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晉北寒冷的冬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點起火炕,老話講“家暖一條炕”,一盤熱炕便能溫暖整個冬天。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客人來,脫鞋上炕,圍坐炕桌,客人走,婦人女紅在此,幼年描紅在此,老人取暖在此,七十不出門,八十不下炕,全家吃飯也在此,炕頭成為北方村裡不可缺少的主要活動場地之一。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在佈置火炕時,由於炕上的牆面易脫落,會蹭髒衣服被褥,村民會先用白土,調以膠水,在環炕的牆上刷上二尺作“圍子”,這樣便可保護牆面,也避免衣物蹭髒。

實際問題解決了,但純白的牆面卻缺乏美感,於是村民又以墨線繪以簡單的線條裝飾,讓其變得賞心悅目起來,炕圍畫也就此出現。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炕圍畫極具山西地方文化特色,屬於壁畫一類,確切地說是一種家庭壁畫。農村的房屋常常拆舊翻新,即使保留下來的牆圍畫,時間最長的也不過百餘年的歷史。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其在晉東南地區、呂梁地區、忻州地區、雁北地區均有分佈,其中尤以原平、代縣的炕圍畫最為著名,2009年山西原平炕圍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組成

炕圍畫創始於宋代,發展於明清,一般由花邊、畫空子、鍋臺畫、灶畫四部分組成,且各有所畫,各有寓意。

花邊,有“雲邊子”、“工字邊”、“竹節邊”、“福壽字邊”、“松竹梅蘭”、“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萬字不斷頭”等,俗稱“花邊一半工”。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畫空子,居於上下邊之間,有“扇子空”、“菱形空”、“圓形空”、“長方口空”等形式,“空”中有戲曲人物畫、歷史人物畫、蔬果花鳥畫、 山水風景畫等。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鍋臺畫,是炕圍畫中面積最大且最突出醒目的一塊,大多描繪具有象徵意義的牡丹、孔雀、鳳凰及娃娃戲蓮等。

灶畫,是民間用來祭掃灶神的,渴望灶王爺能“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保護全家平安,不生災難,給以西瓜、月餅、糖果等。

製作

製作分為選料、泥牆、裱糊、刷底、打膩、託樣、著色、上漆等多道工序。所用顏料講究,主要有礦物和植物顏料,匠人分別稱之為硬色和軟色。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畫法

在備齊各種材料後,即可開筆。炕圍畫分粗細兩路。細路用工多,花費大,需工筆細描,重彩著色。粗路用工較細路少,成本低。貧寒之家,多選粗路,俗稱“包黃土”。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炕圍細路畫又分上中下三等。上等多用於年輕人婚房,製作精細,稱硬架炕圍,也稱夔龍架;中等適於中老年人居所,稱軟架炕圍,也稱漢紋景架;下等為普通形制,稱三欄邊,圖案簡潔質樸。炕圍畫單位曰“盤”,製作炕圍稱“打”,如“打一盤炕圍”。


色彩

南北炕圍畫有區別,晉西北地區多呈暖色調,以紅色棕色做底;忻州原平一帶以中性和冷色調為多,多選粉綠色;晉東南地區偏深綠色,晉中一帶以黑色為主打。若是婚房,南北皆鮮亮。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大俗大雅的炕圍畫,每一幅圖案都有吉祥喻意或教化訓誨,蘊含著村民的質樸思想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土炕已為床取代,炕圍便無處安置,而隨著審美意識的改變,它也不為年輕一代所看好,這門民間藝術,正在面臨消失的危機。

山西村民的藝術人生,把理想生活搬上炕頭

20世紀80年代,原平家家戶戶都有炕圍畫,全縣曾有一支近千人的匠人隊伍,從事炕圍畫製作,當時原平一度被稱為“美術之鄉”、“炕圍畫之鄉”,如今只剩屈指可數的幾人了。如今尋訪炕圍畫,需進入廢棄的老房裡,擦拭塵土,一睹芳容。民間藝術的丟失,需要年輕一代關注起來。

(本文出自:晉作後生,歡迎瞭解更多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