他否決的人,最後的確下場悽慘。看來劉伯溫的神機妙算跟諸葛亮也算是有的一拼,難怪兩人能夠齊名了。



當時朱元璋問他,讓楊憲來當宰相怎麼樣?劉伯溫回答他說,楊憲這個人是挺好的,也的確是有能夠當宰相的才能。可他這個人氣量小了一些,不太適合坐在這樣的高位上。朱元璋聽了他的話,思考了一下,覺得好像的確是這樣的。因此又換了一個人問他,汪廣洋來當,可以不?劉伯溫聽了還是搖了搖頭,說這個人的氣量比起楊憲來說還要小,那就更加不合適了。



好吧,提出的兩個人都被否決了,但朱元璋也不氣餒,接著又問,那胡惟庸怎麼樣呢?結果劉伯溫還是搖了頭,說:如果當宰相就像是駕馬車的話,那麼讓胡惟庸來駕駛,就很有可能弄斷馬車。這一個不行,兩個不行,三個還是不行,老朱有點不高興,他想是不是對方想自己做宰相了?於是接著說,看來咱們這位宰相也只有老先生能夠來當了。劉伯溫聽了這話,當然知道皇帝不高興了,於是趕忙就說:我也不行,我太嫉惡如仇了,也不太會處理朝廷上的事物,所以也當不了宰相。表達完了自己的意思以後,他又接著對朱元璋提了一個醒,說這三個人的確是不太適合當宰相,宰相這樣的高位事關重大,還是應該多加考慮一下。

可是朱元璋沒有聽到的勸,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結果三人果然如劉伯溫預料的一般都不符合他的心意,最後落了一個可悲的下場。


江上孤舟


這幾個人的死,怪不到劉伯溫身上。從他們登上相位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他們是朱元璋要剷除的對象。

換句話說,朱元璋要剷除的是“丞相”這個位置上的所有人,來證明相權的危害。


一、相權有多大?

宰相就是一個朝代總領政務的最早行政決策者。荀子解釋宰相的職權是“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效於君”。自秦始皇建立封建制後,宰相與太尉和御史大夫成為百官之首。其中宰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太尉負責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

到了漢代,宰相的權力被明確定義為“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諸侯四夷,內親附百姓,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相權的範圍非常廣,也非常重要。

歷史上各朝,有獨相制的,也有群相制的。不管哪種制度,相權都是封建社會僅次於皇權的一種不容易受到控制的權力。特別是在主弱臣強的時代,相權甚至能凌駕於皇權之上。所以歷代皇帝都很警惕,既需要宰相的輔助,又怕大權旁落。

朱元璋生於元朝,元朝採用的是一元體制,元朝的“丞相”實質上不是真正意義的宰相,它的平章政事才是真正的宰相。元朝的平章政事基本上是大權獨攬,元末幾任皇帝都被架空,這給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時時提醒他不要重蹈元朝的覆轍。



二、朱元璋的廢相過程

朱元璋尚未當上皇帝,還是吳王的時候,他就警告過李善長和徐達:“令吾所任將帥皆昔時有功之人,自其歸心於我,即與之定名分,明號令,故諸將皆聽命,無敢有異者。爾等為吾輔相,當守此道,無謹於始而忽於終也”。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就要求丞相聽自己的話,君臣之間才能有始有終。這是一個警告,也是朱元璋內心的獨白。只是這個時候,天下未定,他還不具備發起向相權的挑戰而已。

朱元璋的明朝,制度上基本是沿襲元朝的那一套,但這只是朱元璋政治經驗尚未成熟,還沒有設計好一套自己需要的制度而已。從內心上來說,權力慾極大的朱元璋並不想有一個部門能做到與自己分權。洪武十年,朱元璋成立通政司,規定今後“奏事勿關白中書省”,就是想利用通政司來限制丞相的權力的一種試驗。

