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文=聂海峰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前言 | Preface

九月的连阴雨,让西安人自嘲是否开启了“下雨包月”模式。

实际上,尽管自古“八水绕长安”,但西安乃至关中一直是“结构性”缺水地区。作为西北唯一的特大城市,西安曾遭遇过严重的水荒。为寻求改变,一直有人想“给秦岭炸一个缺口”,改善气候增加降水量;后来,就为了“吹霾”。

种种迹象证明,西安和关中已进入“类南方天气”的新气候周期,多雨将成为常态。

解读 | 西安的降水与三峡


最近几年,生活在西安的人有一个直观体验——那就是西安的雨,似乎越来越多了

几年前,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在问。当时,有人把它关联到了三峡大坝。巧合的是,“世纪工程”三峡大坝竣工前后几年,全国范围内确实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自然气象事件。基于自身的感官体验,西安和关中坊间也有这样的传闻。

互联网上,有关于三峡大坝与西安多雨的说法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很多人,有“给秦岭炸开一个口子”想法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当时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三峡水库改变了周边地区的气流气压规律,导致西北方向的陕西等地雨水增多,反作用是重庆地带雨水减少

对于三峡大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立场,笔者作为楚人也无法避免。但是,我们必须要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角度。

当然,这里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前提:个人感知雨季还有很多外界因素。如今的城市,其承载力需几何增长才能满足发展需求。雨季带来的生活和交通不便、“全城看海”甚至是房屋漏水等问题,都在深化大家对“雨”的感知。

那么,西安这十年时间的降水量到底如何?还是让数据来解答——我们就从三峡大坝在2009年全面竣工为时间节点来进行统计。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图表①:十年来西安的降水量◎制图/城记智库

综合陕西省和西安市统计数据,西安降水量“稳中有升”。大家印象异常深刻的2011年、2014年,也是统计中降水量最多的年份。

当下的“秋雨连绵”,西安按九月这种雨量,2019年应该来说依旧保持在一个高位。那么,如果只按照“毫米”为单位来感知降水量,其实很难。所以,我们这次用城市间的对比,来看降水量。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图表②:2007年和2017年全国重点城市

◎制图/城记智库

对比来看,成都大概800-1000mm/年降水量。降水量超过600mm,在北方就属于拔尖。举个例子,2011年北京降水量十三年来首次超过700毫米,就被列入“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候选事件之一。

综上所述,西安这十年来降水量确有增加。但这样的变化是否与三峡有关,是一个异常严肃的科学以及非科学性的问题,不可妄下结论。

分析 | 西安的雨到底多了多少?


以上官方统计数据,西安连续十年平均年降水量在558毫米,在北方省会中等偏上。但是,相信很多人在感官与数据是有差异的。

我们对各种数据和因素进行评估,发现西安对外公布的降水量只是“样板值”。

促使我们向下核对的动力,源自2019年4月22日《三秦都市报》一篇报道:“据西安市水务局局长介绍,目前西安市多年平均降雨量740.4毫米。”这个数值,与省市相关部门公布数据有150-200mm的偏差,偏差在哪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另一个数据:西安年降水量多年在740毫米

◎来源/三秦都市报


经过我们深入查询、了解和对比,主要是因为统计范畴:省、市两级统计只是西安市区,并不包括临潼、长安、高陵、鄠邑、蓝田和周至。实际上,高陵、鄠邑已撤县设区,临潼和长安1/3面积已是主城,蓝田和周至“撤县设区”也在路上。

拿2017年来说,若纳入以上区域,整个西安降水量应该在737.2mm——这个数据可能排在2017年北方主要城市降水量的“第一名”。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图表③:2017年数据中就将西安分开

◎来源/西安市统计局

在《台风论坛》上,有网友指出:“按水利部公报看,去年西安全市平均都有728毫米,2011年还达到1001毫米。”今秋有很多汛息:“周至黑河金盆水库泄洪”、“咸阳湖暂时封闭”。这就意味着,全域范围降水量相当之大。

长安大学有一个《西安地区近50年降水量统计分析》,分析1951-2000年结论是:

50年代,降水偏多;60-70年代初降水基本正常;70年代末降水偏少;80年代初降水偏多,80年代末基本正常;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长安大学另一份《1970-2013年降水量研究》中指出:“1993-2004年显著减少,其中1997年最小值仅347mm。”

这些,也验证了『西安城记』读者们的人生回忆:

