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今年的”兩會“上,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是文化界討論的一個焦點話題,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到:發展壯大旅遊業。除此之外,還提到一些文化與旅遊業相關的內容,例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發展;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等。去年“兩會”文化和旅遊部門宣佈合併,一年來,從機構的合併到人員的整合,從事業的同軌到產業的融合,從觀念思維的碰撞到體制機制的轉變,文化和旅遊正從“相加”到“相融”,正在產生“化學反應”。

2018年我國境內旅遊的人數是55億人次,一年人均出遊4次,我國已經進入了“大眾旅遊時代”。文化怎樣豐富體驗,成為旅遊的靈魂?旅遊又怎樣通過產業帶動,成為文化發展的載體?今年“兩會”,代表委員們有備而來,獻計獻策,建言如何做好旅遊的大產業和大民生,如何提高文化的感染力和影響力。“文化產業新視界”特收集相關“好聲音”和“最強音”,以饗讀者:

1、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 我國已進入了“大眾旅遊時代”

2、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 春節期間國內40%以上的遊客走進了博物館

3、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委員: 將“入境遊”上升為國家戰略

4、內蒙古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委員: 加大長城沿線旅遊開發力度

5、山東省濟南市政協副主席段青英委員: 做強鄉村休閒旅遊產業

6、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代表: 大力推進文化IP和旅遊場景的融合發展

7、陝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委員: 延長春節假期,釋放文化消費

8、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委員: 希望加大“旅遊扶貧”力度

9、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代表: 禁止珠峰核心區旅遊是對自然的尊重

10、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總裁萬捷委員: 新技術助力博物館“活”起來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1、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我國已進入了“大眾旅遊時代”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3月8日,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在人民大會堂“部長通道”上回答記者提問時明確表示,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文化可以更加有活力,旅遊也會更加富有魅力。以下為現場實錄——

推動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我們主要做了這樣一些工作:

第一,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遊的精品。現在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遊的需求已經從“有沒有,缺不缺”到了“好不好,精不精”的發展階段,為適應這種文化和旅遊供給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也從數量追求,轉到質量和品質的提升。把質量作為文化和旅遊的生命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多推出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文化產品;多推出能夠修身、養性,能夠使人民享遊、愛遊的優質旅遊產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和旅遊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我們也把更多的優質的文化資源轉為優質的旅遊資源,以優質的文化旅遊資源為主線,精心打造特色旅遊產品,使群眾能夠享文化、樂旅途。比如說,博物館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資源,現在也成為熱門的旅遊景點。現在“博物館裡過大年”已經成為一個新年俗,今年春節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就是文化熱、旅遊火。

第二,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我們要創造更加舒適、便利的旅遊環境。去年我國境內旅遊的人數是55億人次,一年人均出遊4次,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大眾旅遊時代。旅遊已經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旅遊既是大產業,又是大民生,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全域旅遊和鄉村旅遊、研學旅遊、休閒旅遊、康養旅遊等業態,大力改善旅遊場所的基礎設施,提高旅遊場所的接待和服務水平,使我們的旅遊環境更加個性化,更加舒適化,更加便利化。我們要推動公共服務進旅遊場所,要統籌實施一批文化和旅遊的惠民項目。我們要深入進行“旅遊廁所革命”,要加大旅遊廁所的建設力度,去年我們一共新建和改擴建旅遊廁所達3萬個。“旅遊廁所革命”已經實施了四年,我們準備再用兩年時間基本解決旅遊廁所少和旅遊廁所髒的問題。

第三,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實現安全旅遊、文明旅遊。安全是文化和旅遊的生命線,我們要牢牢守住這條紅線,要不斷完善包括監督檢查、預警提示、應急處置在內的安全保障體系,要堅決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我們還要加強市場的管理,加大對酒店、餐飲、導遊、購物的市場監管,要堅決打擊欺詐、宰客、不合理低價遊、強制消費等等不良的市場行為。同時,我們還要對A級景區和星級酒店進行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我們要大力倡導文明旅遊,引導遊客的文明行為,營造文明旅遊的環境,要使文明旅遊體現在吃、住、行、遊、購、娛的各個環節。

第四,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推動中外人文交流。去年我們出境遊近1.5億人次,我們國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旅遊客源國。所以,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地採取措施,保證我們出境遊客的安全。另一方面我們要積極引導出境遊客的文明旅遊,要使中國的遊客成為中國形象的體現者、中國故事的傳播者和中國文明的代言人。

2、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春節期間國內40%以上的遊客走進了博物館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今年春節期間的博物館達到了“人氣爆棚”的地步,根據國家旅遊研究院的統計,今年春節7天,4.15億旅遊人次中有40%以上走進了博物館,“這也說明大家對博物館的厚愛”。

人民群眾對於多元化高品質的文化需求越來越大,博物館的供給和服務遠不能達到社會需求,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今年緊扣博物館職能定位,圍繞難點下大力氣解決,爭取和有關部門共同出臺推進博物館建設的實施意見,以滿足參觀者需求。

