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我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刻苦学习?

我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刻苦学习?

一直以来,关于学习的一个最流行的概念就是“学习要刻苦”。许多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要求年龄尚小的孩子“刻苦”。

培养孩子在学习上用功勤奋是必须的,但用“刻苦”的言语和思路来要求孩子,则往往是在干一件南辕北辙的事。

提到“刻苦”或“吃苦”这一类学习态度,我们习惯于欣赏它所表达的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总是忽略它里面包含的那个令人不快的“苦”的味道。

作为成人,在考虑一个问题的因果关系时,会为了结果忍受过程的痛苦。把这种经验推广到孩子身上,要求他接受学习过程的苦,换取学习成绩的甜,却变成了一种给孩子的不良暗示。

人的天性是避苦求乐,孩子更是如此。感觉“甜”的东西他就喜欢,感觉“苦”的东西他就讨厌。

我们原本想要孩子喜欢学习,却把学习过程做成苦馍馍,只把结果设想成甜馅饼,要孩子天天吃着苦馍馍去想甜馅饼,结果只能是背道而驰。


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把这件事做好。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好的瑞士钟表匠被胁迫去给纳粹制造一批高质量的钟表。尽管他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却始终做不到战争前的水平。

后来有心理学家分析,这是因为他制造钟表时的心境不一样。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离到什么程度,活动的意义就减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动成为一种苦工,一个人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越要求孩子用功学习,孩子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我为什么不建议孩子刻苦学习?

其实,孩子并非不知道刻苦学习可以换来好成绩,他只是做不到。当学习没有唤起他的愉快体验时,他就无力去调动自己的主动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懒散、不刻苦、不认真等态度。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愿意自己在学习上做得更好,愿意让父母满意,愿意受到大人的夸奖。因为人有一个天性,就是上进心如果一些孩子表现出对学习没有上进心,这不是天性中缺少,而是在后天成长中慢慢丢失了


在培养孩子勤奋学习方面,恰是不能强化“苦”,而要尽量消解“苦”。就是说不要老是向孩子提示学习是苦的,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避免他在学习活动中感觉苦闷。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曾经谈到她是如何帮助女儿圆圆来减淡对学习苦的体验的。


女儿圆圆上高中后,学习很累,她偶尔也会抱怨说太累了,表现出松懈。


于是妈妈尹建莉就找了些高考状元谈经验的资料,尤其是那些谈刻苦用的,让女儿知道凡是取得好成绩的同学,没有一个不勤奋。

这表面上看是强化了学习要刻苦,实际上缓解了女儿对苦的感受。既然状元们都那么用功,那么自己用功也是正常的了。

妈妈还和女儿一起读了《科学的故事》这本书,女儿从这本书里看到人类科学知识的积淀是那样不易,仅仅是氧气的发现就经历了那么多年、那么多坎坷。

想想自己可以轻易地拿着薄薄的教科书纵览前人的成就,女儿就觉得很幸运。

妈妈所做的这些,无非是让女儿站在高处看待事情,既能刻苦用功,又不觉得很苦。高中生已有较为成熟的理性,她的认识已可以唤起她的毅力,而毅力可以降低痛苦感。


想让孩子做好一件事,首先就一定要让他喜欢这件事,至少不能反感,避免在这件事里掺杂进让他感觉不快的因素。学习不要“刻苦努力”,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内容节选自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