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人活着需要懂那些人情世故

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舍己为人不是人生的常态,值得赞扬但不值得提倡,人都是利己的,关键“利人利己”还是“损人利己”。

2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的美酒之中了。

3 得意的时候需要保持克制,逆境中需要咬牙坚持。

4 喜欢物质,声色享受并没有错,但是不要沉浸其中。贪图物质声色享受的人多半没有坚定的意志,远大的志向。相反,能忍受粗茶淡饭的人常常有更高的追求。

5 狭路相逢并不一定非要走勇者胜的路线,侧过身让对方先行利人利己;得到了人人都喜欢的事物,拿出几分和大家共同分享,能消灾弭祸于无形。

6 如果做了帮助他人的善行,但是时常记在心中,那么善中也有恶,如果做了恶事但是生怕他人知晓,内心不安,那么恶中也有善。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7 不论作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要做得太绝,这样鬼神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为此而招致外患。

8 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

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9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

10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可你若说错一句话就会立刻受到指责;即使做十

次事,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会奖赏你,可只要有一次计划失败,埋怨责难之声就会纷纷而至。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宁可保持沉默寡言,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都不随便说;尤其在做事方面,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能自作聪明。

11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应具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入孤独状态。

12 上天如果让你没有福气,那你就加强你的品德来迎接;上天如果使你疲惫不堪,你就放松你的内心来弥补;上天如果使你际遇窘迫,你就提高自己的修养来加强面对。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13 一个人的人品如何,不要早下断言,必须经过巨大利益诱惑的检验,才能知晓。

14 当面夸赞不如背后不诋毁,第一印象好不如长久相处而不厌烦。

15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

16 先薄后厚,先疏后近,先接触后相知,这是建立长久友谊的办法。

17 人和人差别很大,权力地位名誉财富都能体现;人和人也没什么差别,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谁都逃不过。

18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19 贫穷并不是值得羞愧的事,值得羞愧的事实贫穷却没有志气;地位卑贱也并不令人厌恶,可恶的卑贱却又无能;年老并不值得叹息,值得叹息的是年老却又虚度一生;死亡并不值得悲伤,可悲的是一生没有做几件有益于他人的事。

20 一个肯信任别人的人,虽然别人未必都是诚实的,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自己却先做到了诚实,一个常怀疑别人的人,别人虽然未必不是狡诈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自己已经先成为狡诈的人。

21 听说别人做了好事,内心充满了质疑,听说别人做了坏事,则直接相信,这是心中充满恶意的表现。

22 听到诽谤就怒不可遏的人,这给了谗言机会;听到赞美就沾沾自喜的,这给了谄媚机会。

23 他人胜过我并没有什么害处,最起码他人不会嫉妒我;我胜过他人并不见得有福气,或许难以预测的灾害就要发生。

24 即便建立盖世功勋,一旦内心产生骄矜之心,也会毁于一旦;犯下了弥天大错,如果发自内心的忏悔,那就是否极泰来,转危为安的开端。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25 事可以做绝,话都不能说绝

26 你把一个人打击的太惨,这个人就会被你的对立面拉拢过去

27他人一直支持你,可能是拱火的行为

28你可以非常优秀,但是不能比你的领导优秀,最起码看起来如此

29记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取悦他人

30自爱与反省是灾祸的克星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31有的领导不管事,正是为了让所有的下级不加掩饰的显露自己的本性

32记住,不要知道领导的太多秘密。

33有才华并且傲气的人,容易被人利用之后被抛弃

34没有所谓上级离不开的下级,地球离开谁都转

35自编自导自演的好戏每天都在上演

36本身自己不易守护的东西,不如分给他人,以揽人心。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37暗箱操作是腐败的必然条件

38以上慰下,绝不正常,不是猜忌就是利用

39敌人常常先以朋友的身份出现

40常常进言者,若总是琐碎之事,多半是奸佞小人

41韬晦之时,可以以仁义的名义引而不发。

42 把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展示给众人,利用舆论可以保护自己

43最大的敌人不是厉害的敌人,而是不知道谁是敌人,最深的祸患不是敌不过敌人而是以敌为友。

44 如果有一个人当着你的上级重视你而轻视你的上级,则多半是为了让你和你的上级相互猜忌,然后从中渔利。

45绝对不要有“这是我该得的”这样的想法,这是祸根。

46如果你的上级有“宠臣”,那么让你的上级满意不如让宠臣满意。

47如果有人让你评价一件事,但是此事不易评价,难么你可以以“这是小事,没什么说的

”或“这是私事,我不易参与“来化解。

48重要的事,行动前要保密,行动时要迅速。

49君子常常有两个弱点:重视虚名;不变通。

50如果你的利益被对方夺走,但是对方从道义上讲不通,倘若这非巨大利益,则顺水推舟,不但得到人心,还免去追回利益所带来的巨大麻烦。

人活着需要懂的人情世故(一)

