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刘曾复谈孟小冬

 我第一次看孟小冬先生的戏是11岁,那年孟小冬18岁,是一次京剧女演员的大型义演。我不想去,是我的姐姐动员我去的。她说:“不看孟小冬你要后悔的。”那天她演的是“孙(菊仙)派”的《上天台》,嗓子非常好听,扮相也特别好,使我大为惊奇。再看她的戏,就是她二次出山了,由鲍吉祥先生给她说戏排戏的时候了。那时她排演了好多戏,特别受欢迎。我在前门外的开明看的是她的《连营寨》,她那么好的嗓子足够一卖了,想不到,她的吊毛、抢背也翻得特别好,加上撒火彩,剧场效果相当好,武功绝不一般。那天是周瑞安的赵云,鲍吉祥的诸葛谨,配合得也好。接着我还看过她的《打鼓骂曹》等戏,记得是在大栅栏的三庆园,是杨宝忠的胡琴,但是我感觉有些“言派”的味道。后来她在长城唱片公司灌制了一些唱片,也都有些“言派”的意思。原来她那时确实跟言菊朋先生学戏,不过言先生不让她拜师,而让她去拜余叔岩先生。我再看她的戏就是她拜师余叔岩以后,学演的第一出戏《洪羊洞》了。那天她确实也有些紧张,但是味道全然不一样了,可以说出现了质的差别,进步太大了。

刘曾复谈孟小冬

孟小冬便装照

 后来她基本上是跟余先生学一出、演一出。凡是没有跟余先生学过的戏则坚决不唱,坚决不教。那时她主演了《御碑亭》、《武家坡》、《捉放曹》等“余派”戏,都是与尚小云、金少山、郝寿臣、张君秋等人合作的,真是好极了,观众都特别欢迎。需要说明一点,她崇敬余先生,但是丝毫不是盲目地崇拜,例如学《武家坡》,她就给先生提出,这出戏的三个「导板」大致相同,能否区别一下。余先生就接受了她的意见,对三个「导板」进行了分别处理。而余先生在教学中对她非常严厉,像普通师徒一样,毫不客气。

刘曾复谈孟小冬

余叔岩便装照

 据说余先生对孟小冬有个规定,凡自己没有演过的戏不许教人,所以她不能违背老师的教诲。而这出《换子》是孟小冬先生说好要在老师的六十大寿时再演出,作为送给老师的寿礼。由于余先生早逝,这个愿望无法实现了,我认为这充分说明了孟小冬先生对艺术的严肃态度。我们学戏不但要学会唱念,还特别讲究要见胡琴、见台毯、见锣鼓、见观众,才能说完成学戏的整个过程,没有演过,没有见台毯、见观众,就只是一出半成品,怎么能够教呢?当然,这出戏没有从孟先生那里传承下来有些遗憾,但是她保证了“余派”艺术的完美形象,应该说是更大的贡献。

刘曾复谈孟小冬

《失空斩》孟小冬饰诸葛亮

 据我所知,孟小冬每天到余叔岩先生家去学戏。余先生每天晚七点起床,她就要晚八点以后到,一学就是一夜,所以一般学生都坚持不下来,而孟小冬作为一个女学生反而坚持下来了,而且每天去都要带着见面礼,送给师母、师妹。老师卧病在床,她又要伺候在病榻左右;大师妹出嫁,她送出了丰厚的嫁妆,这是多么不容易呀!当然她是有来自上海的经济支援,否则她也不可能连续五年“脱产学习”。最让人敬佩的是,她这出《武家坡》就已经跟仇月祥、陈秀华、鲍吉祥、杨宝忠、言菊朋、苏少卿等很多名家学过,演过不知道有多少场,而且已经能够与“四大名旦”同台,能够顶替余叔岩演出,够在很多比她年长的艺术家后面演大轴子戏了,却仍然毕恭毕敬地跟余叔学戏,而且学得那么虔诚,那么认真。所以1947年她在上海主演《搜孤救孤》,剧场内满坑满谷,剧场外,家家户户听实况转播,真是万众空巷,在京剧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绝非偶然。

刘曾复谈孟小冬

1947年孟小冬在上海演出《搜孤救孤》实况照片

 前几年我跟白登云先生做邻居,我们原来就是好朋友,他给余叔岩先生打过鼓。他说,他在范秀轩一进门就看到了谭鑫培的大画像,下面供奉着果品,他很奇怪,就问余先生:“您已经是‘三大贤’了,怎么还挂着谭鑫培的画像呢?”余赶紧摆手,说:“我和谭老比,不过九牛一毛,谭老永远是我的法帖,因此怹叫英秀堂,我叫范秀轩。”我想我们还是以余叔岩本人的话为准,他的话不会错。如果想不通,您再把“七张半”与“十八张半”对照着好好听一听,我想您会想明白的。都是一辈古人了,我们不能妄加评论。

(原载《中国京剧》200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