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广西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系列报道】河池市宜州区:深化提升村民自治内涵 分类推进乡村治理建设

河池市宜州区,现辖9镇7乡210个村(社区),总人口68万人,有2100多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族特点鲜明,彩调剧曾入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得到毛主席赞扬。“刘三姐歌谣”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百姓用宜州特有的山歌和彩调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歌唱幸福美好和谐新生活。宜州还享有“五乡三地一城”盛誉,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蚕桑之乡;是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诞生地、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浙江大学“求是”精神诞生地;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8年荣获全区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广西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系列报道】河池市宜州区:深化提升村民自治内涵 分类推进乡村治理建设

座落于宜州市区的中国村民自治展示中心

一、宜州区争创全国试点的基础优势

宜州是中国村民自治发源地。宜州合寨村通过选举成立的村民委员会是我国的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其创举列为改革开放40年的40个“第一”。四十年来,宜州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于村民自治建设始终,不断深化提升村民自治内涵。为适应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宜州首创党群理事会,这被中央党校党建专家称为基层党建“金点子”、精准扶贫“纽扣子”。近年来,宜州积极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子,借鉴“枫桥经验”,不断深化“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村民自治内涵,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合寨精神”,初步建立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国家级文明村镇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镇17个。全区连续多年没有发生较大规模以上群体性事件,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治安和刑事案件持续下降,在广西全民禁毒社会效果评估调查结果中,宜州综合得分排河池第1名。

【广西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系列报道】河池市宜州区:深化提升村民自治内涵 分类推进乡村治理建设

吴邦国题字“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宜州区合寨村村委办公楼

二、宜州区开展全国试点创建的工作构想

(一)总体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七个宜州”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树立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的理念,坚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坚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促进基层和谐稳定、推动乡村振兴作为根本目的,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建立健全党建引领、村(居)委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科技支撑的“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广西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系列报道】河池市宜州区:深化提升村民自治内涵 分类推进乡村治理建设

投票选举产生中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的地方---香樟之约

(二)工作构想。一是建立健全“三治融合”组织体系、保障机制、纵向智慧调度体系和多方主体参与的横向服务体系;二是按照自治深化提升、法治精细推进、德治春风化雨的思路,分类统筹推进“三治融合”体系建设;三是建立“三治融合”村(社区)示范指标评价体系、乡镇和区直单位履职评价体系。四是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五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抓创新、创品牌、拓市场,大力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开展“三治融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基层政权更加稳固,村(居)民自治深化提升,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基层治理步入法治轨道,传统文化传承发扬,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高。到2021年,“三治融合”示范村(社区)达到50%以上。

供稿:河池市宜州区农业农村局

整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