從最早被殺的楊憲,到汪廣洋,再到胡惟庸,他們的死,並不是他們做了多大的錯事。胡惟庸案牽扯了那麼多人被殺,包括後來被殺的李善長在內,可是誰又能說出胡惟庸到底犯了多大的罪惡呢?他是擅權,是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可是這樣就被殺,那歷史上的丞相要有百分之八十被殺了。

楊憲之死,僅僅因為得罪了李善長。他的死史書只說是犯事被誅,直到今天也沒人知其犯何罪。他就像一顆流星,迅速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了。

汪廣洋死得同樣不明不白。中丞塗節上奏說劉基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問及此事,汪廣洋回說不知。朱元璋大怒,將其貶謫海南,並在半路上下詔賜毒而死。這是殺丞相的正當理由嗎?

所以說,朱元璋問劉伯溫誰能當丞相,試探的是劉伯溫,這個談話決定的是劉伯溫將來命運的走向,而不是決定這三個人的命運走向。這三個人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在朱元璋廢相的決定做出後,需要做的就是在他們身上找出一點被殺的理由,而這種理由並不難找。

三、朱元璋廢相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心裡想要的,是一個不受制約的皇權。但是就算在封建社會。皇權也是必須受到限制和約束的。這就是整個封建社會的統治基礎和政權制度。所以皇權與相權之爭,不只發生在朱元璋身上,它是貫穿整個歷史的。宰相既是皇帝的幫手,又是皇帝的競爭對手。君權與相權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制約的。而這種制約,正是朱元璋本人極端反感的。

宰相是一個國家行政事務的總負責人,對於國家大事,有著參與決策的權力。但是朱元璋需要的不是決策者,而是聽話的執行者。這就是朱元璋時期皇權與相權的根本矛盾。朱元璋也許知道,自己可以憑藉手段和威望來壓制相權,但子孫後代就有可能無法做到了。明朝是朱家的家天下,他不希望給子孫留下一個分割其君權的一個制度。眾所周知,朱元璋為孫子考慮得很遠,他想把木棍上的所有的刺都削去,留給孫子一個利用控制和掌握、皇權不受制約的政治制度,是很自然的事。

朱元璋一直對包括知識分子等在內的官僚集團和富人階級有著極大仇恨,骨子裡對官僚集團十分的不信任,廢除宰相制度,權力分於六部,然後由皇帝總攬全國政務,在他心中就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廢除宰相制度使本來具有的兩個權力中樞變成了一個,朝政只有皇帝這一個權力中樞,因此整個國家的興衰存亡全繫於皇帝一身。因此也給整個王朝的發展造成很大的不確定性。皇帝精明能幹,國家就會正常運轉或者十分強盛,而一旦皇帝懦弱無能,則國家的發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甚至出現大的動亂。所以說,這一作法是利是弊,爭議很大。

總體來說,朱元璋是個殺伐決斷的皇帝,他的權力是不容任何人分享的。這才是楊憲、汪廣洋和胡惟庸三人的真正死因,一點也不關劉伯溫的事。

END.


博書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回家休養,朱元璋要選新的宰相。當時他把劉伯溫找來,和他討論了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弔詭的是,這三個人選,最後都先後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了。

(劉伯溫)

那麼,朱元璋找劉伯溫討論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後,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讚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了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張生全精彩歷史


在洪武一朝,上到丞相下到其餘百官,當官在當時是一個高危行業。


一開始朱元璋也學著前朝設立丞相的職位,但是從李善長到胡惟庸,包括中間的楊憲,汪廣洋等,他們都毫無例外的身首異處。在這其中,不少人還是由高參劉伯溫的推薦,但是也逃避不了全部慘死的結局。由此朱元璋也藉著這個名頭廢掉了丞相這個傳承千年的位子,但是這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


