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闹不停的婆媳矛盾

1

我们家太后从很多年前就开始痴迷于各种关于婆媳打闹的电视剧,印象中那些电视剧总是吵吵闹闹,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得花好几集的篇幅来来回回地嚼磨,每个镜头都充斥着各种歇斯底里,以致于很长一段时候我对于婚姻都是充满了恐惧。当初年少无知,总觉得婆婆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生物,她们永远能找到切入点,以四两拨千斤来操控儿子的一切思想。

后来自己成了家,有幸遇到了一位无比开明的婆婆,对于我们这个小家的一切要求从来都是一口答应,好像从不知疲倦,也从不会抱怨,连我家老头都由衷地感叹这世上竟真有如此任劳任怨的老人。我猜大概是因为婆婆从小没有妈妈,结婚后也没有婆婆,一生几乎没有感受过太多的母爱,所以一旦自己有了“母亲”这一身份,就变得无比慷慨,仿佛要把自己幻想中所有关于母爱的画面一一呈现给自己的子女。因为自己没有体会过,所以要尽全力让他人体会,这种本身接受困难却输出幸福的人确实可贵。

然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在接受生活磨难后依然笑对人生,特别是对于自己平静生活的后来闯入者——儿媳妇这个角色,毫无波澜地坦然接受。

婆媳问题之所以千百年间可以跨越民族跨越地域跨域文化经久不衰,可能跟它矛盾的必然性有一定的关系。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生活本苦,女人尤其是

2

有人把婆媳问题归结为女性的占有欲在作怪。“女人无论对爱人还是对子女,都有较强的占有和控制欲,爱也有一定的排他性,她会将所有试图与自己瓜分爱的后来者视为侵略者。”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论调,可细究还是觉得里面总影藏着对女性的小小歧视,世间哪种爱没有占有的成分在其中?爱就是爱,哪有什么性别可分?这么说无非又是一次让女性降低自我认知的阴谋而已。

贾宝玉之前评价过女人的各个阶段:“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若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是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

我一直在思考,同为女性,为什么婆婆妈妈们总是唠叨偏执的代言人,而花季少女却令无数人魂牵梦萦?想来想去大概是因为在青春年少时,生活多姿多彩,有千百种可能性,既不知道“珍惜”二字为何物,也从不害怕会失去什么,奔放、洒脱、浪漫、憧憬、好奇是那时生活的关键词,这种零压力的青春年少谁不艳羡?

中年后,生活的重压和强烈的不安全感悄然而至,疲于奔命成为常态。现代女性又被要求兼顾事业与家庭,只有两条腿同时走两条腿同时硬才能成为所谓的“人生赢家”,谁会管这背后有多少辛酸泪。“玻璃天花板”、“职场性骚扰”、“产前产后抑郁症”这些女性专属问题,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赤裸裸地杵在那,却不知为何被所有人故意忽略,偶尔提起讨论,也只是不痛不痒地说说别人的故事,表达一下自己根本不走心的同情而已。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无理取闹的表面

不被理解的内心

3

沮丧,是我们为了迎合社会而付出的代价。

数十年后,垂垂老矣,生活一潭死水,自己一手带大的臭小子,也追着漂亮姑娘的脚步头也不回地撒丫子跑了,这凄凉的画面光凭想象都觉得可悲。就算足够幸运,躲过了一切压力,家里的两个男人也无比给力把自己宠成老公主,可“更年期”就赤裸裸的在那等着,不怕你不来,就怕你扛不过不去。

女人这一生都在斗争,与工作斗,与生活斗,与社会制度斗,老了还得与自己的荷尔蒙斗。

漫长而又疲累的生活中,最大的心灵慰藉,往往来自于这个家里唯一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子女。那些有幸生了女儿的,心中基本安定了一大半,因为知道女儿不论身处何方,永远会记挂着养育自己的父母,即使以后为人妻为人母,这件小棉袄也不会飞到一个完全看不见的地方去给他人取暖。那些生了儿子的,惶恐和不安似乎从产房出来的那一刹那就有了,这颗小树苗无论怎么灌溉,结出果子肯定是要给别人的,越害怕失去就越抓的紧,越抓的紧越容易失去,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当年自己的婆婆对自己的恶,如果不找个“继承人”收着,那怎么对得起自己多年熬成婆的毅力?

所有的恶意都来自于经历,有些或为人知或被隐藏的经历,逐渐造就了晚年那些看似不可理喻实则可悲可怜的婆婆们。以前听说过一个理论,原话记不清了,大概意思就是:善的传播是递减的,恶的传播是加乘的。这么多年的委屈和不安,应该才是造就那些令人不可理喻的"恶婆婆”直接原因,她们会在自己有绝对话语权的时候,将自己心中的不快加倍释放出来。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倾听,真正的倾听

4

对于自己的母亲,好像大多数孩子只有索取,很少想着去真正关怀,之前看过一个句子,非常普通却又非常打动人心—— 我只知道我会长大,但从没想过,她也会老。经常听人说,女人老了就开始啰嗦,反过来理解,会不会正是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她说话,她才变得啰嗦?倾听,不带任何评价和建议的倾听,或许才是溶解某些中老年女性心中怨怼的有效途径。

“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体会他人。倾听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分享两个心理学中关于倾听广为流传的小故事:

(1)一个孕妇某天偶尔打开收音机,感觉自己腹中的胎儿踢了自己一脚。第二天又是这样,第三天还是这样。后来科学家发现,原来胎儿可以通过羊水的波纹倾听外面发生的一切。

所以,倾听是人的一生中最初拥有的感观。

(2)一个老人正在弥留之际,但他的儿子迟迟不能赶到医院。医生都为老人坚强的生存意识而感动。后来某个早晨,老人的儿子终于赶到了医院,看见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趟在床上,脖子上插的管子中血液依然在涌动。儿子附在老人身边,轻轻地说了一声“Goodbye“。插在脖子上的管子里,血液立刻停止了流动。老人也安然而去。

所以,倾听是人的一生中最后才失去的感观。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愿意跟自己的母亲聊天,更不想听她们的抱怨和诉苦,总觉得她们无病呻吟,有提不完的要求,发表不完的意见,然而很少人去试图感受这些磨人的要求背后,往往藏着渴望被理解的内心。感情从来不是论斤称两求取平衡的关系,家庭内部也没有真正的强弱博弈,打开耳朵闭上嘴,听一段讲述感受一段心灵旅程,给他人以解脱,同时也给自己以解脱。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想听王太太讲更多有趣的故事?请进她的群聊小屋:

-完-

太太专栏回顾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为未来而教,为生活而学!

分享有价值的育儿知识与经验。

Be a life-long learner.

想在今日头条上看到我们,请扫下面的二维码~

太太专栏13|传说中的“恶婆婆”都是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