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鄭信大帝

世界歷史上可考的華人海外稱王者獨有一人,那就是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祖籍廣東澄海的鄭信大帝。

鄭信的父親鄭達,又名海豐,是一位被鄉紳視為浪子的貧窮農民。清雍正初年,鄭達在鄉間難以立足,自古豪傑多有無賴之氣!浪蕩鄉里的生活,使鄭達的身上因此少了些萎縮怯懦,多了幾分放達膽識,找機會隨走私暹羅的木帆船南渡到暹羅謀生。這是很要有膽量的事情,一旦被捉會被處以重刑。僥倖成功也從此將成為朝廷的“棄民”了。

他起初在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的下層社會中艱難奮鬥,後來賭博贏了錢,又取得了京城賭場的承包權,開始發達,於是更名鄭鏞,並得到了國王賜予的“坤拍”爵位。他娶了一位名洛央的暹羅姑娘,鄭信的父親的故事可說是中國人下南洋勤儉智慧發家的典型範例。

1734年4月17日鄭信出生,不久,鄭鏞去世,傳說鄭信出生後體型異乎常人,即以臍為中心,從頭到腳的長度,與兩手張開的長度相等,這是佛祖身前的體型。鄭信被財政大臣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在泰國的華人中流傳著這樣一段傳說:某日昭披耶卻克里路過鄭信的搖籃邊,看見搖籃盤著一條七錦大蟒蛇,他認為這孩子必為異人,於是將他收為養子。傳說極具中國神話色彩。其實昭披耶卻克里當時膝下無子,鄭鏞住在他的領地裡,鄭鏞死後他看到鄭信長得可愛,便認其為養子。

鄭信被昭披耶卻克里收為養子後就和其他貴族子弟一樣開始接受暹羅的傳統教育。掌握了泰文、中文、越文和梵文。十三歲,他被任命為御前侍衛。二十歲時依例入寺剃度為僧。三年後還俗。不久,他被派到達府任職,很快便封爵為“披耶”,晉升為達城的軍政長官。因此,人們習慣地稱他為披耶達信。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系統良好的教育,且勤勉好學,後來登上王位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高明,能操多種武器,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

少年時代,鄭信結識了一生的好友,母親同是華裔的卻克里通鑾,即後來曼谷王朝開創者拉瑪一世。他們一起南征北戰,統一了泰國。鄭信一生之發跡與悲慘的結局與卻克里這個名字有了不解之緣,可謂成也蕭何,敗亦蕭何。最後鄭信的生命與他開創的吞武裡王朝都斷送在卻克里的手中。

1765年底,強盛的鄰邦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於是拼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士兵,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在烏雲壓頂的艱難時期,達信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暹羅人民抗敵的鬥志,披耶達信的名字迅速地傳遍暹羅各地。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二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槍,還有一支戰象隊。

1767年緬甸軍隊終於攻陷大城(王朝首府)。緬甸人燒殺搶掠,把佛像上剝下的金子溶鑄在一起,將皇室成員以及九萬多俘虜與堆積如山的戰利品如數送往緬甸。僅僅一年,大城就變成一座鬼城,人口從一百萬驟減為幾千人。最後緬軍把整個城池付之一炬,泰國四個世紀以來的文明頃刻間煙消雲散。

國王波隆摩羅三世餓死於逃亡路上。於是鄭信宣佈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

鄭信決定進攻割據抗命的尖竹汶城,他攻佔了尖竹汶城附近的幾個村寨,又移兵征服了附近的春武裡城。披耶尖竹汶終於派來了四名和尚使節,請鄭信前往尖竹汶。然而這是個幌子,尖竹汶的兵馬已半途埋伏,準備趁鄭信渡河時發動突然襲擊。幸好鄭信的偵察兵得到了這一情報,於是他們改變行軍路線,抄小路來到了尖竹汶城下。鄭信以披耶尖竹汶是三等城市,長官應親自出城迎接一等城市統治者披耶達信為由,三次回絕了披耶尖竹汶的進城邀請;披耶尖竹汶也拒絕了鄭信提出的撤走守城部隊的要求,一場大戰已勢在難免。也許鄭信早就聽說了中國鉅鹿之戰的故事,他也象鉅鹿之戰前的項羽一樣,下令將行軍鍋全部砸掉。他告訴士兵們:“今晚一定要拿下尖竹汶,到城裡吃飯,否則只好餓死!”他騎著戰象,率先向尖竹汶城衝去。激戰中,座象受了傷,象奴擔心他的安全,將大象往後趕。鄭信勃然大怒,舉刀要殺象奴,象奴慌忙求饒,用匕首刺向象背。大象負痛狂奔,一下子把城門撞開了。鄭軍士兵趁機一擁而入,攻佔了尖竹汶城。

