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這個春節很特別,在家看電影。

徐崢導演的免費大片《囧媽》看過以後,對森林裡與熊周旋、冰路上一起前行這些感人的畫面,我除了感動,並無太多思考。因為母愛,從不會因為媽媽做得好與不好,兒子對媽媽的方式喜歡不喜歡而有所改變。哪怕母子兩個前一刻還在大吵,但是當危險來臨之時,媽媽依然會挺身而出,保護孩子。這是本能,不止人類,很多動物也是如此。

讓我有所感觸的是媽媽盧小花在影片開始的前半段,對兒子徐伊萬的各種遞、給、塞。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而徐伊萬對這種不問“是否需要”就直接塞進嘴裡的做法,顯然已是無能為力,只能默默接受。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一些朋友說:“好想擁有一個同款的媽媽,被這樣照顧著。”

我覺得,說這句話之前還是好好想想比較好。

在吃喝上被如此照顧,無論這個東西我們是否想吃,都被父母如此塞進我們的嘴裡,權且看作是“幸福”的話;

但若不管我們喜不喜歡,父母把他們的思想、觀念強行地塞進我們大腦中,是幸還是不幸呢?

萬事萬物都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我們要接受就接受全盤,而不是隻接受這個方式你認為好的一面,拋棄你認為壞的那一面。

你沒有這個能力一件事的兩面性分開,因為這是不可能的。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一)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一份調查顯示:70%~80%的兒童心理衛生問題和家庭有關,特別是與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交流溝通方式不當有關。

有的媽媽喜歡問孩子一些問題,貌似很尊重孩子,但是卻不管孩子回答什麼,她依然會順著自己想說的話去說。

就像一個演員在拍戲的過程中,不管對手回應的是什麼內容,他都會按照自己的劇本一句一句地往下說。哪怕對方話題已經偏遠了,她依然故我。

比如:

——孩子,吃點南瓜吧?

~不想吃。

——南瓜特別有營養,來,吃一塊吧!

~我真飽了。

——這次買的南瓜非常好,而且南瓜含有很多維生素,對身體特別好。來,媽媽餵你吃。

~我真不吃,我想出去玩。

——吃點吧,我都蒸熟了,這頓不吃,下一頓就不新鮮了!來,把這兩塊吃了,吃完再幹別的。

……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再比如:

——孩子,你打算什麼時候寫作業?

~我想玩一會玩具,再寫作業。

——現在已經四點了,你三點半就放學回家了,這都半個多小時了,還不開始寫作業嗎?

~媽媽,我這個玩具遊戲馬上就玩完了,再等一會我就去寫。

——你今天昨天一共幾項啊?大概需要做多長時間?趕緊去寫吧!還得拖到什麼時候?

~馬上就好了,媽媽,就幾分鐘。

——趕緊快去寫作業,把玩具收起來!聽到沒?快點寫作業去!

……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這些對話熟悉嗎?

我們是否說過?

不知看這篇文章的媽媽中有多少人說過,有多少人意識到過。反正,我有過,當我說完那些話,意識到我自己根本沒有聽孩子說什麼的時候,我自己嚇了一跳。

然後,穩下心來,在耐心地孩子重新溝通。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二)霍桑效應

分享一個“霍桑效應”,幫助我們認識“傾聽”的重要性。

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這個工廠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廠裡的工人們仍然感覺不到滿足,甚至憤憤不平。工人們工作狀態不好,生產狀況自然不是很理想。

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對其進行了一項試驗,即用兩年時間,專家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

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只是傾聽,不去給評判、分析或者其他的幫助,只是敞開心扉,以完全接納的狀態傾聽每個人說出自己心中或輕或重的不滿與事件,就能大大慰藉到說話者的心靈,讓他們平靜下來,感到滿足。

同理,我們養育孩子也是如此。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 兩歲的孩子,搭的積木塌了,會生氣;
  • 五歲的孩子,好朋友不理他了,他會傷心;
  • 八歲的孩子,考試考的不理想,會失落;
  • 十幾歲的孩子,因為他喜歡的人沒有多看他幾眼,而心情忐忑……

如果這些事情,我們從孩子小的時候就能耐心傾聽,給予擁抱和安慰,那麼孩子就會慢慢地平靜,滿足,以更好的狀態繼續前行、成長。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三)你聽不到孩子說話,以後便別指望孩子能聽到你的心聲!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和我們說很多,大事兒小事兒,玩具倒了,橡皮泥拼好了,好朋友生氣了……什麼都會和我們說。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一部分孩子便不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

“青春期”絕不是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它只是一個誘因,是孩子積累的十幾年的情緒,在青春期有力量爆發出來而已。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一些青春期的孩子也有與父母依然和諧親密的例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說話?

