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農夫也瘋狂


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很多俗語在一個地方表達的是這層意思,在另一個地區表達的就是另一層意思了,但這中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就拿“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句俗語來說吧,不同地區所表達的意思就略有不同。

(1)儒家文化,跪拜禮之道。

我家鄉距離山東曲阜孔子的老家很近,因此一直以來也文化傳承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在一些儒家文化的禮節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比如古代面對君王時的大禮是“三拜九叩”,表示對一個人的敬重和威嚴,我們北方地區長期作為國家行政中心,因此很多古代君王的禮節在民間也慢慢傳承下來,只不過在民間,“三拜”已經屬於對人非常敬重的禮節了,“九叩”就顯得有些過分也有些繁瑣了。

所以在民間“三拜”很常見,比如結婚要三叩首,祭拜祖先已經逝去的親人要三叩首跪拜禮等等諸如此類的禮儀。在我們村老人經常會在過年的時候說“神三鬼四人兩個”,說的就是祭拜神仙要拜三下,祭拜鬼神要拜四下,但過年給長輩磕頭卻只能磕兩下。再加上“四”的諧音是“死”,被人們認為是“極陰”的代表,因此如果給人或者給祖先拜4下,那就是一種非常非常的不尊敬了。

從而可以知道,在我們北方老家“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其實就是一種跪拜禮儀的嚴格要求,一些傳統禮儀的細節,真要說“拜四要出事”恐怕也不是那麼回事,只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罷了,自然沒必要在意太多。

(2)另外一層意思表達的是人們對過生日年歲的講究和忌諱。

就像上文提到的一樣,人們忌諱“四”的諧音是“死”,因此都想方設法要避開“四”,而在陰陽五行中,“四”有屬於極陰的代表,所以在以前很多人過生日會可以避開“四十歲”生日,在農村尤其忌諱過四十歲生日,認為這跟不吉利。我叔叔前幾年過的四十歲生日,那時候我剛好回老家,便去他家給他過生日,但我沒考慮那麼多,到了才知道叔叔那天壓根沒過生日,就中午改善了下伙食算是過了生日。

一問才知道叔叔是可以避開四十歲生日的,雖然他自己也不相信這些,但圖個吉利,也就不張揚平平淡淡度過了這一天,叔叔還說要真過生日,也不會說四十歲生日,會說“今天過得是三十九歲生日”,其目的就是圖個吉利,要說有什麼含義,還真沒什麼值得注意的。


李阿冰


拜,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男兒膝下有黃金,拜也不是隨便可以行的一種禮節,只能拜天拜地拜父母恩師。那麼,為什麼會說“拜三不拜四,拜四會出事”呢?

在我們當地,有兩種說法:



神三鬼四人一個

這是我們當地的一個傳統,就是去廟宇之上求神拜佛的時候,要拜三下;人過世了去參加葬禮的時候,要拜四下;給人祝壽或者春節拜年的時候,只能拜一下。

“拜三”的意思是說,人們要相信神靈,只要自己不做問心無愧的事情,神靈冥冥之中會保佑我們,避免噩運降臨。

“不拜四”的意思是說,人們不能相信鬼魅,更不能經常行跪拜之禮供奉鬼魅。

“拜四會出事”是指,如果人們相信鬼魅、經常跪拜的話,不僅不會起到保護我們的意思,而且會起到作用,反而對我們不利。



關於生日的說法

是說男性慶祝自己生日的時候,30歲的生日可以慶祝,但是40歲的生日不能慶祝的。

在以前,人們的壽命一般不超過70歲,而30歲是人生的分水嶺,代表人的上半生已經過去了,之後又是一個新的開始。而且,正所謂“三十而立”,從今以後,真正到了自己獨當一面的時候,所以要慶祝一下,以求以後得生活順順利利。

之所以40歲的生日不能慶祝,是因為四的與“死”同音,如果40歲也慶祝生日的話,等同於慶祝自己“死亡”,是不吉利的。因此40歲生日不宜太過宣揚,應儘量保持低調。



儘管這句俗語帶有些許迷信色彩,我們不應該相信。但是,既然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我們應該堅持。

您對於這句俗語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歡迎點擊右上方紅色【關注】,【農策分析】帶您瞭解更多三農資訊、幫您解讀更多涉農政策。

