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虛妄的白象

應該說,從當年的技術指標來看,“阿瓊“立項伊始,便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大手筆項目。該坦克總體佈置採用常規方案,樣車以均質裝甲板製成,生產型坦克將採用印度國防冶金實驗室(Defence Metallurgical Laboratory)研製的坎錢(Kanchan)式複合裝甲。該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基於“酋長“L11A5 120mm線膛坦克炮技術生產的線膛坦克炮,配用由印度火炸藥研究院(Explos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stablishment)研製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榴彈、破甲彈、碎甲彈和發煙彈。因為這些炮彈用該院研製的新型高能發射藥發射,所以彈丸初速較高,穿甲彈的穿甲性能較好。輔助武器包括1挺並列機槍和1挺高射機槍,炮塔兩側各裝1排電操縱的煙幕彈發射裝置。火控系統由巴拉特電子有限公司(Bharat Electronics Limited)研製,是在該公司為勝利式坦克研製的改進型坦克火控系統基礎上發展來的,由晝/夜熱像瞄準鏡、激光測距儀、彈道計算機及各種傳感器組成。該坦克起初準備採用燃氣輪機,但後改用1103千瓦(1500馬力)12缸風冷可變壓縮比柴油機。行動部分採用液氣懸掛,並裝有巴巴原子研究中心(Bhabha Atomic Research Center)研製的三防裝置。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虛妄的白象

然而,在1984年向公眾展示了兩輛樣車後,該項目進度並未因此而走上軌道。印度由於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只好藉助外國的力量,結果將“阿瓊”弄成了“八國聯軍”,造成各子系統之間難以匹配。“阿瓊”的炮塔設計接近德國“豹”2 坦克,形狀方正,採用平直裝甲。據稱,印度還為“阿瓊”專門研製了一種新型裝甲,號稱性能直逼英國“喬巴姆”裝甲。該種新型裝甲十分神秘,連印度軍方特派的項目負責人和印度陸軍總參謀長都不知道其性能數據。為了提高坦克的作戰性能,印度研製部門為“阿瓊”加裝了許多國外裝備,導致坦克一再“增肥”,全重達到 58 噸的設計極限,不但超過印度大部分公路和橋樑的承重標準,寬度也超過印度鐵路貨物寬度的限制。另外,印度軍方預期,“阿瓊”坦克的主要作戰地域是西部沙漠地帶。因此,坦克的機動能力至關重要。6輛樣車上裝的是德國MTU公司的柴油機,功率為809千瓦(1100馬力)。因為訂貨時沒有提出在印度使用的特定條件,造成使用問題。儘管廠商宣稱產品性能一流,但 1988 年 7 月“阿瓊”進行沙漠試車時,德國發動機也“掉了鏈子”。印度試圖使發動機生產國產化,但國產發動機難以達到陸軍要求的1029千瓦(1400馬力)的標準。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虛妄的白象

印度陸軍對阿瓊坦克的評價不高,在樣車鑑定報告中指出:“試驗結果表明,阿瓊坦克在設計和性能方面不能滿足用戶的驗收條件”,“最糟糕的是發現設計阿瓊坦克時未考慮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養性”。報告中提出的主要具體問題是: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火控系統的部件既未做到一體化,又缺乏相互配合。炮彈裝填速度慢得無法接受,例如裝待發射彈一發需15s,裝非待發射彈的時間更長。裝填炮彈時火炮必須調到一定仰角,否則無法裝彈。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炮塔中只有3發待發射彈,陸軍要求至少有12發待發射彈。樣車炮塔結構不合理,容易卡彈。樣車重達52~60t,比原計劃的45t增加太大,嚴重影響坦克的機動性並造成鐵路運輸困難和超過橋樑安全通過標準。乘員工作環境對發揮乘員最佳效能不利,例如座椅調節量小、坐著不舒服、乘員不易接近操縱設備。事實上,由於試驗結果不能斷定該坦克可以有效地執行戰鬥任務,印度陸軍對“阿瓊“的失望溢於言表,部分高級軍官甚至私下裡將之稱為”白象”-----意既大而無用的東西。

到 1991 年年底的時候,印度陸軍對“阿瓊”的缺陷實在放不下心,曾要求放棄這個項目,但沒有獲得政府批准,使該計劃得以繼續進行。然而在 1994 年和 1995 年的試驗中,嬌貴的“阿瓊”仍無法滿足已經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戰術技術指標。在軍方的試驗報告中,多難的“戰神”竟被判定為“不適宜上戰場”,印度媒體則把“阿瓊”由“主戰坦克”戲稱為“主敗坦克”……“阿瓊”從正式批准研製到批量生產,時間長達 30 年之久,相比之下,德國研製“豹 2”和美國研製 M1 所花費的時間都不超過 15 年,“阿瓊”在所有的第 3 代坦克中是最難產的。由於該坦克研製中屢屢出現問題,且預生產型車進口部件比例高達 60%,因此遭到印度國內各方面激烈批評。雖然到了1999年3月,印度政府決定撥款 4.25 億美元用於生產 124 輛“阿瓊”Mk.1 坦克(每輛單價235萬美元),在 2003 年前裝備 2~3 個坦克團。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項計劃又未能按時執行,一直拖到 2000 年9月底,瓦傑帕伊政府才宣佈“阿瓊”Mk.1 正式投產。根據印度戰車研究發展局預測,每輛坦克單價高達 470 萬美元。而且這些估價還沒有包括“阿瓊”服役後在彈藥、備件和保障方面的費用,其項目總投資為 35 億美元。迫於無奈,印度決定進口俄羅斯T-90S坦克彌補缺口(其中大部分在國內按許可證生產),同時宣佈將在現有的“阿瓊”Mk.1 基礎上研製“阿瓊”Mk.2型主戰坦克,以滿足陸軍需要並應付國內的批評聲浪。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虛妄的白象

“毗溼摩“---“阿瓊“的終結者?