緊接著尖竹汶的攻佔,達叻城也宣佈效忠於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於鄭信的旗幟下,抗緬復國有了堅實的根據地。經過一番準備,1767年10月,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當時的形勢極有利於鄭信所領導的這場正義戰爭:緬甸侵略軍燒殺搶掠的暴行已激起暹羅人民的共憤,鄭信的軍隊得到了各階層廣泛的支持;緬甸當時正與中國交惡,其侵暹主力部隊已調回國以應付清朝軍隊的進攻,只留下一支部隊在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因此,鄭信的軍隊所向披靡。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裡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著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浩浩蕩蕩、士氣旺盛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後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後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倖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併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儘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於民眾。鑑於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燬,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住緬甸,人煙稀渺,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裡城。12月28日,年方三十三歲的鄭信被部下擁戴為暹羅國王。因建都於吞武裡,史稱吞武裡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裡”。

阿瑜陀耶城的重光標誌著驅緬戰爭已取得了勝利,國家又重新獲得了獨立。但吞武裡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十分嚴峻。強鄰緬甸還在虎視眈眈,暹羅國內卻四分五裂,群雄競起。吞武裡王朝雖然擁有了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吞武裡、阿瑜陀耶等中心地區,但往北有統治著那空素旺、彭世洛一帶的“鑾候”和統治難府、帕府一帶的僧侶封建主“枋長老”;往南有控制馬來半島六坤城一帶的“穆錫卡王”;東北方則有披邁城的統治者“貼披碧”。此外,還有許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各據一方、稱王稱霸的封建主互相攻城掠地,將國家搞得殘破不堪,迫使人民流離失所,同時也構成了對吞武裡王朝的威脅。於是,在驅逐侵略者後鄭信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統一戰爭。

昭披耶彭世洛(鑾候)是各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對吞武裡威脅最大的一股力量,鄭信首先對他進行了征伐。1768年,鄭信率領以水軍為主力的大軍發起了進攻。然而昭披耶彭世洛早料到這一著,當鄭信的船隊溯著雨季湍急的河流艱難地來到濱河河口時,早就佔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的彭世洛大軍突然發動了猛攻。戰況極為不利,激戰中鄭信腿部又受了傷,只好下令撤回。第一次出征失敗。鄭信並不氣餒,雨季剛過,傷也痊癒,他又開始了掃蕩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這時,擊退鄭信後便自立為暹羅國王的昭披耶彭世洛已經病逝,繼位的帕膺它阿閣正忙於應付枋長老的進迫。鄭信樂於看他們雙方去鷸蚌相爭,便把矛頭指向了披邁城。披邁的統治者貼披碧收羅了前國王的一個庶出王子吉多羅,打著他的旗號,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引老撾為外援,問鼎天下。他得到鄭信軍隊兩路進攻的消息,便命攝政王素裡耶汪沙和攝政王的幼子哇羅汪砂提羅各領一軍分途拒敵。

但哇羅汪砂提羅甫經交鋒便潰不成軍;攝政王遇上了鄭信親率的主力,也戰未數合便當了俘虜。在披邁的貼披碧得到兩路俱失的消息,慌忙攜眷向萬象逃竄,途中也被鄭信的追兵所擒殺。披邁的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世洛被枋長老的軍隊攻陷,國王帕膺它阿閣被殺。

