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常見動物之鵪鶉

鵪鶉:體型較小而滾圓,羽色多較暗淡,通常雌雄相差不大。體小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經常活動在生長著茂密的野草或矮樹叢的平原、荒地、溪邊及山坡丘陵一帶,有時也到耕地附近活動。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分佈於歐洲、非洲、亞洲和澳洲等。


常見動物之鵪鶉

性善隱匿。多成小群活動。是一類候鳥,常棲居於氣候溫暖的地方,是稚科中遷徙能力相對較弱的一種,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遷徙時多集群。日本農林部曾有人給一些野鶉帶上特殊標記,然後放回自然界去。以調查其活動情況,結果證實了鵪鶉的趨溫性。中國國內兩種野生鵪鶉每年6-7月份在新疆西部,內蒙古東部繁殖,然後向南遷徙越冬。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兩種野生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陝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從昌都地區經雲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千米左右。當然也有留在當地繁殖或局部遷移的鵪鶉喜歡在當地溫暖、溼潤的水草上築巢。

除繁殖期外,多成小群活動。除遷徙時外,一般很少起飛,飛行時呈直線,常貼地面作直線低空飛行。叫聲為響亮、清晰如滴水般的三音節哨音,常被形容為wet my lips,常在清晨、黃昏或夜晚時鳴叫。被驅趕時發出刺耳的哨音。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繁殖地,秋季於9月中旬至9月底離開繁殖地。遷徙時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則躲在草叢,灌叢中休息。主要吃雜草種子、豆類、穀物及漿果、嫩葉、嫩芽等,夏天吃大量的昆蟲及幼蟲,以及小型無脊椎動物等。


常見動物之鵪鶉

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草地、農田或荒坡草叢、灌叢中的地面上。雄鳥和雌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係,而是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通常到達繁殖地不久雄鳥就進行佔區和開始求偶鳴叫,雄鳥在繁殖季節十分好鬥。營巢於平原草地、農田地邊或荒坡草叢、灌叢中。巢多利用地面凹處的淺坑,內墊乾枯的細草莖、草根、草葉和羽毛等。每窩產卵7-15枚,卵呈白色或橄欖褐色,散佈有褐色或鏽色斑點,大小為25.6-33×19-25毫米,重5.6-7克,孵化期15-17天。

該屬有些物種已經有人工飼養,野生種群雖然分佈範圍廣,但因為棲息地被人類活動所佔據,分佈區域碎片化,被認為有一個適度數量減少的趨勢,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棲息地喪失、降水量減少、旅遊影響、道路發展,致使生存環境發生改變。


常見動物之鵪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