博物館首先是文化遺產機構。尤其是對於遺址類和古建築類博物館而言,保護是第一位的。同時,博物館也是公共文化教育機構,不是廟會、集會和娛樂場所。要堅持“高雅不深奧,親和不媚俗”的定位。“這是博物館的基本屬性,要堅持這個底線”。

3、全國政協委員、春秋航空董事長王煜:將“入境遊”上升為國家戰略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2018年,中國入境遊已有回暖的趨勢,2018年中國接待入境遊客1.41億人次,同比增長1.2%,規模總量創下歷史新高。由需求變化而帶來的強大推力,促使入境遊的結構性改革正在展開,散客化、深度化的趨勢日漸明顯。中國入境旅遊正在悄然發生著深刻地變革。但同時,在機遇面前也有不少挑戰。此時提出“發展入境遊”的提案恰逢其時。在關於發展入境遊,平衡服務貿易逆差的提案中王煜委員提出四方面建議:

進一步擴大開放,形成發展外國人入境旅遊的國家戰略,制定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把發展外國人入境遊納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的工作範疇,納入拉動內需的工作日程,為我國經濟提供新動力。

進一步塑造國家旅遊形象,建立國家旅遊營銷機制,更多從客源國當地民眾的需求與視角出發,以他們易於理解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秀好山川美景。

提升旅遊智慧化建設與行業監管信息化水平,加快智慧機場等建設,加大行業監管信息化建設投入。

進一步圍繞“美麗中國”“美麗鄉村”建設,著力解決外國遊客來華旅遊的痛點問題,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景點開發建設、研發個性產品,提升對外國遊客的吸引力。

4、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吉平:加大長城沿線旅遊開發力度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據國家文物局發佈的統計數據,我國曆代長城總長度為21196.18公里,多集中分佈在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甘肅等15個省區市的貧困山區、大漠深處。長城具有重要的旅遊價值,將長城及其遺址保護好,並進行適當修復,更好地發揮長城的獨特作用,一定會給長城沿線貧困地區帶來巨大的社會文化效益和經濟效益。

需要加大長城保護宣傳力度,推動長城保護宣傳“進社區、進校園、進工廠”,喚起全社會保護長城的意識,併發揮長城在旅遊和文化方面的作用。在《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的佈局下,採取“重點修復”與“全線保護”相結合,在堅持“修舊如舊”的前提下搶險加固,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妥善保護長城的真實性、完整性,最大限度保存長城的真實歷史樣貌。

在加大長城保護力度的同時,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長城沿線各地要借鑑八達嶺長城景區經驗,結合當地情況,打好長城這張牌,唱好文旅融合這臺戲,助力長城沿線貧困地區打好脫貧攻堅戰。如內蒙古清水河縣境內的丫角山明長城,較之北京八達嶺等長城外觀形貌毫不遜色,已經成為當地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新目標。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打造長城文化旅遊品牌,以長城為紐帶,整合沿線景區景點、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積極挖掘地區生態遊、特色餐飲服務等資源優勢,最終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持久的經濟發展新動能,助力脫貧攻堅。

5、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濟南市政協副主席段青英:做強鄉村休閒旅遊產業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目前,我國大部分村(居、社區)集體資源貧瘠、村幹部觀念落後,“空殼村”比重很大,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極不平衡。為此,提案建議,搞活、壯大、做強鄉村集體經濟勢在必行。一是做好五個結合,將鄉村集體經濟搞活。二是構建四項機制,將鄉村集體經濟壯大。三是開發“六型”產業,將鄉村集體經濟做強。要堅持開發利用資源與保護生態環境相統一,充分挖掘村域內水、林、風景等資源,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土文化資源,以各類鄉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靈活選擇獨資、合資、合作經營、轉讓、承包經營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休閒旅遊。借力景區、景點開發和美麗鄉村建設,通過集體土地入資、現金入股聯營等形式,發展農家樂、度假村、農特產品加工交易、車庫泊位、觀光車營運等經營。

6、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文聯主席鄭曉幸:大力推進文化IP和旅遊場景的融合發展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在經濟發展傳統動能衰竭,尋找新動能的情況下,如何通過文化旅遊的融合發展來助推整個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這是一個大課題。在文旅融合發展中,應把景區的產業鏈延長,把傳統的“門票經濟”改為“體驗經濟”“服務經濟”,把真正的文化體驗、文化消費滲透到文旅融合發展的全過程中。

現在文化旅遊發展技術人才轉移的吸附作用越來越強,在互聯網、大數據、智能化的時代,文化消費的體驗尤其重要,特別是80後、90後、00後,這個龐大的新型文化消費群體,他們通過互聯網、通過IP,實現文化旅遊體驗消費,這是一種新型的消費模式,它的成長空間很大,已經在倒逼傳統的文化消費做出改變,因此,要大力推進文化IP和旅遊場景的融合發展。

7、全國政協委員、陝西文化產業投資集團董事長王勇:建議延長春節假期,釋放文化消費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春節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承載著最深厚、最持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而,我國現行的春節放假制度,與小康社會人們渴望有更多時間舉家團聚、歡度春節的美好願望不相適應。社會各界對延長春節假期的要求十分強烈。為此,建議將春節假期由7天延長到16天,即從除夕至正月十五元宵節,讓全國人民完整的過好新年佳節。

