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重症隔離區是感染風險最高、最危險的區域,這裡也被稱為“紅區”。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每天都在這裡和死神打交道。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協和感染科主任李太生(左)在重症監護病房查房

在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幾公里外的北京協和醫院援鄂醫療隊駐地,記者見到了面帶疲憊的韓丁。他是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也是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的領隊。

儘管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每天身心都要承受難以想象的考驗,但談起新冠肺炎疫情時,韓丁眼神中的鬥志便立刻顯現。

本文作者丨本報赴武漢特派記者 董長喜 張健

1月25日

大年初一,北京協和醫院接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通知,緊急組建121人的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

這支隊伍由北京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6家委屬委管醫院組成,每家醫院派感染、重症和呼吸等方面的醫護人員20人,由北京協和醫院增派一名副院長擔任領隊。

1月26日

北京協和醫院在職員工有4000餘名,短短3個小時內,就有3306名醫護人員自願報名。韓丁帶隊抵達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後,就馬不停蹄地與武漢同濟醫院的同仁們一起,開始籌建新冠肺炎重症病房和重症加強病房。

此後,根據救治實際需求,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抒揚教授又親自帶隊,先後有三批醫療隊趕來馳援。

目前,共有185名協和醫護人員奮戰在武漢抗疫一線,來自重症、呼吸、感染、心臟、腎臟、消化、血液等領域的專家形成多學科團隊,帶著“協和經驗”,在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的統一指揮下,舉全院之力向新冠肺炎極危重症病人的救治發起了“總攻”。

“北京協和醫院肩負著救治極危重症病人、降低死亡率的特殊任務,這也是國家交給我們的任務。”韓丁說,其實我們的優勢沒有什麼秘密:

1. 多學科協作,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和專業需求來搭配團隊成員,發揮綜合優勢;

2. 凝結集體智慧,前後方聯動,整個協和的專家都共同來為病人提供治療方案,發揮專家優勢;

3. 注重整體醫療、整體護理和醫護配合。

從死神手裡搶人,能救一個是一個

韓丁告訴記者,北京協和醫療隊負責的都是極危重症病人的治療,收治的病人幾乎都要插管、上呼吸機。

“收治第一批病人時,32張重症床位裡,進行插管操作的就有18個。”韓丁用“慘烈”來形容這個特殊的戰場:“工作強度相當大,但大家還是義不容辭,通宵作戰,沒有一個人退縮,所有人都往前衝,能救一個是一個。”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韓丁副院長( 中 )與援鄂專家討論疫情防控工作

2月4日,由北京協和醫療隊牽頭聯合共建的抗擊新型冠狀病毒重症加強病房(聯合ICU)正式啟用了,成為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救治危重症病人的“主戰場”。

當天下午5點,第一位患者轉入,該患者極度呼吸困難,氧飽和度僅有50%。從武漢市金銀潭醫院前來指導工作的北京協和醫院內科重症監護室主任杜斌,立即決定為其進行緊急氣管插管。

儘管此時病房還未配齊氣管插管所必備的三級防護設備,但眼看患者生命垂危,杜斌毅然冒著暴露的危險,成功為患者插管。

呼吸困難緩解後,患者的血壓開始下降,隊員們立即建立中心靜脈通路,進行積極循環復甦。在一道道有序、有效的操作後,患者的情況逐漸平穩下來。

當天晚上,又有18名危重症患者相繼轉入聯合ICU。這一夜,聯合ICU的醫護人員們高強度、超負荷地工作,即便瀕臨極限,也沒有一個人退縮。

到次日早上7點,聯合ICU已先後為7名患者實施了有創機械通氣,為3人進行氣管插管,為8人提供了無創通氣或高流量吸氧等高強度呼吸支持。

關口前移,總結出“協和經驗”

1月25日疫情暴發初期,北京協和醫院就曾發佈《北京協和醫院關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被廣大醫務人員稱為“北京方案”。趙玉沛院長、張抒揚書記強調,應集中協和專家資源和豐富臨床經驗,儘快制定新冠肺炎診療的協和體系。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作為國家醫療隊的一部分,北京協和醫院憑藉多學科的團隊協作和科學的臨床實踐,不斷總結新冠肺炎治療經驗,並及時分享出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更新到第七版,北京協和醫院也參與到方案的調整中。

