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大竹全景圖

縣建置前   大竹縣先秦屬巴,商屬雍州,春秋屬夔子國,為賨族(板楯族)主要活動區域。後,巴族憑藉武力從武落鍾離山(今湖北長陽西北一帶)向西擴張,於公元前11世紀建立巴子國,轄境包括賨族聚居地。秦滅巴後,以其地置巴郡(郡治江州縣,今重慶江北區)。今大竹縣地屬巴郡。

秦代更元十一年(前314),惠文王以巴、蜀兩國領地置巴、蜀、漢中三郡,下轄宕渠等31縣,今大竹縣域屬巴郡。西漢(前202年—公元8年)初置宕渠縣,治所在今四川省渠縣東北(縣域包括今達州、巴中、廣安、營山等地,治所在今渠縣土溪鎮)。今大竹縣地為宕渠縣域。

南齊(479—502)時,置東、南、西、北四宕渠郡,郡下同時置三個同名宕渠縣,今大竹縣地為南宕渠郡宕渠縣。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南梁大同三年(537),以南宕渠郡下的宕渠縣析置鄰山縣,並置鄰州。州縣治均設在金城(今大竹四合場)。是今大竹境內置縣之始。西魏廢帝元年(552),改鄰州為鄰山郡,隸屬梁州(治所在陝西漢中),仍轄鄰山、鄰水二縣。隋末,省鄰山縣入流江(今渠縣)、鄰水二縣。

唐武德元年(618),分鄰水復置鄰山縣,縣治仍在金城,同年分墊江置鹽泉縣,縣治設在今大竹童家鎮境內。四縣同屬鄰州。八年廢鄰州,並將鹽泉併入鄰山,改屬梁州。

建置大竹縣  唐朝武周久視元年(700),分宕渠縣東置大竹縣,屬蓬州。縣治在渠縣漢碑鄉(今水口鄉)沈府君闕南一里處。

唐天寶元年(724),蓬州改為鹹安

北宋至道二年(996),縣第三次併入鄰山縣,屬鄰州。大中年間,又復置大竹縣,總隸梓州路,屬渠州管轄。景祐二年(1035),大竹降為鎮,劃入流江縣。南宋紹興三年(1133),渠州守令何修請準復置大竹縣,縣治同前,仍屬渠州,總隸潼川府路。寶慶三年(1227),果州升級為順慶府,大竹改屬順慶府。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明朝洪武九年(1376),縣改屬順慶府下的廣安州。成化初年(1465),分大竹南部復置鄰水縣。萬曆年間(1573—1620),曾在大竹四合鎮設置順慶分府,輔治大竹、墊江、鄰水、廣安等4個州縣。不久,裁撤。

清初,縣屬川北道順慶府。康熙四年(1665),大竹石橋鋪建縣丞署。乾隆四十九年(1784),復置順慶四合分府,仍輔治原轄州縣4個。嘉慶五年(1800),再次裁撤四合分府。十九年(1814),大竹改屬川東道綏定府,府治設在綏定(今達州),下轄1廳6縣。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民國2年(1913),縣直屬川東道。次年,改川東道為東川道,下轄大竹等縣37個。民國5年,大竹護國軍肖德明、陳鳳石等宣佈大竹獨立。次年,縣屬四川省。民國24年,四川劃分為行政督察區18個,縣隸屬第10行政督察區(後改為大竹專區)。專員公署、縣政府均設在城區鎮(竹陽街道辦事處),下轄大竹、渠縣、廣安、長壽、梁山(梁平)、鄰水、墊江等7個縣。

四川達州大竹沿革歷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2月,大竹屬川東行署下的大竹專區。行署設在重慶,專署及縣人民政府同設在城關鎮(今竹陽街道辦事處)。下轄大竹、渠縣、鄰水、墊江、梁山(梁平)、廣安、長壽等7縣。1952年9月,撤銷行署,恢復四川省建制。1953年2月,撤銷大竹專區,縣改屬達縣專區。1968年9月,達縣專區更名為達縣地區(轄達縣市、達縣、大竹、平昌、巴中、南江、通江、宣漢、開江、萬源、渠縣、鄰水、白沙工農區等1市1區11縣),縣屬達縣地區。1993年9月,撤銷達縣地區,建立達川地區,縣屬達川地區。1999年6月,撤銷達川地區,建達州市(轄通川、達縣、宣漢、開江、萬源、大竹、渠縣等1市1區5縣),縣屬達州市,至2016年底未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