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就關心愛護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醫務人員專門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醫務人員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務必高度重視對他們的保護、關心、愛護,從各個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們始終保持強大戰鬥力、昂揚鬥志、旺盛精力,持續健康投入戰勝疫情鬥爭。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廣元衛健系統湧現出一位位“最美逆行者”,他們不辭辛勞堅守崗位,為守護群眾健康奉獻著自己。他們,是這場無聲戰“疫”的中堅力量!當危難來臨,他們迎難而上,是勇敢;當國家有難,他們挺身而出,是擔當;當處在逆境、呼喚一種精神時,他們一往無前,那就是使命與信念!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他們的抗疫事蹟……

專欄 |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會場請纓真勇士

2020年大年初一晚,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收到上級通知,立刻組建醫療隊馳援武漢,,次日中午出發。時間緊,任務重,黨委班子立即響應、迅速部署,通知相關科室負責人召開緊急會議。董建軍作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也緊急趕到會場。當黨委書記剛宣佈完會議內容時,一個響亮的聲音打破了短暫的安靜。“書記、院長,我報名。”這麼快的決定令在場的人都沒有想到。來不及多加思考,來不及同家人商量,董建軍就已做好決定。“我是ICU的人,我去最合適。”看領導沒有回覆,他補充道。“董主任,你考慮好了嗎?要不要跟家人打個電話?”“書記,不用了,他們都會支持我的。”就這樣,院領導把援鄂醫療隊第一個名額給了董建軍。會後,很多參會的人都說佩服他主動請戰的勇氣。董建軍卻覺得沒什麼了不起,醫生是戰士,疫情是戰場,戰士上戰場是天職。

48歲的董建軍,是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愛人也是醫院職工,兒子正在上高中。在醫療戰線上奮戰了25年的董建軍可謂是戰功累累。每一次有大的醫療援助任務,他都主動報名參加,不但加過2003年抗擊非典、2008年抗震救災,還分別參加了省委組織部富民安康工程前往甘孜、百名科技人才援彝計劃前往涼山支援。多年的“征戰”經歷鍛鍊了他高超的專業技術和超強的適應能力,是個久經沙場考驗的老戰士。


逆向前行逞英豪

正月初四清晨,天還沒有亮。大多數人還沉浸在夢鄉,董建軍就告別家人踏上了奔赴武漢的征程。

剛到武漢,眼前的場景讓他終生難忘。儘管早在腦海裡想象過無數遍這裡的場景,但是隻有真正到了,才能體會到疫情的嚴峻。空曠寂寥的天河機場、空蕩死靜的武漢街道、嚴陣以待的關卡崗亭,似乎都有猖狂的病毒在叫囂。一種前所未有的寒意瞬間從腳底衝刺到頭頂。直到看到熱情的江漢區武裝部對接的同志時,心裡才又恢復了暖意。為了能給他們做好保障,區武裝部部長帶領隊伍住在了酒店。他們有什麼問題可以隨時反映,隨時解決。因為上班時間不一致,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車隊負責接送隊員上下班。車隊裡有出租車司機志願者,有公交車司機,還有政府安排的中巴車。一切力量只為了他們能安心在醫院上班。

專欄 |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如果說初到武漢的心情用“寒意”來形容,那麼初到醫院的心情必定是“震驚”。醫療隊援助的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原本是個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因為疫情被指定作為新冠肺炎感染病人定點收治醫院。原本的佈局不符合傳染病管理的基本要求。床位爆滿,疑似病患、發熱病患和家屬混雜在一起。缺少防護物資的醫護人員超負荷工作,人員感染率很高。30多個醫護人員住院,30多人隔離,非戰鬥減員達到了六分之一。醫務人員、患者、醫院都掙扎在崩潰的邊緣。就在這個時候,四川醫療隊來了。董建軍說好多醫生護士看到他們時都哭了,苦守陣地多日的他們終於盼來了援軍。在四川醫療隊隊長、四川省人民醫院ICU主任黃曉波的帶領下接管了醫院,並做出了“停診三天”的艱難決定。用三天時間解決了三個重要問題,完成了住院病人的核酸檢測;重新調整醫院佈局;改造了ICU。三天後,醫院總算是走上了正軌。


緊張忙碌在病房

2月1日是董建軍到武漢的第4天,15:20從酒店出發坐車去醫院,15:30到達。進入醫院後經過嚴格的程序穿上防護服,並用筆在前後都寫上了醫院及姓名,不然進入病區後誰也不認識誰。15:55進入病區,就立即和交班的醫生進入病房依次交接,內容包括

入院情況、治療情況、檢查結果等。整個交接完畢快17:00了。交班醫生下班後,董建軍再次對每床進行細查房,詢問患者感受,觀察呼吸情況,適時調整呼吸機參數、更換呼吸支持方式,認真瞭解飲食和大小便情況……走一圈下來已經18:40了,接著又接收了兩個從留觀病房轉進來的確診陽性患者。

