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破茧成蝶——崇阳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观察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哲 特约记者 汪淑琴 通讯员 陈敏

破茧成蝶——崇阳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观察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地处幕阜山区的崇阳乡村正在发生“蝶变”。

“留守村”“空壳村”,逐渐在消失;“旅游村”“文明村”,如雨后春笋般,正以昂扬的姿态成为崇阳一张张新名片。

6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动员暨“三乡”工程现场推进会在崇阳召开。记者跟随与会人员参观考察,发现该县4个村的乡村振兴模式独具特色,值得借鉴。

金塘镇畈上村:能人回乡搅热沉寂山村

今年5月,金塘镇畈上村柃蜜小镇开园以来,吸引了武汉、长沙、南昌等国内各大中城市以及国外游客20万人次。

两年多时间,畈上村从一个边远偏僻、无人问津的贫困村,蜕变为引人关注的旅游名村。

畈上村惊艳崛起的背后,得益于能人回乡。这位能人叫沈亚明,是金塘镇畈上村本乡本土企业家。

沈亚明上世纪90年代外出打拼,积累了一定的资本。2015年,在地方党组织的召唤和乡亲们的期盼下,毅然决定回乡发展。

当年6月,他成立湖北尚禾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带回资金、人才,利用已有的生态资源,开辟了一条以蜂业、特种养殖、水产、果蔬、养鸡、电商、旅游多元化发展之路,打造出柃蜜小镇这一集休闲、度假、疗养、亲子于一体的纯生态旅游之地。

历经打磨,小镇初具规模。穿村而过的金港河岸边,一字排开的特色木屋群别具风味;穿行五谷之间,玫瑰基地、中国珍禽基地、柃蜜基地等次第可见;婚纱摄影、康怡养生、度假休闲,一应俱全。

沈亚明介绍,公司每年支付当地农户土地流转费120多万元,兜底帮扶29户特困户,安排175名村民就业,年支付工资超过300万元。在柃蜜小镇旅游带动下,有的农户自办农家乐,年均收入10万以上。

铜钟乡坳上村:文明新风蔚然兴起

走进铜钟乡坳上村,浓郁的文明新风让人陶醉。

村广场宣传橱窗内,最醒目的是“崇文尚德传乡风 民风淳厚出贤人”榜单。最美家庭、最美女儿、最美婆婆、最美媳妇、最美母亲榜单上每一个名字都在无声感召着每一位村民。

此外,“书香子弟”榜单,张贴的是村里走出去的年轻大学生们照片;“幸福墙”榜单,张贴的是婚龄一年到60年的和睦夫妻合影。作为村里公认的光荣榜,家家户户争着上。

文明之风在于培育。坳上村订立“村规民约”,成立乡贤理事会,开展“五个最美”评比活动,大力培育文明新风。

坳上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三位一体,党建文化、廉政文化、群众文化完美结合,艺展大厅、文化墙、四点半学校别具特色。

近年来,该村坚持以党建统领自治、德治和法治的“1+3”治理模式,在民主议事中推行自治,在文化传承中厚植德治,在纠纷调解中践行法治。

村支部书记沈亚东说,坳上村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万元,20多名贫困户就近就业,实现整村脱贫。

铜钟乡大岭村:企业兴乡助力跨越发展

群山环抱,小桥流水,白墙青瓦,杨柳依依。铜钟乡大岭村是湖北省旅游名村、省级绿色示范乡村、省级文明村庄。

2016年以来,大岭村引进多家企业公司合作,参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民宿,建立户外运动基地,打造华中艺术小镇,举办国际山地马拉松比赛等,多个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提前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大岭村的跨越发展,离不开企业投资的支持,是“三乡工程”企业兴乡的代表。先后引进了武汉三特公司、湖北卓越集团和湖北领康中药材公司、浙江绿谷茶叶等公司。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茶叶和中药材等产业,大岭的发展环境、旅游人气、产业发展都实现较大的飞跃。

先后成功举办了崇阳县首届龙泉山赏樱月和越野跑活动,樱花节期间每天接待游客10000余人,累计吸引了十万多名游客来大岭村登山赏樱。

2015年6800元,2016年7924元,2017年10097元,村民人均收入实现了三级跳。

铜钟乡党委书记杜兵介绍,大岭村2015年常住人口只有600多人,现在常住人口有1850人。近三年回来了1200多人,其中253户外迁人口把户籍重新迁回来了。

天城镇茅井村:牵牢产业兴旺“牛鼻子”

曾经的天城镇茅井村,是崇阳唯一不通公路、与县城不通车的村,2013年被列入全省重点贫困村,村里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生产成本高,还面临村干部没人当等窘局。

伴随着精准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地持续推进,茅井村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产业发展空间,正成为该县产业振兴的一只“飞鸟”。

村内青山绿水与白墙灰瓦交相辉映,7.8公里的旅游公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实现通村通组道路全部拓宽硬化;总投资2800余万元,建成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级幸福院、村易地搬迁和避险解困安置点及旅游景区停车场五个项目于一体的综合体,整个茅井面貌焕然一新。

市政府办驻村工作队队长兼该村第一书记刘涛介绍,市民、能人纷纷到茅井创业建基地,已在3组建成200亩湘莲基地、300亩樱花基地,在2组和5组建成150亩龙虾水稻套种基地,已建成的光伏发电基地每年可创收6万余元,今年又新建药材基地、水果基地等农业基地。

通过扶贫扶志扶智力,各路人才“八仙过海”投身乡村振兴实践,使这个古老乡村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用生动实践谱写乡村振兴动人乐章。

茅井村,正从一个无人知晓的世外桃源转变成享誉中华的养生福地,从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转变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乡村振兴典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