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想必大家都看過戲,戲曲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尤其是京劇,位列三大國粹之一。而在中國的元代,有一種戲曲形勢,叫元曲。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合稱,與唐詩、宋詞鼎足並立。隨著宋朝的滅亡,蒙古人政權的建立,元曲先後在大都(北京)和臨安(杭州)開始流傳。

元曲這種藝術形式把傳統的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糅為一體,形成了詼諧、灑脫、率真的藝術風格。其中描寫愛情的作品也比歷代詩詞來得潑辣、大膽。相比於唐詩宋詞,元曲的風格更加接近平民百姓,也成為普通人喜歡看的一種表演方式。在元代,湧現了很多的元曲創作人,今天就來看看元代著名的而又經典的十首元曲。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1、【天淨沙·秋思】——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解析】這一篇秋思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估計很多人閉著眼就能背出來。這首元曲是馬致遠寫的。馬致遠擅長用嘆世超世的形式,憤世嫉俗。他年輕時非常熱衷於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所以,馬致遠一直不能得志,一生幾乎都是在漂泊無定中度過的。也因此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在長期的羈旅途中,他寫下了這首秋思。

秋思顧名思義,就是秋天的思念。而秋天的草木凋零,讓人聯想到生命的衰老與終結。因此會讓人感到憂愁和悲傷。這一首小令總計五句二十八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淒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準確地傳達出旅人悽苦的心境。馬致遠的這樣一篇悲秋作品,可以說是讓人的情緒悲傷到了極點。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2、【壽陽曲·江天暮雪】——馬致遠

天將暮,雪亂舞,半梅花半飄柳絮。

江上晚來堪畫處,釣魚人一蓑歸去。

【解析】這首詞是馬致遠壽陽曲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另兩部為遠浦歸帆、瀟湘雨夜。讀這首詞,我們可以看到一副江村漁人晚歸圖,馬致遠用夕陽、酒旗、欲歸未歸的航船、清流縈繞的茅舍、人群散去寂靜無聲的斷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清雅的水墨畫,營造了一幅清疏而曠遠的意境。

從這首小令的詞句間,可以看出和想象的到,從天邊靜穆的夕陽,到眼前慵懶的酒旗,再到遠處待歸而不急於靠岸的航船,視點跳躍靈動,像遠近鏡頭一樣來回切換,顯示出了一種疏淡曠雅、平和靜穆的美感。既寫出了水村小鎮黃昏歸舟的美景,又寫出了漁人勞作後的輕鬆及喜悅之情。從馬致遠筆下描摹出的江南漁村的閒適生活來看,他一生羈旅,對寧靜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3、【天淨沙·秋】——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

輕煙老樹寒鴉,

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

白草紅葉黃花。

【解析】讀完白樸的這首天淨沙,是不是覺得跟馬致遠的那首秋思差不多呢?沒錯,白樸這首小令秋與馬致遠的秋思,無論是寫法還是構成上,兩者的意境都有相似之處。這首曲的題目雖然為秋,而且也寫盡了秋意,但卻找不到一個秋字。這就像顧城寫過的《生活》這篇詩歌一樣,全文就一個字網,找不到一點生活的痕跡,卻把生活表現的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想象空間。

這首小令篇幅雖然很短,卻以神來之筆描繪出了一幅絕妙的秋景圖。黃昏來臨,如血的殘霞映照著一座孤零零的小村莊,夕陽淡淡的炊煙裊裊,幾隻歸巢的寒鴉,靜靜的站立在老樹枝頭,忽然,一隻哀鳴的孤鴻,在人邊晚霞影裡遠遠的飛翔。青山靜靜,綠水悠悠,白草綿綿,紅葉片片,黃花朵朵,在暮色中,這些明麗的色彩,為這蕭殺的氣氛平添了許多生機活力。可謂是一掃前人一悲到底的俗套。

我們結合這一首和前面三首來看,元曲小令最大的特點就是,像一幅畫一樣。白樸的這支小令很明顯帶有詞的意境,雖然沒有出現斷腸人在天涯這類的句子,但卻在煙霞朦朧當中,傳達出一種地老天荒的寂靜,宛如靜謐的大雪之夜,到處一派安謐,可謂是美到不勝收。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4、【天淨沙·冬】——白樸

一聲畫角譙門,

半庭新月黃昏,

雪裡山前水濱。

竹籬茅舍,

淡煙衰草孤村。

【解析】剛才忘了說了,白樸這個人生於動亂之年,成長於亡國之邦,七八歲的時候,就經歷了國破家亡的變故。他從小就在兵亂中逃難,在顛沛流離的逆境中,失去母親,可謂是悲慘至極。他的父親白華先在金朝當官,後來降宋,最終歸順元朝。從這些處境就可以見得,他的經歷非常複雜,這首小令就是白樸以當時的心境為背景創作的。

