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关心爱护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医务人员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他们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持保障,使他们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持续健康投入战胜疫情斗争。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元卫健系统涌现出一位位“最美逆行者”,他们不辞辛劳坚守岗位,为守护群众健康奉献着自己。他们,是这场无声战“疫”的中坚力量!当危难来临,他们迎难而上,是勇敢;当国家有难,他们挺身而出,是担当;当处在逆境、呼唤一种精神时,他们一往无前,那就是使命与信念!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抗疫事迹……

专栏 |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会场请缨真勇士

2020年大年初一晚,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收到上级通知,立刻组建医疗队驰援武汉,,次日中午出发。时间紧,任务重,党委班子立即响应、迅速部署,通知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董建军作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也紧急赶到会场。当党委书记刚宣布完会议内容时,一个响亮的声音打破了短暂的安静。“书记、院长,我报名。”这么快的决定令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来不及多加思考,来不及同家人商量,董建军就已做好决定。“我是ICU的人,我去最合适。”看领导没有回复,他补充道。“董主任,你考虑好了吗?要不要跟家人打个电话?”“书记,不用了,他们都会支持我的。”就这样,院领导把援鄂医疗队第一个名额给了董建军。会后,很多参会的人都说佩服他主动请战的勇气。董建军却觉得没什么了不起,医生是战士,疫情是战场,战士上战场是天职。

48岁的董建军,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爱人也是医院职工,儿子正在上高中。在医疗战线上奋战了25年的董建军可谓是战功累累。每一次有大的医疗援助任务,他都主动报名参加,不但加过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震救灾,还分别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富民安康工程前往甘孜、百名科技人才援彝计划前往凉山支援。多年的“征战”经历锻炼了他高超的专业技术和超强的适应能力,是个久经沙场考验的老战士。


逆向前行逞英豪

正月初四清晨,天还没有亮。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董建军就告别家人踏上了奔赴武汉的征程。

刚到武汉,眼前的场景让他终生难忘。尽管早在脑海里想象过无数遍这里的场景,但是只有真正到了,才能体会到疫情的严峻。空旷寂寥的天河机场、空荡死静的武汉街道、严阵以待的关卡岗亭,似乎都有猖狂的病毒在叫嚣。一种前所未有的寒意瞬间从脚底冲刺到头顶。直到看到热情的江汉区武装部对接的同志时,心里才又恢复了暖意。为了能给他们做好保障,区武装部部长带领队伍住在了酒店。他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反映,随时解决。因为上班时间不一致,就专门成立了一个车队负责接送队员上下班。车队里有出租车司机志愿者,有公交车司机,还有政府安排的中巴车。一切力量只为了他们能安心在医院上班。

专栏 |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如果说初到武汉的心情用“寒意”来形容,那么初到医院的心情必定是“震惊”。医疗队援助的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原本是个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为疫情被指定作为新冠肺炎感染病人定点收治医院。原本的布局不符合传染病管理的基本要求。床位爆满,疑似病患、发热病患和家属混杂在一起。缺少防护物资的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人员感染率很高。30多个医护人员住院,30多人隔离,非战斗减员达到了六分之一。医务人员、患者、医院都挣扎在崩溃的边缘。就在这个时候,四川医疗队来了。董建军说好多医生护士看到他们时都哭了,苦守阵地多日的他们终于盼来了援军。在四川医疗队队长、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的带领下接管了医院,并做出了“停诊三天”的艰难决定。用三天时间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完成了住院病人的核酸检测;重新调整医院布局;改造了ICU。三天后,医院总算是走上了正轨。


紧张忙碌在病房

2月1日是董建军到武汉的第4天,15:20从酒店出发坐车去医院,15:30到达。进入医院后经过严格的程序穿上防护服,并用笔在前后都写上了医院及姓名,不然进入病区后谁也不认识谁。15:55进入病区,就立即和交班的医生进入病房依次交接,内容包括

入院情况、治疗情况、检查结果等。整个交接完毕快17:00了。交班医生下班后,董建军再次对每床进行细查房,询问患者感受,观察呼吸情况,适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更换呼吸支持方式,认真了解饮食和大小便情况……走一圈下来已经18:40了,接着又接收了两个从留观病房转进来的确诊阳性患者。

其中一个患者一进来就在痛苦地呻吟,一直没有间断。看到他满脸痛苦的表情和因缺氧变得青紫的口唇和双手,董建军迅速找来一台高流量氧疗机。可是接上机器20分钟了氧合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仍然在20%左右。患者的呻吟声还在持续,董建军心里的难过和自责也在持续,他为自己没能及时帮助患者解除痛苦而自责,每一次呻吟就像一颗锋利的尖刀扎在他的心上。他想努力改变这一切,于是奔出了病房。经过资源整合,他飞速推着一台无创呼吸机来到了病床旁边。给患者换上了呼吸机,10分钟后氧饱和度升到了53%。此时,痛苦的呻吟声也逐渐减弱,坐立不安的家属也安静了许多。20多分钟后,患者静静地躺下,并在他的指导下配合治疗。