1769年4月,鄭信開始遠征暹南的六坤。起初,他派昭披耶卻克里(名穆)為主將,通鑾、汶嗎和披耶碧差武裡為副將,統兵五千從陸路進發。由於將領不和,首戰失利,披耶碧差武裡戰死,昭披耶卻克里之子被俘,軍隊退守猜也。汶嗎派人馳奏鄭信,說昭披耶卻克里心懷不軌。鄭信分析後認為毫無根據,他把汶嗎召回,另派昭披耶宋加洛率陸軍前往增援,自己則帶領水軍從海上進攻。10月6日,船隊戰勝了風暴終於抵達六坤港口。六坤王帕巴臘沒料到鄭信軍隊突然出現,倉促應戰,兵敗棄城投奔北大年。鄭信勒令北大年交出了六坤王。但鑑於六坤僻處半島,難以管理,六坤王家族在當地又有一定威望,他封了六坤王的一個侄兒為“昭披耶六坤”作為六坤的行政長官,選了六坤王的一個女兒為妃,以示羈靡,又將六坤王一家帶往吞武裡養起來。六坤便歸屬了吞武裡王朝。

四個最大的割據勢力只剩下枋長老了。枋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兼封建主,自阿瑜陀耶王朝覆沒後他就自立為王,四處封官。他手下有一支穿紅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臭名昭著,名為和尚,卻飲酒吃葷,娶妻宿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靠這支軍隊打下了彭世洛。彭世洛、披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紛紛逃避到吞武裡投靠鄭信。枋長老又向鄭信的地盤擴張。首當其衝的烏太他尼和猜納紛紛向吞武裡告急。鄭信決心將這個最後的大障礙拔掉。他派披耶披差和剛賜予披耶爵銜的汶嗎各帶一支陸軍出發,自己帶領水軍溯河而上。經一番戰鬥,他攻下了彭世洛城。在汶嗎、披差的陸軍趕到後便集中兵力攻克那空沙旺城。接著便長驅直入,向北挺進。枋長老屢戰屢敗,看到大勢已去,便逃到清邁投靠緬甸人。大封建主被消滅後,各小割據勢力都紛紛易幟,宣佈效忠於吞武裡王朝。

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吞武裡皇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隆重的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統一。

經過努力,暹羅的國力開始增強,自阿瑜陀耶王朝後期以來一直被動挨打的局面也開始扭轉。鄭信在位期間,暹羅與緬甸一共有九次大規模的較量。雖然這些戰爭仍大多是以緬甸的入侵為導火線,但暹羅軍民已經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擊退侵略者,維護自己民族的獨立尊嚴。1774年,鄭信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方重鎮清邁,使這個分離數百年的小邦重歸暹羅懷抱。較量結果以吞武裡王朝的勝利而告終。

勝利鼓舞著鄭信去追求更多的榮耀。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老撾境內的獨立小邦佔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佔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吞武裡王朝是泰國曆代幅員最大的王朝。

出於政治上的考慮,也許還有血緣的關係,鄭信當上暹羅國王后便急於與北方的強鄰大清帝國建立友好關係。他遣使到中國告捷,稱:“……自遭緬匪侵凌,雖復土報仇,紹裔無人,群吏推昭為長,遵例供獻方物。”1768年,鄭信委託中國廣東船商陳美生呈書清政府,希望中暹兩國繼續友好親善,並請求清朝象過去敕封阿瑜陀耶王一樣也敕封他為暹羅王。乾隆對海外華人一向視如海匪亂民,今見竟請求冊封自然怒不可遏,乾隆皇帝當場將鄭信的文書擲還,還命軍機處以兩廣總督李侍堯的名義,回了一封措詞嚴厲的飭文。

鄭信接到迴文後儘管極為失望,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與中國修好的努力。1771年8月,他命人解送一批緬甸俘虜進獻北京。這一次乾隆皇帝不再那麼硬繃繃了,他指示李侍堯:“不必概付不答,絕之太甚,自應即以該督之意,酌量賞給緞匹。”鄭信看到事情有了轉機,便一再主動通好。他送還了從緬甸人手中解救出來的中國被俘士兵,數次送中國商民回國,又一再獻上緬甸俘虜。終於,乾隆皇帝對鄭信的看法有了改變,他指示李侍堯,如暹羅再有請求敕封,不必再予拒絕。

根據皇帝的意思,清朝官方的文件自1772年起就將鄭信稱為“鄭昭”了,而不再象過去那樣輕蔑地稱他為“暹羅國夷目”或“丕雅新”、“甘恩敕”了。這等於已正式承認鄭信為暹羅國王。

