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河南平頂山一度面臨汙染“圍城”和轉型發展難題。近年來,平頂山精細治汙補短板,實現綠色生產;進行國土綠化和生態修復,補上歷史欠賬;調整產業結構,進行新舊動能轉換。通過補短板、還欠賬、育動能,黑色煤城實現“綠色轉身”。我們如何從平頂山總結經驗?又如何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灰色煤城”轉向“藍色鷹城”

“頭頂灰鍋蓋(空氣差)、身纏黑腰帶(水髒)。”這是對平頂山舊貌的比喻。“中原煤倉”平頂山曾是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之一,面對嚴峻的環保形勢,平頂山在汙染治理上持續發力。“連綿矸石山,風起灰滿天。”橫亙在市區的幾十座矸石山曾是平頂山大氣汙染的重要源頭,如今,通過覆土綠化、轉移填埋、資源利用等方式,汙染環境的“大害”矸石山已基本消失。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在平煤股份二礦院內,佔地4800平方米的封閉式儲煤場投入使用,這意味著臨時週轉的煤炭也告別露天堆放,煤塵汙染被降到最低。“煤炭改為鐵路運輸,減少汽運的尾氣排放和揚塵汙染,出風口灑水降塵,治理好每一個汙染環節。”平煤股份二礦環保科科長李曉方說,“颳風下雨時的煤塵和煤泥不見了,附近居民也習慣開窗和散步了。”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2018年,平頂山在電力、鋼鐵等11個重點行業制定了嚴於國家和省級標準的工業企業大氣汙染物排放最優限值。與2015年相比,2018年平頂山主要汙染物年均濃度顯著下降,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二氧化硫分別下降了42微克/立方米、23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達標天數增加54天,“灰色煤城”正轉向“藍色鷹城”。

塌陷之城成為森林之城

復綠、增綠是平頂山生態治理的突破口。綠化和公益結合,郟縣城北的眼明寺山區曾是荒山坡,今年年初,郟縣動員社會力量在這裡栽下近10萬棵樹,培育1000畝公益林。綠化同產業結合,截至2018年,平頂山林業龍頭企業達到19家,全市林業產值35億元,林區農民來自林業的直接收入平均達到8000元。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10年來,平頂山造林131萬餘畝,森林覆蓋率33.2%,城區綠化覆蓋率43.85%,黑色煤城變成“國家森林城市”。

平頂山還在“啃”生態修復的“硬骨頭”。60多年來,資源開採造成230平方公里塌陷區,破壞土地33.6萬餘畝。生態修復的任務急迫而艱鉅。

在平頂山市石龍區宋坪社區,工礦廢棄地治理工程正在進行。以前這裡有20多個小煤礦,環境沒法看。現在土地‘換新裝’,黑衣裳變成黃衣裳。這片工礦廢棄地將被恢復成780餘畝農田,今年秋季就能種莊稼。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平頂山完成礦山地質環境恢復與治理工程78個,治理土地2.1萬餘畝,進行露天礦山綜合整治,治理土地1.6萬餘畝,遺留的“傷疤”正慢慢恢復。

資源城轉向新材料城

平頂山工業結構一度“黑重高”,能源、建材、化工比重大,高能耗、高汙染。近3年來,平頂山化解煤炭過剩產能518萬噸,取締“地條鋼”等違法違規產能20萬噸,關停落後火電機組36萬千瓦,整治取締“小散亂汙”企業9788家。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取締落後產能的同時,平頂山積極培育新動能。10年前,位於平頂山的焦炭生產企業平煤集團和尼龍生產企業神馬集團完成重組。產業之間縱向閉合,讓中國平煤神馬集團發展為亞洲最大的尼龍化工產品生產企業,為平頂山轉型發展打下基礎。

2016年,平頂山選中尼龍產業作為發展新動能,計劃建設“中國尼龍城”,打造最完整的煤基尼龍化工產業鏈。為此,平頂山在資金、水、電、氣等方面提供要素保障,降低生產要素成本,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截至2018年年底,平頂山尼龍產業產值約300億元,預計到2021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以上。

平頂山產業結構正由偏粗、偏短、偏重向綠色高端智能化轉變。平頂山的目標是:由以煤炭為主的資源城轉向以尼龍為主的新材料城。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深入開展,礦山生態修復已成為全國範圍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相關企業業務佈局的重要內容,平頂山的成功經驗擺在前面,那麼作為企業,打造礦山修復的核心競爭力是最關鍵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礦山修復關鍵要產業化市場化

我國礦業對綠色發展基礎差、要求高,所以面臨的問題比較突出。近些年,從中央到地方,支持礦山生態修復的力度不可謂不大。自然資源部數據顯示,在中央和地方各類資金支持下,截至2016年,全國用於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超過900餘億元,完成治理恢復土地面積約92萬公頃。