農策分析


“拜三不拜四”,這個拜,是一種禮儀。

1、拜

早先的時候,拜雖然要跪著,但僅僅是兩拱合,低頭與手平行,頭不著地,大概可以想象成跪著的拱手禮,最早的拜又叫拜手。

後來,對拜禮進行了非常嚴格複雜的規定,基本動作是仙跪下,然後彎腰,最後以頭著地,這叫稽首,也叫扣首,就是咱們常說的磕頭。

一般來說,這種拜是男子專用的,女子只在特定情況下才使用,但俗話又說了,男兒膝下有黃金,你不能隨隨便便磕頭,所以在什麼情況下才拜、拜幾拜就是一門非常高深的學問了。

2、再拜

一而再,再拜就是拜兩次。

這是一般情況下表示尊重的禮節,比如你和朋友久未見面,突然相逢,再或者你要送朋友出遠門,或者在非正式場合遇到身份尊貴的人,就用再拜禮。

同時,在書信末尾,再拜也可作敬詞,相當於今天寫信的此致敬禮。

3、三拜

三拜比再拜更隆重,如對父母長輩,如夫妻拜天地,又如主人宴請賓客,不可能一一磕頭,這時候就需要行三拜禮,表示都拜過了。

三拜最初是來自佛教的禮儀,我們說頂禮膜拜,其實就是對佛陀的尊重,佛家的三拜比較負載,分大展、同展兩種拜法,如果你要表示無上的敬重,那就行3次三拜禮,稱九拜。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的三百禮儀,是中國佛家特有的禮儀,印度等地並沒有這種禮法。

4、四拜

三拜就已經是頂天的禮儀了,四拜雖然說在儀式上更為隆重,但這並不是常禮,三拜上加這一拜,實際上是謝罪。

到了明白,四拜沒有了謝罪的意思,逐漸成為民間最隆重的禮儀,主要對父母和師長才行此禮。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

看到這裡你大概就明白了,為什麼不拜四,因為四拜一開始就不是好的寓意。當然了,真相不止這麼簡單。

在中國民間,有很多避諱,四這個數就被中國人視為不吉利,因為四諧音“死”,再者,古人講陰陽,陽為吉陰為兇,一三五七九是為陽數,二四六八則為陰。

你看,一會兒諧音死,一會兒又陰,而拜禮又是非常隆重的禮儀,你在隆重上加點不吉利的因素,這不就是自找沒趣嗎?



也可自話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

中國真的是禮儀之幫,自古就有很多禮節講究,比如拜壽、拜訪、拜年等等,而且有很多場合還要磕頭而拜呢,雖然如今都簡化了,但是拜的過程中有些東西還是比較講究的。在我們農村就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說法,梅花想分享一下自己對此俗話的理解。

第一,拜三不拜四,體現在給老人祝壽時有講究。現在人們的日子都過的比較舒心,大人孩子老人每逢過生日,一大家人都會藉此聚一聚,特別是家裡有長壽老人的,每到生日之日,比過年都熱鬧,親戚都會來給老人祝壽,而且為了讓老人開心還會磕頭拜壽呢,說到磕頭可是一定要注意哈,一拜三叩或三拜九叩一定不會錯的,但你要弄出個四拜來,那一定是祝壽人中最不受待見的,如果老人比較講究的話,一氣之下還能把你趕出去呢,因為拜三不拜四在一些老人心中還是跟深蒂固的,你拜四下,“四”與“死”同音,這不祝“死”嗎,老人能不翻臉嗎!


第二,出門拜親或拜訪貴人或客戶逢三拜訪而不要逢四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三以及三的倍數是吉數字,“若要走,三六九”,因此出門走親訪友時會選逢三的日子,而很少逢四去拜訪的,特別是重要客戶或歲數大的長輩,你逢四去拜人家還會說你沒有誠意呢,人永會認為這樣的人不懂禮儀。而不懂禮儀之人,也是沒有教養,一個沒有教養之人能做什麼大事呢,這種情況如果談生意十有八九是談不成。

第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另一講究就是體現在過生日到底過多少歲上。古代人壽命普遍不是很長,平均年齡60左右,30歲就是人後半生生的一個新起點,但是絕不能再40歲過生日,演繹到現在變成女人到了40歲時,不能宴請好友,大操大辦慶40歲的生日,只能在家自己做生日,有些地方也有叫“男不三、女不四”說法。



雖然現在是新社會,很多事情都不是很講究的,但是自古就傳承下來的一些習俗,不僅是一種講究,也是中國的一種禮儀文化,我們還是去遵守注意一下比較好。梅花不是封建之一,不論是做人做事,不想做不三不四之人,大禮儀要遵守,但最重要是凡事自己開心他人樂意才是。