1:三位丞相的經歷


其一:禍亂源頭的胡惟庸


在三位丞相的一塊共赴黃泉的結局中,胡惟庸作為罪魁禍首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早期的胡惟庸被李善長所賞識,靠著對李善長的溜鬚拍馬也混上了開國功勳的階層。憑藉李善長的提攜,胡惟庸扶搖直上九萬里,成為了明朝的丞相之一。


隨著野心和權勢的漸漸起來,胡惟庸對皇帝和文武百官開始不放在眼裡,把靈魂出賣給魔鬼。胡惟庸開始結黨營私,拉攏百官架空朱元璋,最終毒死劉伯溫使得君臣的矛頭徹底爆發。於是發生了洪武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死亡順便牽連到了同為丞相的汪廣洋,兩人一塊共赴黃泉。


其二:楊憲和李善長


楊憲雖然和胡惟庸沒有牽連,但是他犯了和胡惟庸一樣的錯誤。那就是肆意提拔任命自己的親信,不把朱元璋的命令放在眼中,並且擅殺朝中的侍御史。但是直接的矛盾爆發點還是楊憲和李善長的過節。


因為楊憲在朝中一直處於李善長的權勢之下,而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親家,他清楚不扳倒李善長自己永遠沒有上位的機會。


在利令智昏下,他對李善長髮起挑戰,但是作為當時還是皇親國戚的李善長,後面代表的勢力就是朱元璋,他哪允許一個外人的指指點點,於是楊憲也被殺。


2:朱元璋所作所為背後原因


其一:消滅淮西集團


在朱元璋的朝廷中,作為以安徽人佔據多數比例的淮西集團,以老鄉和開國功臣的身份在朱元璋面前飛揚跋扈的比比皆是。他們在消滅了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之後,權勢和快意到達了頂點。

於是這些功勳開始肆意妄為,以朱亮祖和胡惟庸兩人最為突出,雖然是自己的老鄉,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也不可能放任他們的肆意妄為。在殺掉胡惟庸和李善長兩個淮西集團的頭頭腦腦之後,朱元璋打擊了元勳們囂張的氣焰,這是洪武一朝丞相統統被殺的原因之一。


其二:回收自己的權力


從李斯當上第一任宰相開始,相權和皇權一直是一場拔河賽。作為靠著自己一拳一腳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在絕對的權力面前,自然不允許別人來瓜分自己的利益。在他發現胡惟庸拉攏百官有架空自己的舉動之後,朱元璋一手導演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楚,只有炮製個有影響力的案子,才能名正言順的廢除丞相制度。究其原因,胡,楊,汪三人都是碰觸了皇帝集權的高壓線。


歷史總探長


劉伯溫,博通經史,精於讖緯之術,有神機妙算,運籌帷幄之才,被當時的人稱為江左才子之首,諸葛孔明在世。正是在劉伯溫的輔佐之下,朱元璋一統了天下。

據《明史·劉基傳》記載,朱元璋曾經和劉伯溫談論丞相之職,誰擔任比較合適的問題。當時,朱元璋因事準備懲罰李善長,就問劉伯溫,在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中,誰來做丞相比較合適。

不徇私情的劉伯溫,先勸說朱元璋還是留任李善長比較好,李善長功勞大,威望高,而且能調和將領大臣之間的關係,是比較好的人選。而他雖然和楊憲交好,卻說楊憲“有相才無相器”,過於考慮一己之私。至於汪廣洋,則“褊淺殆甚於憲”,比楊憲的氣度還小。胡惟庸則是“譬之駕,懼其僨轅也”,表面是說胡惟庸可能會把馬車駕翻,實際上暗指其可能會禍亂大明。

朱元璋一聽,就說:“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就是說只有你劉伯溫才能做宰相了。劉伯溫一聽,趕緊說他“疾惡太甚”,“不耐繁劇”,恐怕也不能擔當此任,並對朱元璋說,“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當前的人恐怕都不勝任,還是慢慢來吧。