兩國關係迅速恢復。1775年,乾隆皇帝打破不準軍火物資出洋的規定,同意賣給暹羅五十擔硫磺和五百口鐵鍋。翌年,又賣給硫磺一百擔。事後,乾隆諭示兩廣總督楊景素:“此後該處若再需要,仍當準其買回。”1777年7月,鄭信派三名使節航海到達廣東,他們帶來了要求建立正式關係的文書,清朝首肯。1781年7月,一個包括王子鑾利陀提奈毗羅和詩人摩訶努婆在內的暹羅使團乘坐十一艘滿載象牙等貢品的大船抵達廣東,在廣東官員的護送下,次年正月使團到達北京,受到了乾隆皇帝的隆重宴請。7月,使團回國,隨船載回了大量建築材料。可惜這時吞武裡王朝已不復存在,於是這批本來準備興建鄭王皇宮的材料便成了曼谷新王朝皇宮的基礎。

似乎正方興未艾的吞武裡王朝迅速滅亡。暹羅是佛教國家,全國上下大部分人都信佛教。佛教在人民生活中有重要地位,佛寺僧侶的勢力連帝王也不敢小視,鄭信自己也是一個佛教徒,他在位初期為暹羅佛教的重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後期,鄭信為了中央集權需要,嚴格控制佛教勢力,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對北方僧侶的整頓。枋長老的政權被消滅後,鄭信對仿長老領導下的眾僧進行了一次大清洗,冒犯佛教的行為使鄭信失去許多虔誠信徒的支持。

鄭信手下就有不少華人組成的部隊,湧現出一些象宋加洛、守將陳聯那樣的著名華人將領。他們為吞武裡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鄭信即位後許多華人被任命為軍隊首長、地方官吏。他們獲得了處理政治、軍事、貿易等方面的種種特權。在暹羅南部沿海地帶,華人的地位尤其顯著。這給中國商人的對暹貿易和中國移民的遷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加上鄭信對華僑實行免徵人頭稅等等優惠政策,所以吞武裡王朝期間,出現了中國東南沿海貧民大量移居暹羅的浪潮。特別是鄭信祖籍廣東潮州地區的移民所佔比例最大,他們被稱為“皇族華人”,這一切導致許多失勢暹羅貴族的嚴重不滿,為鄭信覆滅和大批華裔官員被殺埋下禍根。

鄭信是靠自己的才能和奮鬥才成為君主,他低微的出身經常成為貴族叛亂和不服從的口實,久而久之,鄭信性格變得極為暴躁,偏信多疑,下屬動輒得咎,被亂加酷刑。泰國王室的後宮生亂。鄭信王聽信讒言,以極殘忍的方式殺死了兩名寵妃;幡然醒悟後又對自己的行為後悔不迭。精神極度痛苦,而且他還鼓勵民間互相告密,將許多被告的中上層人士不加分辨一律抓了起來,使人人自危。民眾不堪暴政,變亂叢生。

鄭信為了爭奪地區霸權而不斷髮動對外戰爭,不單使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動搖了國本,而且不得不越來越依仗軍功貴族們,削弱了中央集權,助長了以通鑾卻克里為首的軍功貴族勢力的膨脹,卻克里在與佔婆塞的戰爭中凱旋,獲賜宗室皇子爵銜。非當朝宗室,而封皇子爵位者,殊屬破例。由此可見鄭信對通鑾卻克里的非常寵信。

1780年,柬埔寨發生內亂,鄭信扶立的柬王安農被害。安南王阮福映趁機插手,想將柬埔寨劃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782年,鄭信動員了二十萬大軍,由昭披耶卻克里(通鑾)率領,浩浩蕩蕩前往討伐。就在大軍抵達前線之時,後方卻發生了騷亂和叛變。演出了一場陳橋兵變的好戲。

鄭信王的部將披耶訕卡在受命平叛時率軍譁變,逮捕了鄭信王,逼使他出家為僧。政變的消息傳來,在柬埔寨洛韋與安南軍對峙的昭披耶卻克里馬上神速行動。他一面急令鎮守呵叻的侄兒披耶素裡阿帶兵奔赴吞武裡控制局勢,一面將隨軍主管後勤的王子昭水囚禁起來,迅速與安南統帥阮有瑞達成停戰協議,回兵吞武裡。

