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中醫必加引子藥,為什麼?誰知道?

用戶56384926121


中醫沒有"動靜脈"、"神經系統"等現代醫學概念,但有"經洛"理論,這些"經絡"內連藏腑、外連五官"等各外表器官,似乎既各自獨立又相依相剋,構成中醫的"藏腑經絡運行理論"。

藥物也講"寒熱溫涼與四氣五味"和"歸經\

資料完善度低


藥引子是引藥歸經的俗稱,指某些藥物能引導其它藥物的藥力到達病變部位或某一經脈,起"嚮導"的作用。另外,"藥引子"還有增強療效、解毒、矯味、保護胃腸道等作用。在一張處方中,需不需要藥引子,由醫生根據病情而定,一般不需要病家自己去配製。要病家自己去配製的藥,往往是該醫院或藥店配不齊,要求病家到其它醫院或藥店去配,或自己採集的藥品。它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藥引子。

"藥引子"可以說是有機化學中的"催化劑"的作用,但作用不僅僅侷限於"催化劑",還有其它輔助作用。服用中藥、中成藥,多用白開水、酒、淡鹽水、蜂蜜水、米湯、紅糖水、蔥白湯、薑湯等作藥引子送服。藥引子有引藥歸經,增強療效之功用,有時還兼有調和、顧護、制約、矯味等功效,與中藥、中成藥適當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黃酒

酒性辛熱,有舒筋活絡、發散風寒等作用。可用於送服治療頸肩腰腿痛、血塞經閉、跌打損傷、瘡癰初起等症的中成藥。如活絡丸、通經丸、七釐膠囊、雲南白藥。每次10ml~15ml,溫熱後送服。

菊花

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主要用於送服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癰腫疔瘡等病症的中成藥。如障翳散、牛黃解毒片等。可單用菊花10g~15g煎湯送服。或加茶葉10g同煎送服即可。

酸棗仁

單用10g~15g水煎送服或3g研末送下。

功能:滋養心肝、補血安神、益陰斂汗。主要用於送服治療心肝血虛、心悸失眠、體虛多汗等病症的中成藥。如烏靈膠囊、靈芝膠囊等。

蘆根湯

具有清熱、生津、止嘔、止血作用。

送服治療外感風熱或瘟病初起等症的銀翹解毒片等尤宜。取蘆根10g~15g加水煎湯,以鮮者為佳。

陳皮

功能: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主要用於送服治療脾胃氣滯、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症。


中國藥聞


這就是中醫藥的奇妙處。中醫先生將幾種藥物按君、臣、佐、使配伍後,這個藥方就集成了一支抵抗和祛除病魔的隊伍。這支強勁地隊伍還需要一個帶路的嚮導官,這個嚮導就是藥引子!

中醫把人略分三大區域,即上焦、中焦、下焦。上焦直達顛頂多由升麻、藁本為引經藥。下焦多用牛膝等為引經藥。喉嗓、脖頸多用桔梗等為引經藥,諸般等等。用了引經藥可使藥物集中力量直達病所。其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人類文明是集千百萬年之經驗發展而來的。一個人的智慧也是在老祖宗的智慧上為起點的。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如果不在人類社會的環境中生活,那麼,他連最起碼的人類文明都沒有。更談不上智慧和知識了。而中醫歷盡數千年的積累,許多先輩們為治病救人,親自嘗試藥草而中毒的也不在少數。大凡一個民族的延續,與自然界鬥爭,與疾病鬥爭是少不了的。溫故而知新,只有拾佚舊的基礎,才能發展新的頂端。萬事皆學問謙虛好學才能長進。


青林223646642


中藥的配伍分君臣佐使,所謂藥引子在配伍中屬使藥的範疇,使藥是指在主方的基礎上加上調和百藥的藥與引經的藥。如加入甘草,緩和了各藥的毒付作用,使各種藥物效力組合在一起,就是一種親合力,以增強療效。藥引子就是引經藥,例如頭痛病人,通過辨證,如果屬太陽經頭痛,就選羌活作為引經藥,如屬少陽經頭痛,就選柴胡作為引經藥,如屬陽明經頭痛,就選白芷作為引經藥。病在上宜選桔梗載藥力上行,病在下宜選牛膝載藥下行,以上這些都是藥引子的舉例說明。但還有一種情況可引申為藥引子,一些鮮活的,食用的,藥房無法儲備的,在調配中藥完成後,醫生分咐病人,在煎藥時在加入如生薑,蔥,粳米,大棗等。其實它也是藥方的組成部分。


為人排憂解難



中醫藥講究配伍,一付中藥基本上按照君、臣、佐、使來配製,有時會加一些令人神秘的‘藥引子’,‘藥引子’是將敵方(病灶)引出來,我們有的人批判加‘藥引子’是故弄玄虛,是騙人的把戲。‘藥引子’在最早是一些高明的大夫告訴同行加‘藥引子’是為了提高藥力,普通的大夫也模仿加入‘藥引子’,人們後來不明真相加的‘藥引子’的確有故弄玄虛的嫌疑,因為不加什麼‘藥引子’也能治好病,慢慢地我們放棄了‘藥引子’。那當初為什麼要加呢?為什麼要加一些與要治療的疾病毫不相干的‘藥引子’呢?