山村梅花


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要看人們如何認識理解,拜如何理解,三四如何理解,認識理解不同,結果就大不一樣。

拜,一種表示敬意的禮節,見面行禮表祝賀,拜訪,用一定的禮節授與,恭敬地與對方結成某種關係,敬辭。拜的不同,結果是大不一樣的,拜天拜地拜神拜鬼拜人也不一樣。拜分男女分陰陽分單雙。從陰陽單雙論,陽人宜陽宜單不宜陰雙,三陽單,四陰雙,故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實是誇張的說法,目的起強調警示作用的,並非拜四拜就一定會出事。

三很多時候代表天地人。為人要拜天拜地拜父母君親師,只拜如此三拜即可,其它不必拜了,男兒膝下有黃金,不可亂拜。一拜天時,二拜地利,三拜人和。過去人迷信,相信有神鬼,所以會拜神拜鬼,神助人,鬼害人,神三鬼四,拜神拜三不拜四,拜鬼才拜四。弄清了拜,為何而拜,怎麼拜,就不會出事了。

拜天拜地拜神鬼有講究,有禮節,拜人之忌諱就更多,拜父母君親師之禮節更值得注意,要重細節,不可隨便,不然真的會弄巧成拙,會出事的。對父母,岳父母,君親師的拜敬是要很細心很慎重,馬虎粗心不得的。

四不但是陰雙,諧音死廢,所以人多忌諱四,拜四人就不喜歡很有反感了。做生日祝壽,四十也要忌了,逢四要忌諱了。三是陽單吉,三己代表多,有三已代表天地人,足夠了,不必拜四了,這也是有些人的理解。

拜是表禮數的,表恭敬的,表祝賀的,如此之拜,是要細心的,有講究不可隨便的,不講究而隨便,有時真起不到作用而反招禍端的,所以不要小看了這小小的拜拜拜。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呢?其中有蘊含著什麼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大家知道,咱們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尤其是長達二千餘年的封建社會,更是滋生和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繁褥禮節,其中的大禮當數以跪拜禮為重。


可是你知道嗎?跪拜禮有許多說道兒呢?這句“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的俗語,就是指的在行跪拜禮所要注意的規距。

跪拜禮因為是大禮,在祭祀先人、拜見長輩等重要場合中都要施禮表示。跪拜禮不僅要神色莊重,而且必然中規中距,自然也會受到人們的讚揚和肯定。

假若毛手毛腳,鬆鬆垮垮的,就會被人說沒有家教,不懂禮數,親戚朋友也會看不起的,說不定還會鬧出讓人不恥的笑話。

那為什麼說拜三不拜四呢?在民間有“神三鬼四”的說法兒,意思是說三拜是對神佛和長輩的最高禮敬了,而且認為“三”這個數字也比較吉利。


比如,我們進廟上香拜佛,也是上三柱香,行三拜禮的。古代覲見皇帝時,為了表示尊重和崇高,還要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就是三拜要重複三次,每次磕頭三次,是為三拜九叩大禮。

而在祭祀先人活動中,為什麼要跪拜四次呢?這還是緣於“神三鬼四”的說法兒,至於起源於何時,誰也說不清,也無從考究。簡單一句話,記住這是老輩傳下來的規矩就行了。

不過,從字面上分析,這“四”與“死”諧音,以國人做事喜好討彩頭的習俗,將“四”定為陰數也容易理解多了。

然而,“神三鬼四”這個規矩在各地的講究也有不同的。大致有這麼幾種說法:


其一指的是供品數,即祭祀時神用三盤供品,鬼用四盤供品;其二是燒香時用香的數量,即敬神時上三柱香,上墳和拜祖先時上四柱香;其三是燒冥幣時,給神要三張三張地燒,給鬼就要四張四張地燒;最後是磕頭的數量,即拜神磕三個頭,拜鬼要磕四個頭。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過年時的拜年禮節了,也和這“拜三不拜四”的說法有點關係。

大年初一,走親訪友,給長輩拜年時施跪拜禮時,最多隻能磕兩個頭,指的就是“神三鬼四人倆”的規距。而且拜年送祝福的日子也要注意,不是什麼日子都可以去的,初四這天是一定要避開的,初一到初三為最好。


老子在《道德經》裡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可以說,在古人的意識中,“三”這個數字不同尋常,有著非常重要的文化意義。

它代表了天地人和、世間萬物的生息輪迴,已融進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骨髓血脈之中,其中的玄虛奧妙只能意會,難以言傳。