其中一個患者一進來就在痛苦地呻吟,一直沒有間斷。看到他滿臉痛苦的表情和因缺氧變得青紫的口唇和雙手,董建軍迅速找來一臺高流量氧療機。可是接上機器20分鐘了氧合情況還是沒有得到改善,仍然在20%左右。患者的呻吟聲還在持續,董建軍心裡的難過和自責也在持續,他為自己沒能及時幫助患者解除痛苦而自責,每一次呻吟就像一顆鋒利的尖刀紮在他的心上。他想努力改變這一切,於是奔出了病房。經過資源整合,他飛速推著一臺無創呼吸機來到了病床旁邊。給患者換上了呼吸機,10分鐘後氧飽和度升到了53%。此時,痛苦的呻吟聲也逐漸減弱,坐立不安的家屬也安靜了許多。20多分鐘後,患者靜靜地躺下,並在他的指導下配合治療。

專欄 |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接下來董建軍又緊急處理了三個突發情況,一個是房顫心慌,一個是低鉀血癥,另一個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大。經過積極處理和心理安慰,患者都漸漸穩定下來。等他回到辦公室為患者下好醫囑並完善好病歷,已是晚上12點了。又帶著接班醫生逐床交班,詳細介紹每個患者的情況並交代注意事項。當他花了30分鐘時間交班完畢,才突然感覺好餓,此時距離中午12點吃午飯已過去整整12個小時了。通過緩衝區,手衛生、脫下防護服已經凌晨1點,回到酒店換好衣服洗完澡已是近2點了。這就是他在援助武漢的日子裡每一天的縮影,緊張而又忙碌。


竭盡全力去挽救

2月22日,已是11床患者在ICU的第10天。下午查房時董建軍發現她的精神狀態很不好,呼吸急促,氣喘等症狀明顯較前幾天加重了。急查了動脈血氣分析,發現氧分壓不到50mmHg,氧飽和度也只有63%。

“怎麼會這樣呢?她前幾天可是一直恢復的不錯,氧飽和度一直都在90%以上。”他心裡充滿了疑惑。不行,必須得馬上氣管插管,上呼吸機才行。其實插管技術並不難,但是氣道打開後,大量細菌立即噴出,感染的風險特別高。沒有一絲猶豫,他告訴護士做相關準備並迅速戴好正壓頭套。雖然插管的過程很順利,但是插管後患者的心率、血壓迅速下降,病情危急,接著又是一陣緊急處理。心率、血壓終於穩定了,此時呼吸機相關參數顯示患者的肺順應性非常差,氧合指數不到60,這意味著ARDS(呼吸窘迫綜合徵)很嚴重,預後會很差。經過和黃曉波主任討論後,決定給她上ECMO(體外膜肺,俗稱人工肺)。簡單講就是把患者的血液從股靜脈引出流經膜肺經過充分氧合,再由鎖骨下(或頸內靜脈)輸回到人體內,此時的靜脈血已變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從而讓自身肺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復。

專欄 |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在ICU團隊的通力協作下,所有前期準備工作就緒,已是晚上10點多了。消毒鋪巾,股靜脈、鎖骨下靜脈穿刺並置管,連接ECMO,再經過多次調試以確定一個最佳的轉速和流速以及呼吸機參數設定,然後連續監測動脈血氣分析和凝血功能,再根據檢測結果隨時調整相關參數和藥物。

終於,凌晨2點時,患者血氧飽和度達到91%,動脈血氧分壓在80mmHg以上。雖然身體已是疲憊之極,但他內心卻有一種從沒有的輕鬆感。當有人問他插管時有沒有害怕,他說,當時沒有想那麼多,腦子裡就想著一個念頭,就是竭盡全力去挽救。因為這個患者的兒媳和孫子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不幸的家庭遭遇讓他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讓她活下去。他也無數次想象,當患者走出醫院,再次見到家人,祖孫三代其樂融融,那該是一幅多麼幸福的畫面。

11床患者的病情一直牽動著董建軍的心,當ECMO連續運轉36小時,經過反覆調整藥物和CRRT(人工腎替代治療),患者氧飽和度達到94%,動脈血氣分析各項指標正常,氧分壓110mmHg,24小時尿量600ml,其餘各項指標均趨於穩定。他更加堅信患者一定能轉危為安。


信心百倍打勝仗

董建軍在醫院承擔的不僅僅是救治患者的工作。常常有當地的醫護人員攜帶家人的檢查報告找他查看,每次他都和同事認真分析報告,給出最誠懇的建議。隨著跟他們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他發現醫護人員普遍都有緊張焦慮的情緒,心理負擔過重。他一面向四川省衛健委相關人員提出建議,武漢的醫護人員需要心理醫生。一面抽空給同事做心理疏導。

遠在疫區中心的醫療隊一直是全院的牽掛,他們不顧個人安危、奮勇逆行的精神激勵著每一個人。每當領導、同事給他們帶來關心問候之時,董建軍總是信心百倍,說保證完成任務,定要打個漂亮仗。其實,工作上的艱辛,精神上的壓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是,武漢人民的堅強與熱情,廣元人民的掛念與盼望,一直是他前進的動力。作為醫療隊的老大哥,紅十字醫院的救援軍,他只有竭盡全力。董建軍說:“現在每天都有患者轉入普通病房,我們士氣大增,信心滿滿!”目前,全國疫情正在逐漸好轉,多天上升的“小藍線”正是億萬人民眾志成城、共同戰“疫”的成績。

專欄 | 董建軍: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艱難險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任何困難都難不倒無畏的白衣衛士!董建軍說,春已暖,花已開,新柳已綠南河邊。待到櫻花滿枝頭,就是隊伍凱旋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