4月6日,昭披耶卻克里回到京城,披耶素裡阿已先此到達,打敗了皇侄格龍坤阿奴拉頌堪;抓住了披耶訕,並強迫鄭信還俗,關了起來,面對曾與自己一起當過小沙彌的達信王,昭披耶卻克里一時難以決斷,但是權力的誘惑是無法抗拒的,在部下和貴族的強烈要求下,他還是處死了鄭信王。因為鄭信身為國王,故採用以檀香杖擊打後腦的不流血方式處死,終年只有48歲。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按照曼谷王朝的正史記載,鄭信王已經瘋魔,不殺不行了。

昭披耶卻克里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王位,史稱“拉瑪一世”。將首都從吞武裡遷到對岸的曼谷,建立起了綿延至今的曼谷王朝。

曼谷王朝對鄭信家族進行了清洗,30年後,到了拉瑪二世時代,仍然對鄭信在世的王子不放心,於是在一場所謂的陰謀叛亂的指控下,鄭信家族的王子們和許多華裔大臣被屠殺。

卻克里恐懼中國對鄭信的死會有反應,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拉瑪一世遣使入貢清朝,為請求敕封,他在文書中堅稱是鄭信之子“鄭華”。1809年(嘉慶十四年),拉瑪二世登基進貢稱鄭佛,此後的三世王、四世王在入貢清朝的表文中各自稱為“鄭福”、“鄭明”,皆以鄭姓。有史書為證,四世王時鑄的一種錢幣,背面有“鄭明通寶”4字;現存四世王親筆御函的結尾,蓋有一印,亦為華文“鄭明”兩字。

看泰國人的聰明之處了吧,難怪在二次大戰前,泰國是東亞僅有的三個獨立國家之一,逢源大國之間,雖無中國之大,日本之強,但卻有公認的權變機巧。所以說,做為一個小國家來說,不要求其軍隊有多麼強的戰鬥力,只要有足夠的智慧,一樣可能立於不敗之地。記於五世王宮前的楹聯,可作為曼谷王朝的處世哲學:練達人情皆學問;開明世故即經綸。

直到鴉片戰爭後,清王朝國力日衰,曼谷王朝遂怠慢了這個已虛有其表的“中央大國”。五世王朱拉隆功時,泰國國王開始不姓鄭了。

吞武裡王朝雖然覆亡,但是華人對泰國的歷史貢獻是無法磨滅的,華人的血液已經流淌在泰民族的血管裡。包括今天的泰皇室也承認有華裔血統。

明末清初,就有不少閩粵商人不顧本國政府的禁令,私下駕船往返於中暹兩國進行易貨貿易。漸漸地,他們中的一些人便留居在暹羅,一些象鄭信父親那樣貧無所依的破產農民也隨船前往暹羅謀生。這些早期的華僑與暹羅人民和衷共濟,為開發暹羅、保衛暹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繼吞武裡王朝而起的曼谷王朝依然繼承了鄭信對華僑採取的優惠政策,中暹民間貿易繼續進行,中國移民源源不斷流向暹羅。

19世紀30年代,曼谷主城的40萬居民中,華人華僑佔3/4。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泰國華人華僑總數已達百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批中國人再次湧入泰國。1983年,政府公佈在泰的華人華僑630萬,佔泰總人口13%,目前,估計在泰華人華僑700萬左右,約佔全國總人口的12%。 實際上中泰混血兒已佔全國人口近四分之一,只是許多人已不諳華語,另:華人移民多以潮汕移民為主,泰國最流行的華語是潮汕話,只要學會了潮汕話,就能走遍半個泰國。