石上清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地区春秋时节雨特别多,号称淋子雨,下十天半个月雨是常事。夏季,几乎隔三差五下暴雨,陕西人叫大白雨。龙口夺食,就指在下雨间隙,抢收小麦。那时候,陕西夏季比现在凉爽。


河之西:西安八十年代连年阴雨,村里经常被淹,学校放短期假,淌着深水区收庄稼也是常有的事。庄稼地里经常会形成大片的水塘,到了夏天就成了小孩们游泳的乐园。高筒雨靴,是那个时候每个人的标配。

城市 | 西安的机遇与挑战


『城记』在《西安的雨,为何越来越多了》中引用新华社报道:“证实1961年以来西北呈升温趋势,大部降水增多。2000年后,暖湿化更为显著。”

无论大家记忆还是数据,具体到陕西气候周期大概是二十年。而且,当下基础条件更佳。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冰川之父”施雅风,提出“西北气候可能正由暖干向暖湿转型”推断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丁一汇也表示,“三十多年来情况证实这一推断,降水增多主要因气候变暖,预计持续到21世纪中叶。”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图表④:十年来陕西各地区降水量数据

◎制图/城记智库


从数据上,除去南方气候的陕南,近几年关中的宝鸡、渭南和铜川,陕北的榆林和延安,其降水量已不亚于西安。

人类,因水而聚;城市,因水而兴。自古长安的“天府之国”如此,反之如同楼兰等城。自然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和定位的根本。西安南北降水量已发生变化,城市发展该如何面对?我们提出三个建议:

第一,强化秦岭水资源利用,增加湿地和湖园!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曾经秦岭山下,处处湖泊、水库和池塘◎NEWS

不可忽略,自然生态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上世纪六七十和八九十年代,“大跃进”和粗放的城市化等,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随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也是大环境变化的推动力。除去南方气候的陕南,陕北和关中地区降水量增加更为显著。比如榆林,每年不足10天的沙尘天气已减少了50%。这一切,都客观上让西安外部沙尘等问题日渐减少。

秦岭七十二峪,峪峪有水。但地形条件决定必须通过平原水库、湿地和湖泊方式,丰水期蓄水、枯水期备用,有效蓄积、利用水资源。

第二,饮水问题解决,城市产业布局需要升级: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西安水源地之一的石砭峪水库◎NEWS


为解决饮水问题,西安采用秦岭“群峪引水系统”。后来,黑河水库为主要水源,其它为备用水源。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西安人喝的是“秦岭山泉水”,堪称“有北中国最干净的饮用水”。“引汉济渭”一旦竣工,关中地区水问题将彻底解决。生态改善带来人口再度集中,产业决定城市发展前景。

所以,在人口不断聚集和水问题解决之后,西安产业布局应该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

第三,进入新气象时期,基建与治理亟需强化: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2016年小寨十字大雨漫城的场景◎NEWS


气候的变化,对地区人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甚至建筑形态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很多城市来说,下水管道是“软肋”,西安也不例外:地下管廊、城市排水系统随之面对更大的压力。对于从多旱到多雨的陕北来说,防灾减灾成为新挑战。同时,治沙的沙蒿因气候变化就可更换替代品,从而减少榆林鼻炎的发病率。

在广泛提倡“海绵城市”、城市基建加大地下管廊在内的投资时,西安就必须考虑这个全新问题——这是一个全域性、人力无法更改的趋势。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西安的雨,为何越来越多了》一文,全网阅读已超过50万。无论如何,“结构性缺水”的西安,更需重视环境、水资源与城市之间的关联度。敬请关注『城记智库』以及首席顾问聂海峰等相关署名文章。

法桐:致友谊路上的法国梧桐:但愿此一别,非永别

种树:西安为何这么晒?我们认为,这些年没种对树

水源:西安的“水源”是如何建起来?亲历者这样来说

前人:这位南方市长将生命献给西安,他如何改变城

文=聂海峰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来自公开网络和信息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与西安城记一起,见证西安新未来

▶专题❶:政策解读

这几十年来,西安城为何一直都“城运不济”

王永康“经济遗产”:这两年,西安发生什么

“后王永康时代”的西安经济:浙商何去何从

▶专题❷:发展建言

西安地铁站首次更名:独家,背后更有深意

写给西安“一把手谈规划”:我们有这些建议

再谈“秦岭保卫战”:如何来拯救“伤疤”乡村

▶专题❸:区域解读

一把手力争为大西安新设之区,已正式获批

高新南拓战略:城市重心,至少南移六公里

西咸新区最新规划出炉:我们为你划出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