疑難雜症、慢性病、久治不愈,這些讓病人、讓現代西醫頭痛的疾病,太難治癒了,那傳統的中醫是如何來對付的呢?理念太簡單了:偷樑換柱、移花接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傳統中醫認為,這些病就是來折磨你的,治好了才不應該呢,因為這是你世代不良的言行與意識累積才得的病,給你治好,那是絕對地不行,那樣的話世間就失去了公平與正義,如果醫生自身的功德敵不過其過錯的話,那醫生自己或其親屬可能要受到不明原因的身心傷害。‘簡直是胡說!’,有人會這樣評論的,但你看那電視劇裡的‘神醫喜來樂’不就是因為給那些守舊的大臣們治好了病,影響了‘戊戌變法’,還連累了自己和親屬。影視作品雖然很多是虛構的人物與情節,但其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縮影,否則引不起觀眾的共鳴。

但是作為職業醫生不治病也不對呀!好了,那就給你誘發出你體內潛在的另外的一個身心痛苦,一個你還可以忍受的病,或者給換個另外的毛病,只有這樣替代去治療,去舊生新,原來的疾病才能除根,或者是一個大的變成幾個小的等等。所以無論中西醫,臨床時間長的醫生都會奇怪這種現象:久治不愈的疾病,在經過各種治療的嘗試後,舊病未治療好,卻又添了個新病,但到後來舊病卻不治而愈了,還以為是病灶轉移了,奇怪呀,不知道為什麼,但這卻是事實。看似迷信,但其中的前沿科學道理的確是需要探索的。

故那一大包中草藥,有的是治療疾病的,有的卻是來誘發疾病的。

再來說一下那一沙鍋藥湯,對於身體虛弱的病人,必須要來一碗熱呼呼的湯,熱湯提供熱能,來催發藥力,這比較好理解就不多講了。所以外國人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你說他們能全部提出來嗎?藥之外的功夫是提不到的,中醫根據誘發疾病的狀況來及時調整做‘藥引子’的材料,你說沒有中醫做後盾,那‘漢方’藥有多大的作用?

吃藥竟然還要誘發疾病,千萬不能說呀!只能說是為了提高藥力加的‘藥引子’,這都是秘傳的,為此我們的現代中醫也怕落個迷信的黑鍋而努力向西醫靠,靠來靠去終於落後了!部分失傳了。

如何運用‘藥引子’,那說來也簡單,有了豐厚的傳統文化知識做基礎,自然能信手拈來。


唱歌就來我要為你歌唱


中醫真刀真槍的都幹了幾千年了!😄幾百年的西醫披著身科學的外衣就把人忽悠的暈頭轉向?😄🌹西醫才不放血治百病多少年?!

中醫西醫各有優點又各有不足!準確的說西醫屬於中醫的一個分支!只是西醫這個孫子生在了國外!現在穿著“科學的西服”回到母國變得六親不認,到處鼓吹埋怨宣傳“中醫老母”又老又醜😄🌹

西醫若無中醫開眼,不過是盲人摸象 腳痛醫腳 自欺欺人!

中醫博大精深 包羅萬象!中醫是道 西醫是術;中醫源遠流長 以人為本。😄西醫半路出家 獸醫為母!😄

西醫貴在手術救急,而非治病!西醫是把利劍,若無中醫理論根基,只會視蒼生為草芥,拿人命當零件害人無數!

