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中国大陆专才和留学生等来港对香港的房屋需求有没有影响?当然有。不过,近日有传媒报道相关消息的时候,数据处理方面不甚严谨。我这个人比较麻烦,就算结论正确,如果推论过程错误,一样会要求零分重考。我始终觉得香港对值得珍惜的东西是 "Pro", professionalism 的那个 "Pro",所以请大家忍让一下我在这儿就数据处理方面提出一些修正。

传媒流传的立论,来自两组数据,第一组是近年私人住宅的落成量(2017年为17,800个),第二组是近年输入内地人才计划的获批数量(2017年为12,400人)。媒体把两组数字直接放在一起,可见数目上十分接近,进而得出为私人楼宇带来压力的结论。

直接用签证数字做分析有什么问题?我这儿举另一个例子给大家想想。在2011至2016年期间,入境处共批出了48万份外籍家庭佣工的工作签证。与此同时,香港的外籍家庭佣工只增加了13.5万人。为什么两组数字会差这么远?常理思考,很容易也可想到两个可能:第一,可能有些申请者本来就在香港生活,只是合约期满转工而重新申请;第二,虽然有很多新的外籍家庭佣工来了香港,但同时也有很多原来的外籍家庭佣工离开,所以净增长就没有那么多。把这两点放在中国大陆专才和留学生方面,我们会看到什么?

第一,按政府向立法会所作的报告,以2017年首3季为例,有65%的「内地人才计划」申请都是短期职位,即是少于12个月的职位。这儿要先解释一下香港的三种工作签证。第一种是「补充劳工计划」,指的是技术层面的外劳,例如渔农技工、建筑工人等。第二种是「一般就业政策」,指的是有特殊技能而又不是中国内地的居民来港,例如科兰来香港踢波。第三种才是「内地人才计划」,就是「一般就业政策」的中国大陆居民版。严格来说,就算一位中国大陆的歌手来红馆唱一首歌,又或一位大学教授来做一次演讲,也要申请工作签证的(以前在大学搞活动,就经常收到入境处的相关「提醒」)。回到刚才说的立法会报告,在6,277个个案当中,有1,950个属于艺术/文化类的短期职位,又有881个是属于学术研究和教育的短期职位。把他们和长期职位混为一谈,并不恰当。举个例,如果香港每年接纳1,000个长期来港和1,000个短期来港者,5年后需要的单位不是10,000个(2000x5)而是少于6,000个(1000x5+1000),因为短期留港者的单位可循环再用。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当然,我们不能排除短期来港者在「合约驳合约」的情况下变成长期留港,甚至最终留够七年可以申请成为永久性居民。查看相关数字,发现按「内地人才计划」来港并最终取得居留权的人数,每年只有数百人。没错,只有数百人!连总数的十分之一也没有!虽然数据会有滞后,但即使拿七年前的签证数字来比较也明显地少得微不足道。为什么会这样?其一是正如上文所说,很多「内地人才」都是短期合约来港的,本来没有想过要定居。其二是就算留得比较长时间的,也不一定很想拿到香港居留权。他们不少人本来就只视香港为跳板,最终是要到海外去的。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类似的情况,在留学生群体当中也很明显。留学生有很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当中又分资助课程和自资课程,两者一直都有增长。他们可在毕业后申请 IANG 签证,连同在学时间留够七年之后便可以成为永久性居民(也就是所谓的4+3)。不过,就现时所得的数据显示,虽然申请 IANG 签证的人数不少,但最终留足七年的人数却有限。例如2016年取得居留权的留学生有1,979人,但回数前一至六年前的 ,每年有约四千至一万人。这点和内地生群体自已做的调查结果相近,一般都是说只有不足三成希望长期留在香港,理由同样是只视香港为跳板,有些是为了出国,也有些只是为了在香港拿个硕士学位好升职。真的想通过留学在香港取得居留权的,是少数。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唔系真系咁多内地生想留响香港

顺手一句,如果把这些数字和「一般就业政策」作比较的话,你会发现各种内地来港就读或工作而取得居留权的人数加起来,如从中国大陆以外来港工作的人取得居留权的人数差不多。科兰够七年的话都可以有份。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说了一大堆,把本来数据显示好像为数甚多的专才和留学生一下只减到很少,但正如我在一开始就说,我认同他们对香港的房屋需求是有影响的,我只是不想计错数。即使他们大多不打算长期留在香港,由于每年进出人数众多,这数万名介乎流动和定居之间的人口也有他们的住屋宿要的,也值得注视。那么他们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我怀疑市面上有的数据都因为各种缺陷而未能给我们一个很准确的推算。但我们可以找一些proxy。

举个例,可以看惯用语言。而因为这数据可按屋苑看,和本来房屋需求的讨论比较接近。香港以普通话为惯用语言的人口占 1.9%, 广州话则有差不多九成,其他的是英文、客家话、潮州话和各南亚语言(本段的数据均为五岁以上有语言能力者)。我们可以查看一下全港各大型屋苑当中,哪一个屋苑的以普通话为惯用语言的人口明显相对较多,可猜想这些住客很有可能就是中国大陆专才和留学生。以沙田区为例,沙田中心的比例最高,总数为2,624人,而普通话为惯用语言者有342人,占13.0%;按总数算,名城有1,085人以普通话为惯用语言,占总数12,504人的8.7%。这两个屋苑在沙田区都是有名的「放租盘」,很多投资者买回来是为了收租。与此同时,这两个屋苑都是东铁沿线,对在中大、浸大、城大、理大的留学生都十分吸引。相对来说,只要离开东铁沿线,普通话住客的数目就大减了。例如沙田第一城的普通话住客虽然有567人,但整个沙田第一城的总人口有24,474人,即普通话住客只有2.3%,比全港平均数差不了多少。

视线:人才计划对™影响多大!

私楼的普通话住客其实多过公屋

说到这儿,我们可以回答文首的那条问题了:中国大陆专才和留学生等来港对香港的房屋需求有没有影响?对于某些地理位置对专才上班或留学生上学吸引的屋苑(沙田以外的例子有宝翠园、泓都、维港湾等),他们的住屋需求可以十分明显,甚至说和本地需求有所竞争。但这个影响是十分不平均的,未必可总括为一个全港性的现象。

长气多句:我本身就反对输入外地劳工,无论有冇住屋影响都反对。至于内地生,每年上万个 IANG 签证,如果他们真的投入劳工市场,对本地毕业生搵工也会构成竞争,又系无论有冇住屋影响都已经值得考虑封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