有利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農曆新年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中華數千年文明演進中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年”已經成為華夏民族“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的精神圖騰。過年的習俗興於漢代,魏晉時一家人除夕守歲,唐代人們登門拜年,宋代春節放爆竹逐漸流行,明清時期接灶神、貼門神、十五賞燈都已盛行,過年要一直延續至元宵佳節。直到今天,人們仍然認為“年”是從初一到十五,過完十五年才結束。延長春節假期,有效延長親人團聚的時間,極大提升國人舉家團圓的幸福感、獲得感。

有利於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據商務部監測,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春節黃金週,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同比增長8.5%。根據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同比增長7.6%;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同比增長8.2%。國家電影局初步統計的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假期,中國電影票房達58.4億元,觀影人次達1.3億。如果將春節假期延長一倍,將會極大的促進消費,提升第三產業佔比。

有利於與國際接軌增強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國的公共假期天數為11天,排在62個國家和地區中的第33位,屬於中間偏下水平。工作年限滿10年的中國公民帶薪假期和公共假期數量之和僅有21天,排在第59位,遠低於排名榜首的俄羅斯的40天,歐洲大多數國家該數據為35天,韓國、日本則分別為27天和26天。就單個節假日而言,中國春節的重要程度等同於西方的聖誕節,世界上大部分國家法定聖誕節放假時間基本上在10天以上。

8、全國政協委員、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長丁秀花:希望加大旅遊扶貧力度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屬“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當地民族文化、自然景觀獨具特色,文旅融合發展潛力大。要加強對“三區三州”的統籌指導幫扶,加強政策指導、規劃幫扶,爭取更多渠道的項目幫扶,特別是對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給予政策支持;繼續加大“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推介,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組織的幾場旅遊扶貧對接推介活動對貧困地區帶動強,成效明顯,希望2019年加大力度。

去年9月初,丁秀花參加了住滇全國政協委員考察團到廣西壯族自治區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著力打造特色小鎮”進行考察。“廣西有一個鄉鎮主要發展螺螄粉產業,形成了一定規模,打造成了全國知名品牌,這對我啟發很大。我們也有很多優質特色資源,如怒江的火腿、草果等,只有堅持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才能讓這些優質產品走出大山。”

結合這次調研中看到的廣西發展鄉村旅遊的經驗,丁秀花把目光投向了怒江30個重點建設的特色旅遊扶貧村。這些村寨她在調研中都到過,一直在思考如何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破題發展。丁秀花說:“學習借鑑廣西的經驗,這30個村的發展不能同質化,一定要因地制宜。每個村的旅遊廁所怎麼建、生態停車場怎麼建,都要科學規劃,讓民族文化與生態環境相得益彰。”打造國家級野水漂流基地、建設民用機場、將怒江列為國家生態脫貧攻堅示範區……丁秀花希望邊疆民族地區的發展能受到更多關注,家鄉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9、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禁止珠峰核心區旅遊是對自然的尊重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商業登山,一個人上山,十幾個人為他服務,並不能體現冒險精神。”阿來代表表示,商業登山導致珠峰垃圾觸目驚心,依法禁止珠峰核心區旅遊,是中國對自然的尊重。

西藏珠穆朗瑪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涉及西藏日喀則市定日、聶拉木、吉隆和定結四縣,位於中國境內及中尼邊界上的五座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均在區內。此前中國生態環境部表示,禁止珠峰核心區旅遊符合《自然保護區條例》規定,將組織高山環保隊對珠峰大本營5200米以上區域垃圾進行專項清理。

今年阿來代表帶來的建議與長江、黃河上游水源地保護相關,這是他連續第六年關注生態環保話題。阿來說,自己最痛心的是人類嚮往自然界奇觀,又不尊重自然的行為,“如果問題沒解決,我還會繼續提。”

10、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總裁萬捷:新技術助力博物館“活”起來

【兩會聲音】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等10位代表委員:迎接文旅融合的“大時代”


文物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和民族的標識,是國家象徵、民族記憶的情感依託和物質載體,是民族自信心的源泉、國家軟實力的根基,更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前提基礎。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在2016年共同編制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但在具體落實推進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值得持續關注和改進。

部分文博機構管理者對新技術關注不足,對文化的數字化保護與應用認識不夠,依然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固定場館建設和文物實物修復和保護中,在數字化方面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

數字採集是數字化新技術的起點,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各級文物管理單位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其放在首要地位完成。建議採集工作要抱有“搶救性“心態,對文物和藝術品的數字採集工作,要抱有“搶救性“心態,以抵禦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或人為災害,以及歲月的侵襲。建議高標準制定國家數字採集標準,採集質量秉承“就高不就低“原則,避免因應用技術進步帶來的多次採集浪費。建議打造國家級的中國藝術品數據庫大平臺,加速推進國家級的文物和藝術品數據庫大平臺,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手段,為藝術文博機構及藝術家提供數據託管、IP數字版權交易和鑑證備案等服務。

(來源中國旅遊報、新旅界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