表面看來,這件事顯示了劉伯溫的正直無私,善於識人。而實際上,如果細細琢磨一下劉基的一番言語,應該是他猜測到了朱元璋的某些想法。所以,劉伯溫就說丞相一職現在沒有合適的人,如果免了李善長,那就先空著唄。

朱元璋比較多疑,劉伯溫完全猜透了他的心思,這讓朱元璋很不舒服。所以,此後就逐漸疏遠了劉伯溫,並准許劉伯溫返鄉養老。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又故意讓與他有嫌隙的胡惟庸帶御醫前往診治,借胡惟庸之手毒死了劉伯溫。

如果將整件事完整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朱元璋絕對才能非凡呀,這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謀劃之中。我們來看一下朱元璋和劉伯溫對話之後所發生的事情,就明白了。

朱元璋最先提拔楊憲,李善長擔任中書左丞,楊憲則任中書右丞。李善長生病時,楊憲彈劾了繼任左丞的汪廣洋,自己升為了左丞。這位楊憲果然如劉基所料,性格過於狹隘,凡是他不滿的同僚,都被他幹掉了。因為楊憲是劉基浙東集團的干將,所以被楊憲幹掉的多數都是淮西集團的大臣。這讓淮西集團的李善長和胡惟庸非常不安。李善長就告發楊憲“放肆為奸事”,隨後,楊憲被朱元璋所殺。

楊憲被殺後,淮西集團徹底掌控了朝政。朱元璋自然不會坐視不理,只是太祖非常沉得住氣,慢慢來。李善長因病辭去相位之後,胡惟庸成了左丞,汪廣洋則被任命為了右丞。原本,朱元璋是想讓汪廣洋牽制胡惟庸的,結果汪廣洋卻整日飲酒吟詩。朱元璋多次訓誡,甚至貶黜其再重新任命為右丞之後,汪廣洋還是根本不與胡惟庸爭鬥。

朱元璋一看,既然如此,那就一起除掉吧。朱元璋借佔成國入貢,胡惟庸、汪廣洋沒有報告為由,先是發配並在途中賜死了汪廣洋。第二年,太祖又讓人舉報胡惟庸意圖謀反,製造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夷了胡惟庸三族。

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大肆對文武功臣,各級官吏開了殺戒,並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之職,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加強了中央集權。

原本,朱元璋是想留李善長一命的,畢竟李善長是他欽定的開國第一功臣。可是,李善長對於朱元璋的施恩,卻不知感謝,這讓朱元璋非常不滿。後來有人告發李善長在胡惟庸準備謀反時,“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然後又羅列了一些其他的罪名,將李善長處死了。

看到這裡,整個事件的真相也就浮出了水面。正所謂“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朱元璋就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才做了所有的事情。

朱元璋聽了劉基之言,故意提拔三人做了宰相,之後隨時監控,就等著三人犯錯。在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犯錯之後,朱元璋順理成章的除掉了包括三人在內的,所有可能危及皇權的大臣。同時,朱元璋還有了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職的藉口,眾大臣也無從反對。可見,朱元璋的城府之深沉,做事謀劃之長遠。


奕天讀歷史


都說劉基“料事如神”,實際上,朱元璋才是明朝政局中智商最高的那一個。智慧如劉基、劉善長,統統被朱元璋玩弄於股掌之中。朱元璋與劉基討論”誰適合丞相”的事,並不是要聽取他的建議。而是朱元璋計劃下一盤大棋,試探劉基是不是自願成一顆棋子。

明朝立國後,先是繼承元朝制度,朱元璋分別讓李善長和徐達做了左右丞相。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君權和相權得鬥爭,就在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發生。當然不是李善長和朱元璋得私人恩怨,他們私交甚至很不錯——就是因為千年來的丞相制度,天然就會分走權力,對君權形成制衡。

從乞丐到皇帝的朱元璋,跟豪族世家出生的皇帝不一樣,他不懂得權力共享,他的執念就是——把所有權力都抓在手中,由此,明朝的皇帝集權達到了帝制歷史上的巔峰。他如何做到呢?