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中式婚禮上,也是行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再者夫妻對拜的三拜禮。


由此延申開來,人們甚至在拜壽時也會刻意避開帶“四”的這個年份,大都會選擇“六”這個吉祥的數字,認為這樣會給自己帶來好的運氣,延年益壽,福源流長。

總之,歷經幾千年的積澱與傳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值得後人吸取的文化精髓。當然了,也有一些封建迷信的愚昧糟粕,去偽存真,才是正確的選擇。

可是,對於一些祖輩傳下來的風俗習慣,雖說沒有什麼科學的解釋,但是其中卻包含著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寄託。作為後人,我覺得傳承下去也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大美威海幸福銀灘


農村人還有一句俗語,跪天跪地跪父母,跪拜之禮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逢年過節到鄰居家給長輩拜年,夫妻成親拜天地,父母過壽兒女跪拜,還是長輩去世子孫祭拜,都會行跪拜之禮,中華傳統文化需要代代相傳。

不過跪拜之禮卻有很多講究,不是什麼事什麼人往那一跪就磕頭的。就像農村人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拜三不拜四是什麼意思呢?

在我們皖北當地,若要祭拜先人或者上墳掃墓都是三拜。古話說神三鬼四,所以祭拜先人都是三拜,也是農民期盼先人登入天堂的一種美好的願望。而當一個人去世,辦葬禮去祭拜的時候都是四拜,按照當地說法是,此時死者靈魂還沒有登入天堂,所以還是鬼魄狀態,要四拜。這在很多農村非常講究的,但不是說那麼迷信,而是代表了後人對先人去世後一種美好的盼望,希望他們早登極樂,不再受苦受累。

跪拜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對人進行跪拜。像過年,過壽,結婚都需要按照傳統習俗行跪拜之禮。那麼對人跪拜一般就是一拜,也就是一次磕一個頭,既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長輩的一種尊重。

其實跪拜之禮,現代有很多人已經在反對了,說這是封建的流傳,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秦朝末年就有韓信受胯下之辱,後助漢王得天下的事蹟。中國也有男兒膝下有黃金的說法,三國時期的桃園三結義更是被世代流傳,萬古流芳。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分析,跪拜之禮之於中國都是一種厚重的文化傳承,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


弘揚傳統文化,瞭解中華文明,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摒棄糟粕老舊觀念需要後世人人努力。


牧野小志


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周朝開始以禮治國,禮不僅是禮貌、禮節,而且跟社會等級制度,社會秩序休慼相關,由此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時,孔子提出“克己復禮”,意思就是要提倡恢復周禮,事實上古禮已經恢復不了,不過一些傳統禮儀還是延續至今。

農村由於農耕社會的基本形態變化不大,保留的傳統禮儀比較多,如祭祀、拜壽、婚禮等,“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農村流傳的一句俗語,和“神三鬼四”有類似的含義,是指禮儀的形式和禁忌。


禮儀的形式,“三”象徵吉利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喜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4種人生禮儀。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

禮儀的形式有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能輕易用跪拜大禮,只有結婚、祝壽和祭祖這樣隆重的時該才可用。

結婚是每個人一中生最重要的大事,所以婚禮上必須行大禮,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三拜以後,送入洞房。

給老人祝壽是體現孝心,孝為善之先,所以拜壽必須行大禮,一拜壽比南山,二拜福如東海、三拜笑口常開。

祭祖是和孝道捆綁在一起的,想要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所以必須誠心誠意拜上四拜,比神多一拜,就是祈禱的意思,就像你家有了好事,我們一般都是說你家祖墳冒青煙了。

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禮儀形式,因為《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是有限的終點,是無限的開始。《易經》中指出世界是人、地、人三無素組成的,所以三就成了嚴格的禮儀之數。

如禮讓三次,禮不過三,“三”還延伸至社會各個領域,如孟母三遷,三顧茅廬,三打白骨精等,所以拜三就是對人最大的禮節,拜四是對鬼神最誠的禮儀。

禮儀的禁忌,“四”表示不祥

古人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謂“人在做、天在看”人若言差行錯,就會得到天報應。我們常看到歷史上出現地震、洪水、乾旱等天災,帝王們都會發罪已詔,告知天地,朕知錯了,以消天的懷滿,不再降禍。為了天時地利人和,就制定了各種禁忌。