這首小令,白樸選擇了一個黃昏的城郊作為描繪冬景的具體環境。讀完這首小令,我們可以看到,那冷月黃昏,雪山水濱,已是清寒凜冽;淡煙衰草,茅舍孤村,又顯寂寥冷落,更有譙門一聲寒角,平添一分悲涼,空氣中瀰漫的是孤寂和無助的憂傷。

這首小令它與他的天淨沙秋,在寫法上很相近,都是用景物來襯托環境的蕭瑟,透過一組自然界的意象組合,來構成一幅富有特徵的畫面。白樸的天淨沙秋不僅可以理解為對季節更替的描繪,而且還可以進一步理解為對情感和人生的體驗,從歡快明淨到寥落孤寂之間的發展,體現了人內心裡的一種變化。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5、【大德歌·春】——關漢卿

子規啼,不如歸,

道是春歸人未歸。

幾日添憔悴,

虛飄飄柳絮飛。

一春魚雁無消息,

則見雙燕鬥銜泥。

【解析】關漢卿的大德歌有四首,分別是寫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這一首是春,他以一位閨中女子的口吻,抒發其久久盼望離人歸來,而屢屢失望的相思之苦。

從古至今,重團聚、怨別離,成了人們的傳統心理。千百年來,故國鄉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很多人的心絃,別離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曲賦中歌詠的重要內容。

讀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少婦看到春天來了,杜鵑叫了,聲聲響在少婦耳旁聒噪,深深觸動了她懷念遠人的情懷。你特麼走的時候不是說好了嗎,到了春天就回來,現在春天都已到了,貓都下崽子了,卻不見你的蹤影,挨千刀的,趕緊回來,老孃一個人在家寂寞難耐。

從這一小令中可以看出,女子在翹首期盼在外的丈夫趕緊回家,但盼望歸盼望,沒回來還是沒回來啊。這首小令以春季思念遠方未歸的任,表達了一個閨中少婦內心哀怨的悵惘情愫。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6、【四塊玉·別情】——關漢卿

自送別,心難捨,

一點相思幾時絕?

憑闌袖拂楊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解析】這首小令是元代偉大戲曲家關漢卿所作,他用代言體的手法,描寫了男女之間的離別相思。自從那天送你遠去,我心裡總是對你難分難捨,一點相思情在心中縈繞不絕。記得送別時我斜倚著欄杆目送你遠行。我用衣袖拂去如雪的楊花,不要妨礙我的視線。然而你的身影我已看不見了,只見彎彎曲曲的小溪向東流去,重重的山巒遮住了你遠行的道路,我才意識到心上的人,你真的走遠。

這首小令寫的也是離別情緒,表現了多情女子送別情人時,憑欄望遠,依依不捨的相思之情。在送別後,他的心上人仍停留在女子心中難以忘懷,這種情愫令人痛苦欲絕。想登高眺望他離去的背影,但終被關山阻隔,更讓人肝腸寸斷。

讀完這一首小令,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女子心中哀婉悽絕,纏綿悱惻的離情別緒躍然紙上,關漢卿入木三分地寫出一位深情女子送別心上人時的情態和意緒,似乎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就如同現在的男女一樣,心裡愛著對方,卻不敢說,說了,又怕被拒絕,到最後連朋友的都沒得做了,失去朋友還傷了自尊。這大概就是現實當中,很多男女的真實心情吧。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7、【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解析】張養浩是元曲的名家,他是一個為官清廉,愛民如子的官員。天曆二年,因關中旱災,他被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在賑災的過程中,親眼目睹了當時人民的深重災難,心中感慨嘆喟,憤憤不平,於是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終因過分操勞而殉職。

這首小令就是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的,大家應該在課本上都學過。

這首詩寫的是,張養浩在經過潼關的時候,看到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心有感傷。他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這裡曾是六朝古都,以前是何等的繁華昌盛。可是,昔日繁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在,只剩殘垣斷壁,到處一片破敗。張養浩看了,躊躕傷心。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以前是多麼繁榮昌盛,可現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而現在,崇高華麗的宮闕已經蕩然無存,到處一片破磚爛瓦,實在是令人感慨萬千。

所謂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讀這首小令的最後兩句,可以看出,張養浩把勝負、功名、生死,都看成了一場華麗而虛幻的美夢,夢醒了,一切都消失了。而最難改變的就是,無論王朝是興還是亡,最苦最難的都是老百姓。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8、【蟾宮曲·夢中作】——鄭光祖

半窗幽夢微茫,

歌罷錢塘,賦罷高唐。

風入羅幃,爽入疏欞,月照紗窗。

縹緲見梨花淡妝,

依稀聞蘭麝餘香。

喚起思量,待不思量,怎不思量!

