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題記 | 人類永遠是在痛苦中進步的,而唯有進步,才能讓我們生存下去。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圖片源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歷史上有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人類是如何有意或無意間自我毀滅的。賈雷德·戴蒙德在《槍炮、病菌與鋼鐵》中,講述了莫里奧里人的悲劇,讓我們先來簡單看一看。

在新幾內亞以東的太平洋上,分佈著很多小島嶼,其中就有查塔姆群島。在公元1000年左右,一批波利尼西亞人移居到了新西蘭,之後沒多久,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來到了查塔姆群島,成為了後來的莫里奧里人。

和新西蘭北島不一樣,查塔姆群島更冷一些,最初移居過來的莫里奧里人發現,他們攜帶的農作物種子無法生長。幸好,這座島上有足夠的海豹、海鳥、魚、漿果,依靠捕獵和採集,他們也能安穩的過日子。

莫里奧里人留在了這裡,繁衍生息。漁獵採集之所以相對原始,是因為食物難以保存。他們不得不分工合作,每天為食物而努力。所以,不會有多餘的人成為工匠、官員,或者是士兵。男人們都去打獵,女人們都去採集漿果,就這麼繁衍後代。

沒多久,他們就發現,小島資源有限,無法養活更多的人,他們只能通過閹割男嬰來達到減少人口的目的。另外,因為島嶼太小,莫里奧里人無法承受戰爭帶來的損失——於是他們逐漸演變成愛好和平的族群。

莫里奧里人達到了一種很“和諧”的狀態:控制人口就可以讓人人吃飽飯,不需要爭奪資源就避免了衝突和戰爭,沒有戰爭就不需要發展武器,沒有士兵和先進武器讓這個小島更加和平。


有沒有覺得這是個“世外桃源”?相信很多人意識到了一個問題,沒有內患,不意味著沒有外敵啊!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毛利人

確實,在莫里奧里人過著漁獵採集生活的同時,新西蘭北島上那些他們的同宗,也就是毛利人,已經發展成了一定規模的農業社會。新西蘭北島的氣候適合種植農作物,毛利人有了足夠的糧食,繁衍了更多的人口。和莫里奧里人正好相反,毛利人因為人口越來越多,不得不通過戰爭解決部落間的矛盾,慢慢發展出了更加先進的武器。

一直到1835年,毛利人終於發現了查塔姆群島。他們聽漁民說,那座小島周圍都是海豹和海魚,島上的人們根本沒有武器,不會打仗。於是,分成兩批的900個毛利人,乘船來到了查塔姆群島。

確實,相對於毛利人的弓箭、大刀和槍支,莫里奧里人可謂是赤手空拳。更關鍵的是,習慣了和平的莫里奧里人,面對侵略者做出了習慣性的決定:不反擊,表示友好,願意和侵略者平分資源。

但是,毛利人沒給他們機會,900人開始了對島上2000多人的大屠殺。大量的人被殺死,其餘人成了奴隸……他們一直堅持的“和諧”生活,也毀掉了自己的未來。

莫里奧里人當然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局,但是他們真的沒有意識到危險嗎?

我們只要稍微動腦子想一想,就會明白莫里奧里人之所以遷移到查塔姆群島,並且在這裡定居下來,是因為原先的生存環境競爭太激烈——是部落間的戰爭逼迫他們尋找新的棲息地。

他們能來到查塔姆群島,意味著別人也能來,而且會把戰爭帶過來。不過,莫里奧里人選擇性的“遺忘”了這個危險。或者是經歷了幾代人的繁衍之後,無意間忽略了外界有敵人這個現實。

所以,是莫里奧里人的選擇,無意間導致了自我毀滅。


無獨有偶,生活在澳大利亞東南部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人們,幾乎因為同樣的原因滅亡了。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19世紀初繪製的塔斯馬尼亞婦女

塔斯馬尼亞人遷徙到這個小島之後,因為與世隔絕,族群數量少,原先擁有的技術逐漸失傳。經歷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倒退到了只會製作簡易石器,如原始人一般的生活著。

19世紀初,歐洲人發現了塔斯馬尼亞人,對他們進行了有組織的殺害。到了1876年,最後一名塔斯馬尼亞婦女死亡,這一種族徹底消失了。

可能有人要說,是自然環境導致了這樣的悲劇,也不能完全歸罪於他們啊……對的,人類的自我毀滅,很多時候都是無意的。

但研究歷史的目的,正是通過分析已經發生的事實,避免重蹈覆轍。我們要做的,是避免在未來“自我毀滅”。

我們必須在經歷了痛苦之後,不斷的進步,才能更好的發展下去。莫里奧里人和塔斯馬尼亞人的敵人,是外來侵略者。而我們現在的敵人,還包括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甚至面對一種新的病毒,我們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最後再聊聊“老鼠烏托邦”,一個也許讓人類擔心的實驗。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老鼠烏托邦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霍恩,進行了著名的“老鼠烏托邦”實驗。他在穀倉裡建造了一個邊長2.7米、高1.4米,由金屬柵欄圍成的空間。在這個空間裡,安排了老鼠的巢穴,以及由鐵絲網製成的隧道。

按照實驗設計,這裡能容納3000多隻老鼠,有足夠的食物、水,實驗人員也會保持該空間的清潔,維持老鼠的健康。也就是說,這裡沒有天敵,有足夠的食物和水,老鼠可以盡情的生活、繁殖。

實驗人員把4公4母8只老鼠放了進去,不出所料,最初老鼠迅速繁殖,每55天數量翻一倍。到了315天時,裡面的老鼠已經達到了620只。從空間上來說,這裡還足夠老鼠們繼續大量繁殖。

但是,從此之後老鼠的繁殖速度開始下降,一直到第560天,老鼠的數量達到了巔峰:2200只。


第600天之後,再也沒有老鼠幼崽出生,整個鼠群開始走向衰亡。

從查塔姆群島到“老鼠烏托邦”,人類真有自我毀滅傾向嗎?

實驗數據

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鼠群的表現,可以給我們帶來答案。當老鼠的數量越來越多之後,整個鼠群社會秩序開始混亂,老鼠們變得更加好鬥,一些失敗者無法逃離,只能聚集在場地中間,放棄爭奪領地和配偶。這部分老鼠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每天只會吃飯睡覺、梳理毛髮,和其他老鼠之間沒有了社交。

公鼠捍衛領地的能力越來越差,母鼠變得越來越好鬥,經常趕走入侵者。之後,公鼠之間甚至出現了交配現象,母鼠的生育率則逐漸下降,而且更加傾向於選擇年輕的公鼠繁育後代。與此同時,母鼠還把年輕老鼠過早的趕出巢穴,讓他們獨立生活。

最後,母鼠都不再繁殖後代,鼠群開始停止一切社交行為。老鼠們不願意繁殖後代,也不再發生衝突,每天的行為都是吃飯睡覺,以及梳理毛髮,實驗人員將這一代老鼠稱為“愛美的一代”。

老鼠烏托邦就這麼走向滅亡,土崩瓦解了。

多年以來,很多研究者都從不同角度解釋這一實驗,更有很多人擔心,人類會不會走上這條自我毀滅的道路?實際上,人類和老鼠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老鼠烏托邦”很難和人類社會相提並論。

總之,以史為鑑,謹慎走好每一步,我們一定會更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