綠色礦業發展到目前的形勢,並不是市場需求波動的週期問題,而是長期的基本層面的問題。所以,不是發一個文件、設定一些標準、組織個評委會、評審批准一些綠色礦山,就實現了綠色礦業,而是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放到索取礦物原材料同等甚至更高的高度。礦山生態修復要更好完成,需要理論、輿論先行,改造舊產業培育新產業;需要所有的工藝、設備、技術及其標準規範等,全面從新審視、調整、編制;需要推動水、修復、監測、治理乃至標準規範等關鍵鏈條產業化、市場化。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具有綜合性、複雜性、專業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目前,北方地區礦山地質災害包括地貌景觀破壞、地下含水層破壞、土地資源佔壓與破壞、環境汙染等方面在內的圍繞我國礦山地質環境的問題多達20餘種,完成一個綜合性礦山修復工程需要涵蓋岩土工程學、地質學、生物學、土壤學和水土保持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支持。

在產業服務輸出方式上,通過對所承接項目區礦產開採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進行深入調研和數據檢測,按項目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包括場地環境勘察、規劃設計、地質災害治理、生態修復和簡易維護。在多年礦山、荒山修復領域實踐基礎上總結形成的以鄉土植物為主,兼具提供適宜的養護措施的礦山生態恢復集成技術也日臻成熟,具備有效治理因礦產開採所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汙染、滑坡、植被退化等問題的能力。

用本土植物完成礦山修復

利用鄉土植物,推廣節水低耗技術與材料,建立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者協調平衡。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啟用鄉土植物實現生態修復,有其天然的優勢。在國內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國外植物品種作為修復技術的一部分被大量引入,導致不僅建植養護成本高,耗水量大,還因為不適應當地的環境,草種難以成活,重複建設投資頻繁發生。比如內蒙古草原生長的野花、野草,既抗寒又抗旱,生長頑強而蔥鬱。經過多年人工採集和保存,建設了一個規模龐大的種質資源庫存放本地優質草種,並對“抗旱、抗寒等抗逆性強的鄉土植物”,開展系統性研究,野生地榆、二色補血草、細葉百合、長青石竹……這些曾經在大草原上素常的野花野草,經過科研人員的馴化和繁育,取代了國外進口的“貴族花草”,成為北方城市、草原、礦山冬季裡的綠色主角。

生態大數據助力礦山修復

做好大生態,需要強大的生態用種及數據智慧配合。礦山生態修復技術離不開生態大數據平臺的“技術導航”。依託生態大數據平臺,能夠提供涵蓋規劃設計、產品技術研發、植物配比、工程施工的系統性礦山(邊坡)修復及環境治理解決方案。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在生態大數據平臺上,鎖定經、緯度上任意一點,就可以查到包括土壤、氣候、原生植物、草地類型、退化情況在內的該地區草原生態大數據。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水文、草原退化情況等特點,選擇適宜的修復集成技術、適宜的草種組合,精準修復生態。

大數據平臺集成某一地區近二十年來的“水土氣、人草畜、微生物”等生態關鍵因素指標數據,收集包含內蒙古草原、京津冀地區、寧夏、西藏等地鄉土植物幾十萬份種質資源、植物標本和土壤樣本。僅收錄喬灌草的物種適宜性數據已達30000多種。運用數據儲備和分析集成,能為不同地區專屬定製相應的“生態+農業”“生態+牧業”“生態+林業”等專業數據平臺。

不僅如此,生態大數據平臺還可以實現對一個區域的生態平衡的動態監測,針對缺失和破壞物種主動完成生態修補。

總結“煤城”轉型案例經驗!從三方面打造礦山修復核心競爭力

依靠大數據技術可複製性和易拓展性的特點,未來可以在全國各區域開展生態修復業務,並將生態大數據技術、全系列產品、技術標準、科技成果輸出應用到各個地區的農業、林業、牧業等領域,為當地生產生活提供指導。

近年來,隨著地勘行業轉型升級、市場拓展,礦山修復成為了熱點產業。國家政策也開始扶持,作為地勘單位和企業,一定要抓住機會,力推“開發式治理,市場化運作’的礦山修復和綜合治理新模式,佔領產業高地。


地一眼公開徵稿!

我們希望您在這裡表達關於“地質+互聯網”、地勘行業轉型的觀點、想法和思考!我們將為您提供具有影響力的新媒體矩陣平臺,傳遞地質人的聲音!

稿件要求:

1、文章必須原創首發,如若發現抄襲、洗稿等現象,後果自負,並追究原作者相關責任;

2、題材包括但不限於“地質+互聯網”、地勘行業轉型,文體不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