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物业资讯:杭州市聚力做好社区关键小事 推进业委会和物业建设

物业管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基层治理的难点。浙江省杭州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物业管理这一民生“关键小事”,从加强党的领导入手,从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着力,整合行业系统和街道社区资源力量,破解了一大批居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管理难题

针对“权责不清不想抓”,建立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四级责任体系,确保有人抓

“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这是当前物业管理矛盾纠纷比较多的主要根源。杭州从理顺职能、健全机制、压实责任入手,着力破解物业管理主体权责不清、管理缺位的难题。

一是充分发挥市级主管部门行业引领作用。研究制定《加强和改进全市住保房管系统党建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市物业行业协会党委,推动市住保房管局抓行业系统党建与抓业务同步,提升房管系统党员干部履职意识和能力水平,理顺物业行业协会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加强物业服务管理行业工作的指导、督察和考核。在市住保房管局指导下,江干区率先制定《物业服务项目星级评定办法》,对物业项目实行党建工作和物业服务“双百分”考核评定,在61个申报项目中评定出五星级项目25个,评定结果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物业企业市场准入挂钩;建德市出台《物业企业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和《关于扶持企业发展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的若干意见》,加强物业企业综合考评,形成奖优罚劣的倒逼机制。

二是着力强化区县(市)统筹协调功能。在区县(市)建立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等部门负责人和街道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物业服务管理行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实行实体化运作,常态研究业委会和物业服务管理重大问题。组建物业行业协会、业委会联谊会、物业服务管理纠纷调解委员会,并建立相应党组织,加强对业委会、物业企业党建和业务工作的培训、指导和监督。比如,萧山区构建“1+1+2”管理体系,区级成立物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物业企业行业协会党委和业委会建设促进会党委,推动业委会、物业企业双线同步抓规范。

三是严格落实街道社区属地管理责任。结合街道体制改革,优化街道职能和内设机构,强化街道对物业管理属地监管职责。依托“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推动社区党组织把业委会、物业企业党组织纳入网格党建范畴,加强对业委会、物业企业的资源力量整合,推动形成社区治理合力。

针对“党建真空没法抓”,健全规范有序、同向发力的党组织体系,确保抓得牢

业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物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街道社区在管理过程中始终感觉有些畏手畏脚、不敢理直气壮加强党的领导。杭州从加强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入手,把党的组织有效嵌入业委会、物业企业,建立健全以街道和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

一是关口前置,把关业委会组建。在业委会组建和换届过程中,街道社区和主管部门做到党组织提前介入、人选严格把关、意图指向鲜明、程序合法合规,提高业委会成员中党员比例。比如,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等在指导意见中明确不适宜担任业委会委员的负面清单,鼓励党员业主积极参选,旗帜鲜明树立正确导向。2017年,下城区新成立或换届业委会34个,党员平均占比达63.64%。

二是加快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采取单建、联建、区域建、派驻党建指导员等多种方式,推进业委会、物业企业的党组织相关工作。明确业委会党组织、物业企业党组织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比如,滨江区制定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在社区网格、业委会、物业“三个全覆盖”工作指引》并下发2018年任务清单,全区小区业委会和物业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95.16%和78.26%。目前,杭州已有1316个业委会和1529个物业项目通过单建、联建、选派指导员等方式,实现了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三是推动交叉任职提升组织合力。积极通过法定程序,推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荐社区“两委”班子成员进业委会,推荐党小组长和楼道长担任业主代表,推荐业委会主任、物业企业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或居委会兼职委员,使各方能够“合成一股力、拧成一股绳”,真正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组织体系。

针对“协作不畅不好抓”,创新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联动服务机制,确保抓得顺

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企业之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互相掣肘,是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得不到及时化解的重要原因。杭州通过建立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联动服务机制,盘活整合多方资源,促进相互衔接、相互配合,聚力服务居民群众。

一是建立协同议事机制。由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及辖区治理力量共同参加的多方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交流工作推进情况,汇集居民群众诉求,研究有关矛盾问题解决方案。

二是建立协同处置机制。按照“重在解决问题,重在取得实效”的要求,由社区会同业委会、物业企业同步建立联动巡查、联动分析、联动处置的工作机制,对小区环境改造、公共设施改善等重大事项,共同研究方案,明确责任落实,对复杂问题由各方指定专人成立项目行动小组合力推进解决。比如,拱墅区整合职能部门和属地力量,成立社区、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同治理工作区街社三级办公室,小河街道小河佳苑小区依托重大事项“业委会动议、三方党组织提出、社区党委预审、业主大会决议”决策流程,完成41台电梯大修改造,签订全国首份“电梯养老保险”,彻底破解电梯养护难题。截至目前,杭州共收集各类问题2212个,其中已解决2169个,信访投诉明显减少。

三是建立协同监督机制。全面落实以社区民情恳谈会、社区事务协调会、社区工作听证会和社区成效评议会“四会制度”为重点的协商共治机制,对涉及物业服务管理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由街道社区党组织引领各类组织和广大居民群众有序参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针对“保障不强无力抓”,出台全方位、多维度的支撑保障机制,确保抓得好

物业管理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综合性社会事务工作,需要政策支持、部门支撑、专业指导等多方面保障,单靠房管部门和街道社区基层力量远远不够,必须整合各方资源、凝聚各方力量。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充分发挥物业服务管理行业领导小组和物业行业协会、业委会联谊会、物业服务管理纠纷调解委员会“一组三会”作用,加强行业指导,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保障社区党组织引领社区各类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

二是强化专业指导。把物业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纳入物业行业协会职责,把业委会成员培训纳入街道综合管理职责,常态化开展专业化能力教育培训。鼓励各地引入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平台,通过党建同步培育、行业同步规范,助力业委会、物业企业提升物业服务品质。

三是加强兜底保障。注重分类健全保障机制,在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加强对非专业化物管小区的保障支撑。对自管住宅小区,通过党建联建、认领共建项目等方式,引导辖区专业化物业企业加强指导帮助;对无物业管理区域,合理划分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明确引入合适的物业服务管理方式;对弃管小区,建立应急管理机制,通过组建自助物业服务站或引入公益物业的方案进行过渡解决。

物业资讯:杭州市聚力做好社区关键小事 推进业委会和物业建设

物业资讯:杭州市聚力做好社区关键小事 推进业委会和物业建设

张海涛认为:

安居则乐业,关于社区的思考和实践是多方面的,实践经验,制度建设必不可少,就身边的宜昌长江瑞景小区,民悦家园小区,问题至今仍待解决,看似复杂其实简单的问题,无不考验职能部门及基层的智慧和决心。高效、廉洁的来服务于民、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最基础的环节,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尝尽人生百味,方知人间冷暖。从街头巷尾到百姓人家,从衣食住行到治安物业,生活中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事情,却是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事。

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治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基层治理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呢?

民生“小事”必须“大办”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小区物业管理与每一位小区居民息息相关。要明确业主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组织性质,将其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联动工作机制。对居民们比较关心的公共用房、公共收益等问题,要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公开信息平台。

区区小事关民生、利在长远,要以敬民之心,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守法规之底线,实事求是,溯本清源,小事管好、服务到位,也是功德一件。

(免责申明,文章内容系转载的,转载内容为原作者观点或资料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有什么物业闹心事及更多物业资讯与业委会资料及维权交流,关注后私信微信联系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