雖然“阿瓊”Mk.2的出現,表明了印度人的某種決心,然而就現實而言,被印度人稱為“毗溼摩“的T-90S卻更可能成為“阿瓊“的”終結者”。毗溼摩是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第6 篇《毗溼摩篇》中所歌頌的一位英雄人物。他具有超人般的勇敢和智慧。很顯然,列裝印陸軍的 T-90S 正被塗上印度的文化色彩,而“毗溼摩”的命名也表現了印陸軍對它的激情推崇和高度期待。當然,它也說明印陸軍對另一種用印度古代英雄阿瓊名字命名的“阿瓊”坦克失去了興趣。

1997 年 3 月,俄羅斯 T-90S坦克在阿聯酋阿布扎比防務展上的首次亮相就吸引了印軍事專家的眼球。從那時起,印國防部就考慮把 T-90S作為印陸軍裝甲部隊換裝的首選目標。接著,印派陸軍技術人員到俄坦克工廠考察 T-90S坦克的技戰術性能和操作要領。1999 年 4 月 6 日,印俄雙方簽署了租借 3 輛不同配置的 T-90S坦克供印陸軍試用的協定。在俄軍事專家的嚴格監督和直接指導下,印軍用這 3 輛坦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使用體驗。同年 8 月,印專家前往俄方工廠專門對 T-90S坦克的裝甲防護性能進行評估。2001 年 2 月 15 日,印、俄在新德里簽署了購買 310 輛 T-90S坦克的合同。合同總金額超過8 億美元。按合同規定,124 輛 T-90S在俄方製造,以成品方式出口到印度,另外 186 輛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阿瓦迪重型車輛廠生產,由俄方提供生產許可證和技術支持。俄方將按照印方需要對坦克的某些配置進行更改。隨後,印度還同俄方簽署了第二批購買 330 輛 T-90S和自主生產 1000 輛 T-90S坦克的意向性文件。

“毗溼摩“將俄式坦克印度化,也把無力承擔國產化重任的“阿瓊”坦克邊緣化。印方耗時 30 多年研發的國產坦克“阿瓊”由於重量過大、進口零部件太多、系統不匹配等原因而經不起印陸軍試驗,至今難以投產。“阿瓊”承擔不了印陸軍坦克國產化的重任,印陸軍現代化的腳步又不能停,怎麼辦?印軍便把希望寄託在引進的俄羅斯 T-90S坦克上,如今又將引進生產和裝備的 T-90S坦克更名為“毗溼摩”。“毗溼摩”取代被邊緣化了的“阿瓊”。用“毗溼摩”的光亮驅走“阿瓊”不爭氣的陰影,這似乎能使印度人獲得某種心理平衡。

結語

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對世界大國地位的追求便是印度最基本的對外戰略思想,也可以說它已經成了印度的國家戰略目標。但是,在實現這一目標的戰略思想方面,印度卻發生過重大的變化。在尼赫魯時期,印度對大國地位的追求主要表現在政治和外交方面,尼赫魯更注重在世界上樹立道義上的大國形象。而在尼赫魯去世以後的年代裡,依靠軍事實力實現大國地位的觀念已經成了對外戰略的主流思想(儘管尼赫魯之後的印度政客講的仍是理想主義的語言,但實行的卻已經都是現實主義主導的對外政策,既尋求實力外交和以實力謀求一定範圍的支配地位的戰略目標。事實上,印度政治精英們認為,1950年代那種國際威望並不標誌著印度實際的對外影響力,印度以它現有的實力是難以發揮世界性影響的。因此,印度開始調整它的對外戰略目標和對外政策路線。這就是人們後來所稱的“英迪拉·甘地主義”。“英迪拉·甘地主義”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其一就是排除外部勢力對南亞和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其二就是迅速發展印度的軍事實力,建立印度在南亞和印度洋的支配權)。結果,為了先在南亞建立起區域性霸權,印度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放手發展其軍事力量,陸軍成為這場大擴軍中首當其衝的最大受益者-----印度自己的坦克工業由此建立,更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最為貧困的,但又是擁有獨立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的國家之一”,具備了其推行霸權主義國家戰略的起碼本錢。不過,時至今日,在不惜功本的資源投入和雄心勃勃的項目牽引下,印度坦克工業卻並未“大成“,反而從”勝利”到“阿瓊“,從“阿吉雅“到“毗溼摩“,讓我們看到了印度這個國家,是如何在理想主義與務實主義交織的矛盾中反覆掙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