朝廷內部,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以劉基為首的浙東勢力。兩派的黨爭,這個契機,被朱元璋敏銳地抓住,進而實施皇帝集權計劃。

利用黨爭,駕馭臣子,歷來是帝王術的最高境界。玩好了,從此高枕無憂,垂手而治;玩栽了,朝堂就此混亂不堪,君臣身敗名裂。無疑,朱元璋是此中高手。

在兩派黨爭中,朱元璋先是幫著劉基打壓李善長,殺掉了淮西派李彬,這一下激起淮西派激烈反彈。劉基也把坐不住了,只好自請辭職。劉基的死黨楊憲,繼續帶領浙東派向李善長髮動攻擊。浙東派一時似乎佔了上風,李善長似乎在丞相位上待不住了——這是朱元璋的生死棋局正式開幕。

朱元璋貌似跟劉基討論丞相人選,實則試探劉基,逼劉基做出選擇。

朱元璋看似隨意一問:“如果撤了李善長,你來接替咋樣?”
劉基不上鉤:“李善長就不錯。”
朱元璋又換了個問法,:“讓楊憲上,咋樣?”
“楊憲有做丞相的才幹,沒有做丞相氣量。”劉基答。
“那麼,汪廣洋咋樣?”
“淺薄狹隘,連楊憲都不如!”
“那胡惟庸可以吧?”
“這人有能耐,怕是將來收拾不住,要翻車。”
“那這丞相的位置,就剩你最合適了。”這才是朱元璋最壓軸的一句話。
劉基的回答是:“臣嫉惡如仇,又不耐煩繁瑣事務,恐怕會辜負皇上,天下何患無才,皇上耐心物色就好。”

這次對話,朱元璋發現劉基不願意替自己淌渾水。那麼他的政治生命基本上快要終結了。劉基估計是看清了朱元璋嘴臉,跟他混沒好果子吃,變相請求退休。

雖然,劉基不合作,但是朱元璋得到了劉基對三人的看法。朱元璋故意將劉基不看好的三人: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推上了丞相位。貌似沒有采納劉基建議,實際上是採納了——朱元璋就是要讓這三人把丞相的位置搞臭。

尤其是胡惟庸上臺後,朱元璋就故意放縱他。人們以為朱元璋是寵信胡惟庸,實際上是要“捧殺”他。朱元璋嫉惡如仇、嚴厲苛刻的個性,有官員貪腐60兩就殺頭,連女婿都殺。是什麼理由讓他放縱胡惟庸為非作歹、無法無天?因為劉基說過,胡惟庸會翻車。

看結局就知道,胡惟庸幫皇帝把朝裡的刺頭收拾完了,胡惟庸也就臭名昭著了,那麼他的使命也就到頭了。然後,朱元璋就給胡惟庸栽贓一個謀反的罪名。

藉著“胡惟庸案”,朱元璋氣勢洶洶殺人,殺了十年,順便在這個節點喊出“再也不準設丞相!”誰要是反對,分分鐘就是胡惟庸同黨。再說了,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情況下,誰又敢反對呢?三個丞相的慘死,全是朱元璋為廢除丞相制度做鋪墊。


爾朱少帥


朱元璋和劉伯溫的軼事得有好幾籮筐,說個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不過,劉伯溫在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中確實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鄱陽湖一戰,朱元璋親上舟船督戰,卻沒想到自己被陳友諒給盯上了,如果不是劉伯溫及時預料到危險,拽著他換船的話,他在鄱陽湖上便已經被陳友諒的飛砲給炸成了肉泥,哪還會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看重和尊敬劉伯溫,稱呼劉為“老先生”,還常常對人說:劉老先生真是我的張良呀!