如今泰國保留了許多當年鄭信戰鬥、生活過的歷史勝蹟和各個時期人民為紀念他而修建的寺廟。鄭王對泰民族做出的貢獻,中、泰兩族為了緬懷鄭王的功績,遂擇定在吞府大羅門圈上鑄造鄭王銅像。鄭王跨騎御馬,身披戰衣,右手高舉指揮劍,左手緊握馬韁,作親征狀,面向東方的尖竹汶府。紀念銅像自馬足到指揮劍的右手,高4.20米。泰國政府於1954年4月17日,正式為鄭王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第九世王普密蓬能夠理智正視歷史,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碑的正面刻著“此碑為紀念鄭王大帝和增進他的榮譽而建。他是泰國的好男兒。”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同年的12月28日,為鄭王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王朝祭大典。1982年,一條泰國最長的公路橋跨過湄南河興建完成,它被命名為“達信大帝橋”……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鄭信的祖籍中國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華富里村,流傳著鄭信的種種傳說,鄭信送給鄉親十八大缸禮物,鄭皇的鄉親們啟程回國。在回程的船上,眾人急於知道鄭皇贈送了什麼禮物,便打開了陶缸,只見缸中裝的竟是鹹菜,一連打開17缸,缸缸如此,一氣之下,鄭皇的鄉親就把這些陶缸推進了大海,只留一缸帶回來作紀念。最後的那一缸鹹菜被帶回來到華富村,鄭皇的親戚取出鹹菜時,卻發現,裡面的鹹菜很少,下面竟然都是金銀財寶。原來鄭皇怕鄉人路上遇到海盜,便在缸口蓋上鹹菜以掩人耳目。鄉人見狀懊悔不迭。

人們在他的祖墓邊為他修建了一座“鄭王衣冠冢”。華富村鄭氏宗祠門側有一副對聯:曾與帝王為手足,欣收天子作門生。這座老宅建於清雍正年間,門內兩間三合土的房子已經破敗,早已無人居住。鄭信的父親鄭達就出生在這裡。而鄭信的衣冠墓則在村外一個池塘旁。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由僑屬帶其華、泰兩套服裝在此建冢。衣冠冢佔地面積約500平方米。1986年重修,被澄海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許多泰國首腦和華僑都曾來到這裡祭拜過鄭皇墓。1998年,泰國詩琳通公主專程來到這裡拜謁鄭信衣冠墓,並將一頂金絹制皇冠送給當地政府,隨同的泰國華僑還贈送了一尊鄭皇騎馬銅像,仿曼谷吞武裡廣場上的巨型鄭皇銅像製成。

如果不是鄭信王,泰國今天的版圖就很可能是四分五裂的。在這一點是足可以媲美中國五代統一先驅周世宗,而結局卻遠比世宗更慘厲。曼谷王朝有非常的圓滑狡詐,卻沒有趙宋王朝的寬容大度,這位給泰國立下不世功勳的英雄,連後代也被斬盡殺絕了。但是鄭信驅逐緬甸侵略者,光復統一國家的光輝業績永遠為泰國人民所緬懷。泰族立國共歷4個王朝50位皇帝,其中只有5位業績卓著者被諡為“大帝”,鄭信便是其中之一。

在近代的東南亞歷史中,華人開發建設的汗水與保衛國土的熱血是有目共睹無法泯滅的歷史,可以說沒有華人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東南亞歷史,這是靠轉嫁社會矛盾的政治謊言,與反華運動所無法改變的真實。華裔鄭信的吞武裡王朝與蘭芳共和國同是中國人的驕傲,將永遠銘刻史冊!

祖籍澄海的泰國吞武裡王朝創建者:鄭信大帝

湄南河畔的鄭王廟又稱黎明寺,原是大城王朝時期的一座古寺,稱為“瑪喀寺”。該寺始建於1842年,屬於大乘舍利塔式,廟內最高的塔尖直插雲霄,高79米,尖塔的外面裝飾以複雜的雕刻,並鑲嵌了各種彩色陶瓷片、玻璃和貝殼等,是泰國規模最大的一座大乘佛塔。周圍尚有四座與之呼應的陪塔,形成一組龐大、美麗的塔群,其規模在曼谷僅次於大皇宮和玉佛寺,有“泰國埃菲爾鐵塔”之美稱,令人歎為觀止。

該廟與泰國的華裔民族英雄鄭信有關,據說當年鄭王驅逐緬軍後,順湄南河而下,經過此寺前,正好是黎明時刻,遂下令上岸到寺裡面禮拜。後鄭王登上王位,下令重修此寺並改名為黎明寺。此廟被稱為“黎明寺”的另一個說法,是由於人們覺得它是每日首先接觸陽光的地方,故給予黎明寺之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