韓丁介紹:“我們專門成立了一個方案小組,把協和的智慧、臨床治療經驗分享出來。新冠肺炎是一個全新疾病,此前沒有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唯一的方法是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嘗試。國家診療方案之所以調整得這麼快,就是因為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其中,北京協和醫療隊提出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關口前移。

韓丁說,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要避免輕症病人轉重症、重症病人轉危重症、危重症病人死亡,所採取的全部措施,包括鼻導管吸氧、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有創呼吸機以及人工膜肺(ECMO)的使用等,一定要關口前移,提前阻斷疾病發展

。否則到了疾病終末期,治療代價將非常大,人力成本、物力投入很多,救治起來也困難重重。

“由於我們收治的都是危重症病人,關口前移需要在武漢的各家醫療單位形成共識,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不管是收治輕症的方艙醫院,還是普通的重症病房或是重症加強病房,大家統一採取關口前移的理念,就能盡最大的可能阻斷輕轉重、重轉危重、危重轉死亡的全鏈條,達到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癒率的總目標。”韓丁說。

極危重症病人的救治難度比較大,因此北京協和醫院派來的都是精兵強將,每個團隊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整體治療的探索方面,韓丁分享了幾條“協和經驗”:

1、重視營養

重症病房的病人100%營養不良,血清白蛋白不足3克/分升。

正常人一天不吃飯或吃不飽都沒有力氣,更何況是插管上呼吸機的極危重症病人,營養不足對機體恢復有非常大的影響。

營養支持是治療疾病非常重要的部分,北京協和醫院的專家們建議,新冠肺炎治療全鏈條都要重視營養支持。

北京協和醫療隊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大多數都是高齡老人,容易出現肢體末梢的微循環障礙,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微血栓形成,因此要對這些病人進行早期的抗凝治療。

3、強化吸痰、疏通呼吸道

為了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治癒幾率,護理團隊會定期為患者進行俯臥位通氣,也就是在患者使用有創呼吸機後,定期把他們翻過來進行俯臥位呼吸,以促進病人背部肺的復張。

除此之外,還對一些病人進行纖維支氣管鏡肺泡灌洗,清除支氣管遠端的黏痰,改善病人的氧合。為了實現這些,北京協和醫療隊此次派出了極為優秀的護理團隊,由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吳欣娟,以及中華護理學會重症護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孫紅親自帶隊。

“發現了黑腳丫子的情況”

感染科團隊是此次北京協和醫療隊的主力之一。接受記者採訪時,北京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手中拿著兩個厚厚的記事本。

從上面的筆跡可以看出,他寫得匆忙又認真,記滿了數據,很多地方還用紅色記號筆圈了出來。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李太生向記者展示他的記事本

“我把各個病床的指標數據都做了記錄,每天查完房,我都要對著本子‘發呆’一段時間。”李太生說的“發呆”絕不是放空自己,而是定下心來讓大腦高速運轉。“這是全新的病毒、全新的疾病,對它可能引起的變化,我們沒有任何準備。因此我必須動用所有的知識,不斷琢磨、想對策,比對每天的變化,再去調整、驗證。”李太生說。

從2月7日來到武漢支援起,李太生已連續工作一個月了。他把這次抗疫形容為一場遭遇戰,整個人一直處於戰時的亢奮狀態,每天都要進病房。“之前有人勸我不必來武漢,但有些數據和症狀,不在現場根本就不會了解,所以我必須親眼去看看病人。能夠到現場,就是來武漢最大的價值。”

李太生已在感染領域探索了32年,他研究過艾滋病毒,救治過2003年的非典病人,對前幾年暴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徵也查閱過大量文獻資料,但他直言,新冠病毒是他面對過的空前複雜的病毒,“最起碼,黑腳丫子的情況在之前的病毒感染中從未有過。”

李太生給記者看了他手機裡重症患者的狀況——手指、腳趾,甚至整個腳部都出現黑紫的現象。“這已經是病人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表現了。我們叫它DIC,是各種原因導致小血管發生凝血,形成廣泛微血栓。”