原因不外有二:

(1)父母從未認真聽孩子說過話

就像我前面舉得例子一樣,孩子無論說什麼,父母都沒聽進去,父母依然說著自己心裡想說的話,絲毫不理孩子的感受和語言。

有的父母甚至一遍看手機,一遍“嗯”、“哦”、“啊”地敷衍著在他們身邊興致勃勃、侃侃而談的孩子們。

短時間,孩子可能依然有勁頭說一說,時間長了,熱水都晾涼了,想說話的心也跟著涼透了。誰還願意去和一個不收臺的人說話?

只要他有了更願意和他交流的同學或朋友,父母自然就會被退居二線。

與其那時候感嘆孩子不和你們聊天,不如在孩子小的時候,在你身邊牙牙學語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傾聽。

一些階段,過去了就過去了,時間無法倒流,錯過的,終究就錯過了。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2)父母給孩子的反饋都是負面的,給孩子形成了非常不好的條件反射

孩子和好朋友鬧矛盾了,心情難受,和你傾訴,你接一句:“他為什麼就和你生氣啊?你是不是做了什麼事情,讓他不高興了?”

孩子考試考砸了,怏怏不樂地回到家,你來一句:“誰讓你平時不好好學習?考這麼點兒分,還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你有什麼資格擺個臭臉?”

孩子生病了,你卻煩躁地說:“最近天冷,讓你多穿點,你就是不穿!你看,感冒了吧?看你還怎麼出去玩!自作自受……”

每一次孩子感受不好的時候,來到父母身邊,都遭受了二次傷害。

久而久之,孩子若沒有受虐傾向,他都不會再把脆弱的一面展示給你讓你攻擊,而是會自己找個角落,默默承受,舔舐傷口;幸運的話,遇到談得來的同學或朋友,也許還能得到些溫暖和安慰。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這樣的父母,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給孩子帶來了什麼傷害,只是覺得孩子越來越省心了;

等到他們老了,想向孩子傾訴一些自己的煩惱和難過時,孩子回饋給你的,大多是你在他小時候對待孩子的方式。

要麼聽不進去你的話,要麼拿著手機敷衍,要麼乾脆不出現,能躲一天是一天。

到那時,不要責罵孩子不孝順。

因為他給你的,都是之前你給他的。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四)從現在做起,邁出第一步,不晚!

有的父母不是不想耐心傾聽孩子,而是自身能量不足,沒有能力去傾聽孩子。

這種情況下,父母需要先調整自己的狀態,找伴侶或者朋友,先去傾訴自己的感受,讓自己的狀態達到良好以後,才能有耐心去傾聽孩子。

因為一個自己能量空空的人,是無法給他人提供能量的。

保持自己良好的狀態,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狀態,不但讓我們更好的面對孩子,這件事本身就是在給孩子做正向的示範。孩子在我們對自己的調整過程中,會看到我們對於情緒的正確處理方式,耳濡目染,他長大後,也便會如我們一般懂得關注自己,疏導情緒。


《囧媽》:有一種育兒方式,叫“我聽不見你說話”

除了真正的耐心之外,還有一些方面我們要注意:

(1)不要打斷孩子說話,讓他把話說完,我們再回應;

(2)注意眼神交流:用目光鼓勵孩子繼續說,用目光告訴孩子:我在認真聽著呢;

(3)適當的肢體動作:比如當孩子說到傷心難過之事時,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

(4)當自己真的沒空時,要耐心向孩子說明:“寶貝,媽媽現在有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做,等半小時後,媽媽會專心和你聊天的。”

而不是孩子已經煩你好幾次了,你突然發火:“別說了,沒看我忙著呢嗎?一邊兒玩去!”孩子會很害怕的。孩子不知道你在做重要的事情,孩子也許會以為媽媽很討厭自己。

(5)適當提問,詢問孩子的想法:有的時候,孩子只是傾訴,但有的事情,可以加入討論,啟發孩子思考,有助於他成長。

最後,希望我們都能有個良好的狀態,多一些耐心傾聽自己,傾聽孩子。

願我們的親子關係越來越好,孩子越來越優秀!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