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紫砂泥料中爭論較多的一種礦料非朱泥莫屬了,朱泥壺成品率相對其他泥料的壺要低。而大家使用朱泥壺的時候,也常常碰見這兩個問題!紫砂壺玩多了會出現哪些誤區?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朱泥類的壺吸水問題

朱泥類的壺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適合泡輕發酵的鐵觀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揚香高。朱泥壺內的水不易收幹,並不表明泥料有問題,而是它泥性所致。紫泥、綠泥一類的泥料所制的壺,相對密度低,殘水收幹快。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朱泥壺驚裂的問題

朱泥壺是許多玩壺人士鍾愛的紫砂壺品種,特別是喝鐵觀音、普洱茶的朋友都比較喜歡小品的朱泥壺。朱泥壺顏色紅潤可愛,經泡養過的朱泥壺更是嬌豔玉潤,煞是好看,朱泥又產量少,燒製收縮比例大,成型率低等特點,一般沒有做過朱泥的陶藝師都很難掌握其泥性的特質,做出完好的成品壺,這種種都加大了朱泥壺的稀缺性。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使用朱泥壺的過程中,要比較注意其在溫度過激的情況下容量產生驚裂的現象。究其原因,是因為朱泥的緻密度比其他泥料要高,氣孔透氣性低,在溫差發生急變收縮時沒有氣孔餘地來緩衝瞬間的變化所致。所以在使用的時候,我們最好是先用溫水淋壺身表面,然後壺內,也是所謂的溫壺,讓壺身先預熱,減少溫差的突然變化。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應更加註重這一環節,就能夠避免或極大減少驚裂的發生。

關於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1,沒燒到位,土質較酥鬆[類似磚瓦],吸水性佳,泡茶效果反而差。

2,專家茶客們基本認為,紫砂燒成火候足,恰到好處,甚至達到耐溫臨界點,是一個最美的狀態,火候足夠,養後凝脂與層次漂亮,紫砂的透氣性雙層透氣孔並不會因為燒足而被影響,因此泡茶具有良好的呼吸性,更能還原好茶一個好的狀態。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大家都知道紫砂壺具有吸水性和透氣性,這也是紫砂壺的特點及其優點。但不少壺友往往會將兩者混淆,認為是同一回事,其實這是錯誤的,而且這樣對養壺也是不利的;甚至有商家利用壺友對紫砂知識的認識偏差,欺騙壺友。那麼紫砂壺的透氣性和吸水性究竟指什麼?又與什麼有關呢?

首先來說紫砂的吸水性,吸水性是指在紫砂半閉合氣孔內的沁水程度。燒製紫砂壺的窯溫越低,泥門就越松,自然吸水性就越強,反之燒製的紫砂窯溫越高,泥門就越緊,自然吸水性就越弱。以前的紫砂壺出口的標準是吸水性要低於1.5%,像紅泥類的泥料比較容易達到這一標準。也就是說人家是不要吸水性太高的茶壺的。

接著來說紫砂的透氣性,透氣性是針對顆粒與顆粒之間以及顆粒自身結構說的,透氣性是指滲出度,與吸水性不是一回事。透氣性對紫砂壺燒結溫度來說,只要達到燒結要求,區別就不大;如果欠火,那區別可就大了。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從實際效果來看,欠火的紫砂壺由於胎質疏鬆,吸水性肯定要強一些,但是這不利於泡好茶,也難以養出包漿效果。現在經常有不良壺商把欠火的壺所具有的吸水性忽悠成透氣性強,這不是一個概念。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接下來再來說說關於透氣性的兩個直觀誤區:

誤區之一,紫砂壺使用完畢冷卻之後,壺底有水珠,是真紫砂的透氣性表現。我用過紫砂壺後,都會將壺內外及所有茶具用開水洗燙一下,過一會兒發現就連玻璃公道杯底部都佈滿水珠,若說這是透氣性表現,難道玻璃製品也有透氣性?

誤區之二,開水入壺,壺蓋有一層水珠,然後水珠慢慢消失,是真紫砂的透氣性表現。另外最近有位壺友同我說他用冷水來試驗透氣性,用熱水試驗透氣性是可以的,冷水試驗吸水性也是可以的,但是正常情況下用冷水試驗透氣性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做過類似比較,壺蓋有無水珠或水珠的多少,與真假紫砂是無關的,其實只與水溫、室溫、壺蓋類型密切相關。試想一下:當滾水入壺,蒸汽升騰,遇到冰冷的壺蓋,難道不會遇冷凝結成水珠嗎?接著壺蓋慢慢的升溫,水珠又怎能不被蒸發?壺蓋氣孔處與蓋延處水珠多,正是因為那兒的蒸汽多的原因。就像嵌蓋的西施就會比明蓋的蓮子水珠多是同一道理。

另外有些壺友擔心壺用久了氣孔會不會堵死的問題,其實只要正確使用,並注意及時清潔,就不會堵死。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在光學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紫砂器的氣孔特徵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包裹在團聚體周圍的石英、粘土等單一礦物與團粒之間形成的鏈狀氣孔群。一般寬度在20微米以下有的甚至小於10微米,延長度不等。另一種氣孔是團聚體內部形成的微細氣孔,是團粒內部各礦物之間在燒成過程中,因收縮不一致而形成許多的細微氣孔,一般在1.3微米左右。這兩種氣孔便是紫砂材質特有的雙重氣孔結構。

朱泥壺兩個問題,吸水性與透氣性的誤會?

而對於純色紫砂而言,承諾只用一流的原礦料,這樣才能經得起任何專家學者,愛茶愛壺人士,以及永久時間的考驗。

總而言之,一切只往最好的方向,才能贏得大家長久的信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