专栏 |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接下来董建军又紧急处理了三个突发情况,一个是房颤心慌,一个是低钾血症,另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大。经过积极处理和心理安慰,患者都渐渐稳定下来。等他回到办公室为患者下好医嘱并完善好病历,已是晚上12点了。又带着接班医生逐床交班,详细介绍每个患者的情况并交代注意事项。当他花了30分钟时间交班完毕,才突然感觉好饿,此时距离中午12点吃午饭已过去整整12个小时了。通过缓冲区,手卫生、脱下防护服已经凌晨1点,回到酒店换好衣服洗完澡已是近2点了。这就是他在援助武汉的日子里每一天的缩影,紧张而又忙碌。


竭尽全力去挽救

2月22日,已是11床患者在ICU的第10天。下午查房时董建军发现她的精神状态很不好,呼吸急促,气喘等症状明显较前几天加重了。急查了动脉血气分析,发现氧分压不到50mmHg,氧饱和度也只有63%。

“怎么会这样呢?她前几天可是一直恢复的不错,氧饱和度一直都在90%以上。”他心里充满了疑惑。不行,必须得马上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才行。其实插管技术并不难,但是气道打开后,大量细菌立即喷出,感染的风险特别高。没有一丝犹豫,他告诉护士做相关准备并迅速戴好正压头套。虽然插管的过程很顺利,但是插管后患者的心率、血压迅速下降,病情危急,接着又是一阵紧急处理。心率、血压终于稳定了,此时呼吸机相关参数显示患者的肺顺应性非常差,氧合指数不到60,这意味着ARDS(呼吸窘迫综合征)很严重,预后会很差。经过和黄晓波主任讨论后,决定给她上ECMO(体外膜肺,俗称人工肺)。简单讲就是把患者的血液从股静脉引出流经膜肺经过充分氧合,再由锁骨下(或颈内静脉)输回到人体内,此时的静脉血已变成富含氧气的动脉血,从而让自身肺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专栏 |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在ICU团队的通力协作下,所有前期准备工作就绪,已是晚上10点多了。消毒铺巾,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并置管,连接ECMO,再经过多次调试以确定一个最佳的转速和流速以及呼吸机参数设定,然后连续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凝血功能,再根据检测结果随时调整相关参数和药物。

终于,凌晨2点时,患者血氧饱和度达到91%,动脉血氧分压在80mmHg以上。虽然身体已是疲惫之极,但他内心却有一种从没有的轻松感。当有人问他插管时有没有害怕,他说,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脑子里就想着一个念头,就是竭尽全力去挽救。因为这个患者的儿媳和孙子都感染了新冠肺炎,不幸的家庭遭遇让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让她活下去。他也无数次想象,当患者走出医院,再次见到家人,祖孙三代其乐融融,那该是一幅多么幸福的画面。

11床患者的病情一直牵动着董建军的心,当ECMO连续运转36小时,经过反复调整药物和CRRT(人工肾替代治疗),患者氧饱和度达到94%,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正常,氧分压110mmHg,24小时尿量600ml,其余各项指标均趋于稳定。他更加坚信患者一定能转危为安。


信心百倍打胜仗

董建军在医院承担的不仅仅是救治患者的工作。常常有当地的医护人员携带家人的检查报告找他查看,每次他都和同事认真分析报告,给出最诚恳的建议。随着跟他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他发现医护人员普遍都有紧张焦虑的情绪,心理负担过重。他一面向四川省卫健委相关人员提出建议,武汉的医护人员需要心理医生。一面抽空给同事做心理疏导。

远在疫区中心的医疗队一直是全院的牵挂,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勇逆行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人。每当领导、同事给他们带来关心问候之时,董建军总是信心百倍,说保证完成任务,定要打个漂亮仗。其实,工作上的艰辛,精神上的压力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是,武汉人民的坚强与热情,广元人民的挂念与盼望,一直是他前进的动力。作为医疗队的老大哥,红十字医院的救援军,他只有竭尽全力。董建军说:“现在每天都有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我们士气大增,信心满满!”目前,全国疫情正在逐渐好转,多天上升的“小蓝线”正是亿万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战“疫”的成绩。

专栏 | 董建军: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

艰难险阻全不怕,一片丹心在汗青。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无畏的白衣卫士!董建军说,春已暖,花已开,新柳已绿南河边。待到樱花满枝头,就是队伍凯旋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