只不過,劉伯溫也很瞭解朱元璋的為人,所以一聽朱元璋說自己是張良的時候便明白了朱的意思——張良在幫劉邦打下了江山之後,選擇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老先生呀,你看著辦吧。

這也是後來朱元璋想升一升劉伯溫的爵位,劉伯溫卻說什麼也不肯接受的原因,實是不敢接受。

後來,李善長被罷相之後,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對他說:“老先生呀,咱想讓楊憲接李善長的班,你看如何?”

劉伯溫一聽,心中一個咯噔,皇帝怎麼突然問我這事?楊憲平時對他挺好,想來皇帝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也不敢昧著良心說楊憲的好話,當然他也不願這麼說,所以只好坦言:“楊憲這個人呀,雖有宰相之才,奈何卻沒有宰相之氣量,所以,他不適合當這個宰相。”

朱元璋聽了劉伯溫的話,似乎也覺得有點道理,點了點頭,又問:“那麼,汪廣洋怎麼樣?”

劉伯溫還是搖了搖頭:“汪廣洋此人心胸之狹隘更甚於楊憲,更不適合當宰相。”

汪廣洋有這麼糟糕?朱元璋繼續問:“楊、汪不行,那胡惟庸呢?”

朱元璋心想,胡惟庸此人頗有才能,讓他當宰相的話總該合適了吧?誰知劉伯溫仍然搖頭說道:“這宰相猶如是駕馭一輛馬車的車伕,讓胡惟庸當這輛馬車的車伕的話,我怕他會弄斷馬車的車轅。”

朱元璋聽了,心裡有點不高興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是不是隻有你能行了?所以,他順口說道:“看來,咱的宰相,沒人能比老先生更適合了!”

劉伯溫一看朱元璋誤會了自己的意思,恐怕也有試探之意,所以急忙擺手:“不行不行,我太嫉惡如仇了,又不喜歡處理繁雜事務,讓我當宰相,恐怕會辜負皇上您的期望。更何況,天下何患無才,只要認真尋找,總能找得到人才。只是,您方才所說的楊、汪、胡三人確實難當宰相一職。”

可是,朱元璋並沒有聽劉伯溫的勸,先後讓他們當了宰相,當然,楊、汪、胡三人最後的下場也都很悽慘。

楊憲在升任中書右丞之後,意圖更上一層,所以總想著將李善長給拉下來。

他一邊使勁抓中書省的權,一邊又不忘彈劾中書左丞汪廣洋“奉母無狀”,如此一來,楊憲等於是同時得罪了李善長和汪廣洋。劉伯溫說楊憲沒有氣量也沒說錯,汪廣洋本已被貶回鄉,誰料楊憲還是不放過他,再一彈劾,朱元璋直接將汪廣洋貶到海南去了。

李善長一看時機到了,便上書彈劾楊憲,說他“放肆為奸事”。

楊憲最後被誅,究竟是犯了什麼事誰也不知道,李善長的彈劾起了什麼作用也沒人知道。

楊憲伏誅之後,汪廣洋被召回了南京,在李善長因病辭去相位之後,被朱元璋升為右丞相。

但是,汪廣洋這個人的能力有限,雖然身居右丞相之職,卻沒有幹出一點成績,朱元璋看不下去了,你既然沒這個能力,也別賴在這個位置上了,於是汪廣洋便被貶去了廣東任參政。

汪廣洋被貶到廣東以後,朱元璋又覺得自己對不住汪廣洋,所以又一道詔書發到廣東將汪廣洋召回了南京。

1377年,朱元璋突然又讓汪廣洋當了右丞相,此時的左丞相是胡惟庸,所以朱元璋讓汪廣洋當右丞相,或許便是想利用汪的資歷去制衡胡惟庸,只可惜汪廣洋只顧吃喝玩樂,沒起到這個作用,不論朱元璋怎麼訓斥也沒用。

1379年,突然有人翻了舊賬,御史中丞塗節突然上書說劉伯溫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汪廣洋知情不報。