中醫西醫各有所長,也各有不足!但中醫是治病,西醫是除了手術外科生物醫療外,多是被經濟利益綁架的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瞎胡鬧!😄🌹

中醫藥泰斗鄧鐵濤老先生曾警告:用不了10年,中醫藥將毀在我們這一代手上。

德國慕尼黑大學波克特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醫藥在中國至今沒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誠對待,沒有確定其科學傳統地位而進行認識論的研究和合理的科學探討,所受到的是教條式的輕視和文化摧殘。這樣做的不是外人,而是中國的醫務人員。他們不承認在中國本土上的寶藏,為了追求時髦,用西方的術語胡亂消滅和模糊中醫的信息,是中國的醫生自己消滅了中醫。”


墳沙二號


大家俗稱的藥引子,中醫稱為“使藥”,是藥方的組成部分。提起使藥,就不得不談君臣佐使。君臣佐使是中醫學的組方原則,最早見於《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主藥之謂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元代李杲在《脾胃論》中再次申明:“君藥分量最多,臣藥次之,使藥又次之。不可令臣過於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攝,則可以御邪除病矣。”清代吳儀洛進一步解釋說:“主病者,對症之要藥也,故謂之君。君者味數少而分量重,賴之以人為主也。佐君以為臣,味數稍多,分量稍輕,所以臣君之可迨也。應臣者謂之使,數可出入,而分量更輕,所以備通行嚮導之使也。”



現代醫家認為,使藥有兩種意義:一是引經藥,即能引方中諸藥以達病灶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使藥的藥力較小,用量較輕。不能過分誇大使藥的力量。

但是,人們往往對藥引子有一些誤解,甚至將所有的藥效都寄希望於藥引子,這顯然是錯誤的。魯迅先生在《父親的病》一文中曾提到民間庸醫要求用的幾個不靠譜的藥引子,諸如敗鼓皮丸、平地木十株、“蟋蟀一對,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經霜三年的甘蔗、梧桐葉等,不僅難尋覓,而且不見得有療效。

最常用的藥引子非生薑、大棗莫屬,這兩味藥可同用,也可分開用,生薑一般如一元硬幣大小薄厚3-5片為宜,大棗3-5枚,視病情而定。同用時一般用來調和藥性,或是補益脾氣,或是祛風散寒。生薑有解毒的作用,還可以用來降低有毒中藥的毒性,增強療效。大棗補益脾肺,能調和諸藥,也有緩和藥性的作用。



此外,酒也是常用的藥引之一,中醫講就能引藥上行,還能活血化瘀,故而,治療上部的疾病以及瘀血疼痛的疾病,可以酌加酒以助藥力。【溫馨提示】如果對酒精過敏就不要嘗試了,可以換別的藥;飲酒愛好者可不能貪杯,用量需遵醫囑。


男科王傳航教授


是的。藥引子等於一個名師。不管你有多才多藝多聰明,必須要有一位名師教導你如何成才。嚴師出高徒。藥沒有藥引子歸納而引路,藥效不完全發揮出來。例如,開清熱去溼茶,必須要加木通。木通作藥引子。我看了好多那些醫生在頭條上寫什麼方子說怎樣去化溼化毒。就是沒有加上木通。所以就算喝了也不會好見效。把治療病的時間託延了。這叫精通。


L優雅


藥引最早出現在宋朝。

宋朝很多行業都是官辦壟斷的,其中就有賣藥的“官藥局”,也叫“熟藥所”或者“賣藥所”。出售各種丸、散、膏、丹等中成藥,這樣的中成藥有服用方便、攜帶方便、易於保存等各種優勢。不過這也有問題,有些病患除了中成藥之外還缺少了一兩種藥材,這種情況下宋朝的大夫除了會讓病人購買某個中成藥之外再加一點其他藥材一起使用,這成方之外的部分就是“藥引”了。這也可以說是中成藥的私人訂製了。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一部分大夫發現治病並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為了推卸自己的責任,就開始在藥引上動腦筋了。這個病把握比較大,就不需要藥引或者只要相對容易找到的藥引。如果這個病把握不大,就會要求各種稀奇古怪的藥引,比如魯迅的父親碰到了藥引子“原配的蟋蟀一對”。這樣治不好大夫就推脫說是因為藥引子沒找對,所以藥力沒有發揮出來。

現在的中醫在經過民國時期“惲鐵樵”老先生的改進,已經完全脫離了其原本的作用,開始變成把藥力引入特定的“經絡”或者“部位”的一種導向工具。至於為什麼這東西可以讓藥力入肺經或者腸經就完全是“老師傅是這麼認為的了”。


第十四使徒-ZEREL


很多人都是從理論上分析的,給你個臨床的實際情況吧。藥引子,其實就是個領路人。比如說中醫裡面的半夏。有時候會作為一些胃藥的引子。臨床上你會發現這樣的情況。如果不用半夏,這個人會把藥全部吐出來。而用了半夏降氣。所有藥就能全部下去。在漢代之前,中醫沒有特別強調藥引子。都是混合在方子裡的。只是後代為了便於理解。慢慢給它分離出來敘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