李太生說:“剛開始的時候,病人高凝狀態的表現並不明顯,甚至有時血檢指標都未見異常。但隨著病情進展,幾乎每個重症病人都出現了高凝障礙。一旦病人出現黑腳丫子、黑手指的症狀,治療就已經晚了。因為從外觀都能夠看到凝血狀態,說明臟器一定存在微血栓,甚至可能衰竭。”

對此,北京協和醫療隊提出了提早實行抗凝治療的原則,給重症病人進行低分子肝素治療,早期使用足量的免疫球蛋白(IVIG)來調整病人的免疫紊亂狀況。

“目前來看,這兩項治療措施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李太生舉例說:“有位病人雖然是重症,但氣管插管做得早,來我們這兒很快就進行了抗凝和足量免疫球蛋白治療,5天后病人就拔了管。後來我去看病人,她已經可以吃東西了,還跟我說要喝水,捏著我手時也有勁兒了,說明病情已經明顯好轉。這是很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們都期待她能儘快治癒出院。”

李太生認為,隨著對新冠病毒認識的加深,儘早提出科學預判十分重要。如果能找到一些指標,通過密切觀測,可以判斷病情是否會惡化,就可以儘早干預,實現關口前移的治療策略。北京協和醫療隊經過這麼多天的努力,初步判斷出有些指標的確具有這方面的作用,比如,淋巴細胞進行性下降,炎症反應蛋白尤其是C反應蛋白明顯升高等。

“遺憾的是,目前我們的數據量比較有限。如果國家能夠統籌安排,將全國各地病人的資料收集起來,建立一個數據庫,大家通過系統的分析研究,一定能夠總結出很多有價值的治療策略。這項工作意義重大。”

對於武漢的整體形勢,李太生表達了樂觀的看法:“從目前數據來看,國家對疫情的強有力控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臨床上,通過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的不斷奮鬥,很多治療策略也正在顯效;最新轉為危重症病人的數量也已經大大減少。這是一場硬仗,但勝利已經不遠了!”

吸附炎症因子,減輕臟器損傷

在這場抗疫戰中,北京協和醫療隊還將一些先進的支持手段用到了一線,血濾吸附療法就是其中一項重要嘗試。

2月19日,北京協和醫院腎內科副主任秦巖作為第三批醫療隊成員來到武漢。秦巖對記者說:“我此次出征武漢的主要任務就是運用血液透析和各種特殊血液淨化技術,參與新冠肺炎重症和危重症的搶救。第一天穿上隔離衣,走進我們援建的重症病房時,儘管在一線工作了23年,我還是被32名患者的危重程度震撼了!

當然,肺部病變仍然是最大問題,但這些患者普遍存在高炎症狀態、微血栓、凝血功能障礙。”

從死神手裡搶人!北京協和援鄂醫療隊講述戰疫“紅區”的32天

秦巖(右)在查看患者血液濾過治療情況

結合這些情況,秦巖當天就帶領著由3位醫生和3位護士組成的團隊,開始尋找有吸附功能的膜材,期望在做多臟器功能衰竭支持的血液濾過治療的同時,增加對炎症介質的吸附,輔助減輕患者體內炎症風暴對各臟器的損傷。秦巖說:“治療後患者的炎症介質明顯下降,我們期待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

在談到北京協和醫療隊的整體狀況時,韓丁對記者說,由於收治的危重症病人很多,病情又十分複雜,隊員們都很辛苦,再加上需要長時間穿著防護服工作,所有的操作都會增加難度,體力消耗比較大,隊員們工作結束走出病房時,衣服全部都溼透了,臉上有很多壓痕,還經常起溼疹。

“但他們沒有一點怨言,一點點都沒有,遇到困難時都咬咬牙堅持下來了,對此我非常感動!”

韓丁說,雖然疫情正在向好發展,但還沒到放鬆警惕的時候,一定要繼續紮實地做好防控:徹底排查,做好流行病學調查、傳染源的控制和隔離,把源頭掐死;繼續實施集中隔離、集中救治、集中觀察。將所有的防控措施落實到位,這場疫情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韓丁說:“我們還不能鬆勁,要再咬咬牙堅持一下。”這時如果疏忽大意,出現變故導致疫情反彈,都是有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