朱元璋一看瞬間怒了,問汪廣洋有沒有這回事,汪廣洋又不傻,當然說沒有,可是朱元璋不信呀!於是,汪廣洋又被貶往海南,只是船才走了沒多久,朱元璋突然又追究起汪廣洋當年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書省任上不揭發楊憲罪證之事,在半路上賜死了汪廣洋。

1373年,汪廣洋被貶到廣東,右丞相一職空了出來,朱元璋左思右想也不知道應該讓誰當,所以只好空著,這一空便是半年之久。半年之後,經李善長舉薦,朱元璋任命胡惟庸為右丞相。

所以,在1373年這一年,等於是汪廣洋在給胡惟庸騰位置,後來胡惟庸升任了左丞相,又等於是變相地將右丞相之位還給了汪廣洋。

只是汪廣洋此人無所作為,胡惟庸以左丞相之位身居朱元璋這個皇帝一人之下,權焰之盛,即便是朱元璋也有所忌憚。

胡惟庸後來意圖謀反不成,被朱元璋給殺了,朱元璋也藉著胡惟庸案的良機廢除了丞相制度,擺脫了相權對皇權的束縛和威脅。

胡惟庸一案,前前後後有3萬餘人受牽連而被誅,更是讓人唏噓不已。

楊、汪、胡三人的被誅,也可見當年劉伯溫對他們三人的評價之準,朱元璋不聽勸而用了這三個人,誰又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


寧糊塗


導讀:歷史上皇權之爭從來都是貴族之間的博弈,更有甚者說三國就是家族戰爭,可是有這麼一些皇帝確是出身草根把握住了歷史上稍縱即逝的機遇,今兒老龍和大家掰扯掰扯朱元璋黃袍加身之後卸磨殺驢過河拆橋三殺宰相……


朱元璋三問劉基-劉伯溫!

有人說其智慧堪比三國諸葛亮。而劉伯溫精通天文、兵法、數理,文學,詩棋各大領域,他的詩文風格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在下棋領域曾讓宰相李善長9子,仍然還是劉伯溫勝此局。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際,便問到朱元璋誰能勝任宰相一職。

明史列傳:“所為文章,氣昌而奇,與宋濂併為一代之宗。”


一問、當朱元璋一問劉伯溫是否為相

問及勝任宰相之時,劉伯溫就知道自己絕不能當宰相。

首先朱元璋在元朝餘部未剿滅的時候在天京建立明朝,為穩固政權。朱元璋選擇任選宰相,但朱元璋自己的能力較強,但為人比較自卑,害怕別人與自己爭權。所以立丞相也是必然,那麼立劉伯溫成丞相也是自然。但是劉伯溫的確才華蓋世,胸有韜略,然而自己不認為自己是優秀的政治家。“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為丞相,

劉伯溫的回答是:‘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劇,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即言自己性格正直剛烈,嫉惡如仇,又想一心研究文學所以自己不適合當宰相。

二問、當朱元璋二問劉伯溫何人可為相

劉伯溫嘆息三人命運堪憂,由於朱元璋欲中央集權。所以李善長當任宰相,但其欲獨攬大權,被朱元璋拿下。朱元璋再次問及劉伯溫之時身為情報偵探楊憲是否能勝任!

劉伯溫回答是能力很強但氣量小。所以後來楊憲為宰相之時,四處告狀欲把自己的政治敵方實力扳倒。但朱元璋認為其篡權將其拿下。

三問:朱元璋三問劉伯溫能讓何人為相

對於汪廣洋來說,劉伯溫回答是比楊憲還要淺薄,更難勝任,後來的確如此。很快也被胡惟庸告下臺。對於文官中的能才胡惟庸劉伯溫的回答是此人如牛不好駕馭,後來胡惟庸聽聞後,火冒三丈,告訴朱元璋劉伯溫在老家建造帝王風水。原本朱元璋對比自己謀斷的人就不放心,聽聞之後,劉伯溫千算萬算沒算到這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