【解析】鄭光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生於元世祖至元初年,從小就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青年時期置身於雜劇活動,名氣非常大。但他主要在南方活動,成為南方戲劇圈中的泰斗。

這首小令的題目為夢中作,其意思寫的似乎是一場夢。窗兒半掩,幽深的夢境朦朧迷茫,好像蘇小小的歌聲剛剛停歇,又好像才和神女歡會在高唐。夜風吹入輕羅帳,透過疏朗的窗欞,使人清爽,月光如水映照著紗窗,面前隱隱約約出現了她淡雅的形象,彷彿還能聞到她那蘭麝般的餘香。這一切都喚起了我的思量,本想不思量,又怎能不思量?

從全篇內容來看,這首曲應當是出夢後回憶時所作。看來這並非作者留夢心切,也不是神智恍惚時產生了錯覺,而是他知道相思了無益處,才故意給這件事,披一件夢的外衣。然後才以婉麗的筆墨,借幽夢寫情愫,欲處處掩抑心靈的傷口,具有一種妙不可言的朦朧美。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9、【慶東原·忘憂草】——白樸

忘憂草,含笑花,

勸君聞早冠宜掛。

那裡也能言陸賈?

那裡也良謀子牙?

那裡也豪氣張華?

千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

【解析】白樸的一生很坎坷,在他年幼的時候,便遭受到了戰爭的禍害。後來長大成人,對侵略者的殘暴行為一直不能釋懷,後來又遭受妻離子散,這些都造成了他一生不願做官的事實。白樸一生雖然一直以歸隱自居,但卻無法對殘酷現實熟視無睹。但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而言,歸隱田園可以放浪形骸,可以與世無爭,可以自由自在。而這首小令,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創作的。

讀罷這首小令,我們可以看到,白樸的心裡意境是這樣的:看看忘憂草,想想含笑花,勸你忘卻憂愁,趁早離開官場。能言善辯的陸賈哪裡去了?足智多謀的姜子牙哪裡去了?文韜武略的張華哪裡去了?千古萬代的是非曲直,都成了漁人樵夫們一夜閒話的談資。

忘憂草這篇小令是嘆世之作。嘆世是中國古代文人長寫不疲的題目,尤其是南宋詞,許多篇章包容有山川之嘆、家國之嘆、身世之嘆。而元代的元曲家繼承了這一題目,不過,元代文人雅士的嘆世,大多都是跟自己的身世有關,這一篇就是這樣。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10、【十二月過堯民歌·別情】——王實甫

自別後遙山隱隱,更那堪遠水粼粼。

見楊柳飛綿滾滾,對桃花醉臉醺醺。

透內閣香風陣陣,掩重門暮雨紛紛。

怕黃昏忽地又黃昏,不銷魂怎地不銷魂。

新啼痕壓舊啼痕,斷腸人憶斷腸人。

今春香肌瘦幾分?縷帶寬三寸。

【解析】王實甫是元朝雜劇名家,著有雜劇十四種,現存《西廂記》、《麗春堂》、《破窯記》三種。這首曲詞描寫的是女子思念夫君時的心緒,說的是離別。自從和你分別後,望不盡遠山層疊隱約迷濛,更難忍受清粼粼的江水奔流不回,看見柳絮紛飛綿濤滾滾,對著璀璨桃花痴醉得臉生紅暈。閨房裡透出香風一陣陣,重門深掩到黃昏,聽雨聲點點滴滴敲打房門。

怕黃昏到來,黃昏偏偏匆匆來臨,不想失魂落魄又叫人怎能不失魂傷心?舊的淚痕還未乾透,又添了新的淚痕,斷腸人常掛記著斷腸人。要知道今年春天,我的身體瘦了多少,看衣帶都寬出了三寸。

古往今來,思念是一把刀,也是一種病。讀罷這首小令,我們品嚐到一個女子綿綿的思念之情。獨守閨房妻子,對遠方的丈夫充滿無限情思。怕夜晚的寂寞,偏偏夜幕又悄無聲息的降臨了,竭力想抑制憂傷,但憂傷又怎麼可能抑制得住。這個時候,一個傷心累累,淚痕重重,身軀瘦損,衣帶寬鬆的閨中少婦,已經慢慢地呈現在了我們的眼前。她是如此的寂寞,又如此的楚楚動人。

元代雜劇經典小令十首,清遠的格調,獨領了風騷

不一樣的文章,不一樣經典,更多內容,請關注【詩詞歌賦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