禁忌產生的原因大致有四種,一是神靈的崇拜和畏懼,二是對慾望的剋制和限制,三是對禮儀的恪守和服從,四是對教訓的總結和記取。

怕遭天報應就是最原始的禁忌,對天的崇拜和恐懼使得人們只能服從禮儀,“四”和死是諧音,人們認為談到死,覺得會沾染晦氣,從而使心情灰暗,情緒低落,不利於健康,所以和死諧音的“四”就成了忌諱的數字。

結婚、拜壽都是歡天喜地的好事,禮儀當然不能和晦氣的“四”沾邊。

禁忌沒有什麼道理可講,一旦成為共識,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力量,約束人們的言行,比如“拜四要出事”這句話。

事實上“拜四”也不會出事,可是人們認定了這句話,就會把所有不好的事情往這上面附會,就像“偷斧頭”故事中的鄰居那樣。故事裡的人,家裡的斧頭丟了,懷疑是鄰居所為,看鄰居的言行舉止都像個小偷。當斧頭找到後,再看鄰居的言行舉止,就覺得鄰居是一個老實人。

綜上,“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只是古人流傳下來的一種禮儀,既含有一定的道理,也含一些迷信的糟粕,我們要學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正確地吸收應用。


END.

我是博書君,更多精彩內容,關注我的賬號:博書。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


博書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個說法有什麼道理。

本人認為,有沒有道理,這是個未知數。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源流水,任何事物和語言,都取決於寓意的吉祥數字來認知未來,所以就形成了一種演變方式,傳承了下來,形成了民俗。

為什麼說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這就要說一說其中道理了。

天,地,人,成為萬物之首,有三就有一切,有三就永運繁榮昌盛。

四字,諳音"死…,死即鬼,所以一般不拜四。

人們在跪拜神靈時用的就是三拜大禮,為什麼拜神靈用三呢?神是人們把為人間做過重大貢獻的偉人推崇為神,釋迦牟彌是人的化身,趙公明被推崇為神,關羽被推崇為神,等等,不必細說,所以,把天,地,人聯為一體,三拜合一,大吉大利。

結婚點禮,形成三大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即父母),夫妻對拜。

桃園三結義l,成就了大業,傳為美談。

人到終年,勞其一身,死了以後,人們為了送他(她)一程,讓他(她)早生天國,進行四大拜,一叩首,再叩首,連三叩,再叩首。四叩,即死了,一了百了。


王新豐


在過去的農村講究還是頗多的,這樣那樣的說法和講究,很多都是聞所未聞之事,你要是不信,還真的別說,能給你說出個道道來,也有很多都是違心的說法而已,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意義,也有的確實是有一些道理,是很值得流傳下去的,像對於禮節之中的很多老話,也是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對於現代生活也是頗有意義,那麼這裡說的這句老話有什麼寓意和含義呢?



對於這句老話有兩種版本,都是說的拜三不拜四,但意思卻是大相徑庭,描述的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其中一個是我們最為常見和做的跪拜禮節,像祭祀時候,過年拜年的期間,老人過壽,以及夫妻對拜,都是講究拜三下,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三拜九叩,這也是一種傳統的禮節,對於拜禮,很忌諱是拜四下的,其中含義很簡單,我們對於數字諧音是很敏感的,所以這個四拜是決計不能出現的,這個跟我們的傳統禮節還是有很大的關係的,也是一種傳承歷史的一種禮節,這種說法還是很靠譜的。



在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則就比較無厘頭,這裡說的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是指過生日,在過三十歲生日的時候,要好好的操辦一下自己的生日,也是作為三十而立的一種好的寓意,也就是說三十歲的生日可以過,而四十歲的時候要避開,可以說成三十九,也可以說成四十一,但唯獨是不能說四十,也是一種對於數字的違心做法,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也是對於美好生活一種期盼的說法,能夠讓自己平安無事的順順利利的一種期盼,也並非是什麼壞事。



其實在農村還有一句老話叫做:男不三,女不四,這裡反而說的是男人是不能過三十歲生日,女人呢則是不能過四十歲生日,也是一種比較離奇的說法,認為男人三十是而立之年,也是奮鬥的年紀,這個階段的男人是有很大的壓力的,是不宜在這個年齡段過生日,也是要避開,女人呢在過去的四十歲就要步入衰老的階段,而這個數字也是很不好,也是要在四十歲避開不過生日,現在貌似這種說法沒有那麼講究,三十歲的男人很多還在學校,而且為了事業沒有成家的也不在少數,女人四十也正值一朵花的年紀,對於這些老話其實是沒有什麼講究的。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