51 上级错误的命令,如果不能违抗,那么可以选择从轻执行,或者迁延时日,以待形式变化。

52 记住,小人的道德水准是无下限的。

53为防上级猜忌,主动制造反对自己的声音,是自保之策。

54忠臣之所以倒台,是因为他与上级对忠字的理解不同

55上级飞速的提拔下级,常常是为了让此人来承担面对其他下级的压力,说白了就是当挡箭牌,所以别得意。

56领导再英明,涉及人类本性所犯的错误,也不要轻易劝谏。

57顺其自然是尽人事听天命,而非毫不作为。

58有些想说的话可以从别人的嘴里说出来

59让敌人被人人喊打是打击敌人最高的境界

60如果不清楚一个人对你来说是敌是友,可以将你目前的“敌人”告诉此人,然后观察之。

(此条之前写的过于简洁,导致有朋友不甚理解,我在这里举例说明一下。明代嘉靖年间,严嵩当权,徐阶暗自积蓄力量意图扳倒严嵩,但表面上对其逢迎。一日严嵩谈及朝廷中多有反对者,欲下手除之,徐阶听闻,表面附和,内心欲保护之,故主动要求严嵩告知具体姓名,声称说服其归顺严嵩,严嵩便告知徐阶,徐阶私下对这类清流谈及小不忍则乱大谋之理,使得清流对严嵩表面曲意逢迎,徐阶后来又将女儿嫁给严嵩之子严世藩,多管齐下迷惑严嵩,最终将严嵩扳倒。从徐阶的角度看,其固然高明,不过我们也可以从严嵩的角度总结总结,如若其怀疑徐阶,可将己之敌告知徐阶,看徐阶与此类人的亲密程度,言行举止,便可窥探徐阶心志一二,甚至可以将计就计,安排卧底,让自己人主动扮演自己的敌人,或打入徐阶内部,或待徐阶拉拢,听其吐露心声,然后可见机行事。)

61别人得罪了我,我不予计较,但这并不意味着安全。也许他人时刻担心我报复,便会先下手为强。

62有时敌人为了打击我,但不易下手,则会先打击我的朋友,我必救之,然后打击我。军事上叫围点打援。

63敌人内部的小人就是我们最好的盟军。反之亦然。

64当你和你的上级意见不一时,正是他人进谗挑唆的好时机。

65上级常利用下级来对付众人中反对自己的人,这会使下级得罪众人,然后再打击下级以揽众人之心。

此理实例,经过寻找,得到一处。

唐武则天当政时期,由于女主摄位,名不正言不顺,天下非议四起,反对者比比皆是。

武则天为了对付此种局面,于是重用起酷吏来。她手下的酷吏,不但人数众多,而且手段残忍,古今罕见。最为著名的,便是周兴与来俊臣。

酷吏们为非作歹,武则天对他们却是欣赏有加的,她曾对周兴说:“天下居心叵测的逆贼甚多,如果不是爱卿们努力铲除,还不知生出多少是非,爱卿们可便宜从事,努力除奸。”

皇帝的宠幸备至,酷吏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

来俊臣曾说:“我们的行动,都是收到过皇上的授意,所以不论出现什么问题,都不必担忧皇上责罚,至于其他人,又何足轻重呢?”

酷吏们的暴行遭到了天下正义之士的反对,武则天的心腹曾经建言:“酷吏们十恶不赦,陛下任用他们,恐怕会玷污陛下的名声。”

武则天冷笑道:“非常时刻当行非常之事,日后我自有主张。”

武则天接下来对反对酷吏的声音一概斥责,酷吏们打击武则天政敌的行动愈发凶狠强烈,没过多久,她的对手几近消亡。

此时此刻,武则天见酷吏们的存在价值也陡然无存了,更为收买人心,于是突然变脸,杀了索元礼,丘神绩,周兴,并且亲自下令除掉来俊臣,并且颁布诏书,将酷吏们的罪行公布天下,并且把一切迫害忠臣贤良的污名全部扣在他们身上。

因此,武则天不但除掉了已经毫无价值的酷吏,更是在不明真相者的心目中塑造了一位“铲除奸邪,明辨是非”的圣君。

最终,她的统治地位变得更加稳固了。

66有瓜田李下的事,主动洗清,不要等事到临头才临渴掘井。

67不能打击敌人,自保便是首要任务。

68令敌人进退两难是最好的计策。

69赏罚必然公开,才能起到赏罚的作用

70万万切记,疏不间亲。

问:小人去领导跟前说你坏话怎么办?

答:长期保持对领导的谦恭和热忱,平时即注意培养自己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言行。可当着领导的面,或者当众抬举可能欲害我之小人。一段时间后,可当领导之面因“无心之失”得罪小人。则小人若进谗言于领导,则会反而让领导认为其以怨报德,挟私报复,自不会相信谗言。

想起来一个典故,也许对你有用。

(东晋时,王敦手握重权,把持朝政,温峤忠于晋氏,王敦欲杀之,但怕落得害贤的罪名。温峤对此了然于胸,于是对王敦异常恭敬,做事有理有据,一丝不苟,使得王敦找不到理由出手。

王敦宠信小人钱凤。温峤作为当时的鉴人专家,多次当众人面称赞钱凤,钱凤得到称赞,喜不自胜。温峤欲逃离虎穴,却推荐钱凤外出任职,这让王敦诧异,钱凤惊喜。秉着小人互利的规矩,于是钱凤推荐温峤 外出任职,王敦则想借此考察温峤是否忠心。温峤洞悉这一切,屡次苦辞,这让王敦信以为真,最后为温峤大摆筵席送行。温峤怕走后钱凤挑唆,所以在宴席上佯装喝醉,故意将酒洒在钱凤身上,并破口大骂,“一改”平日的君子作风,王敦见状,哈哈大笑,认为温峤是真醉了,于是便令钱凤息怒。在临走前,温峤再次请辞,王敦最终拒绝,俗话说贼是小人,智过君子,温峤刚走,钱凤便清醒过来,言其中有诈,而王敦被温峤的谦恭和辞让所感动,说:“钱凤你气量太窄了,平时他就一直称赞你,昨天他只是喝醉了而已,你本不应该计较,怎么又反过来挑唆呢?”钱凤只能作罢,后来温峤逃离之后,便参与了反对王敦的计划,王敦破口大骂,只可惜一切都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