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唐河:一封陌生女士的信件引發的感嘆


唐河:一封陌生女士的信件引發的感嘆

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手寫信件幾近絕跡,尤其是這封手寫信件是來自一名年近40歲的陌生女士,更是引人關注。

信件開頭是這樣一句話:尊敬的不知姓名的恩人……

既然能把信件捎來,又涉及恩人,卻為何不知恩人姓名?

事情的原因是這樣的:2019年9月23日,唐河縣愛心志願者協會會長、年輕的民警毛俊有,在中華骨髓庫與上海一名患者配型成功。隨後,毛俊有豪不猶豫趕赴鄭州,分兩次為這名陌生患者捐獻了造血幹細胞。他的善舉,使一個陌生人的生命得到了救治。

由於捐獻造血幹細胞明文規定,被捐者和受捐者3年內不得知道對方的任何信息。但這位民警的的善舉感染著每一個人,更感染著患者的家屬。對方只知道他是河南人,在鄭州做的捐獻。患者家屬、一個40歲的女人便手寫了這樣一封感恩的信,讓醫生幫忙送至恩人手裡。

毛俊有回到唐河,仍然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地工作著。當這封陌生女人的手寫信無意間流出,傳到網上後,引發了諸多網友的熱議、評價、感嘆、感知!

筆者感嘆:生命的可貴與可憂。一個健康的生命突然患上絕症,此刻他才感知到生命的可貴、時光的短暫。當患者絕望時,遇到了稀有的配對血型,生命的希望又重新被點燃起來,卻又懷揣不安,在某種可怕可憂可望的憂慮中,不知自己的生命是否可以得到延續。人有旦夕禍福,這個患者突患大病,卻又突遇大福,生命得以延續,使他更加深刻地體驗到生命的珍貴。從信中可以看出,他感受到了社會的大愛,人間的溫暖。一種病癒後回報社會的責任感在信間的文字中流淌著。

筆者感知:健康與疾病相距多遠?引起熱議的另一個因素是,這封來信給健康的人敲響警鐘——禍福隨時伴在身邊。誰也不知道福、禍哪個先來。而諸多年輕人覺得疾病離自己很遠,衰老離自己很遠,痛苦離自己很遠,其實都錯了。突發事件常常在我們身邊遊走,無一不牽連著我們身處的社會、家庭、親人……不要等疾病纏身時才想到健康時應該做的事。身體健康時,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對家人、對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奉獻、責任與愛心。當你真正走到最後那一刻,心中沒有大的遺憾,才不愧對自己的一生。

筆者感想:這封手寫信還提及“病好後做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對家庭負責的人,以自己的努力回報社會”。

或許,患者之所以有此信此言此感想,應該是發自肺腑。健康時,他對社會、家庭做得不夠好,但以後會做得更好。當身上流淌著的別人的血液在循環時,對生命的認識、重識、感知會讓他的精神上升一個境界,因為,他在重生中又有了更多頓悟。

筆者感喟:一個鮮活的生命突然被醫生宣告,將要離開這世界。那時,他才懷戀那些如影片般播放在眼前的美好時光,才會反思自己的愧疚和過錯,才會對某些張狂、某些惡言帶給別人或親人的傷害進行反省。生命的落差翻轉,會令他的靈魂因反省而提升。

筆者感慨:一個人在單位舉足輕重,但當你離開了這個崗位,迅速會有他人頂替,最後至多給你三鞠躬罷了,很快便將你忘記;但是,一個人如果永別於家庭,便是家庭的頂樑柱倒了,給親人帶去的悲痛是巨大的無法癒合的。珍愛生命,首先要珍愛健康、珍愛家人。

成年人不需要講大道理,因為道理都懂,但往往在做時很難做到。不讓熬夜,單位有任務就得加班;不讓多喝酒,同學、朋友聚在一起往往難以控制;不讓暴怒,但情緒來時難以自控……

經歷了生與死的門檻,方能體驗到生命的珍貴;經歷了大病大痛,才會更加端正對生活的態度;經歷了風雨,才見到彩虹的燦爛。

正如一首老歌所唱:昨日像那東流水,離我遠去不可留,今日亂我心,多煩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知多知少難知足,不如溫柔同眠……

筆者之所以寫下上述文字,是突然在這封手寫信中,感受到了對生命的敬畏、敬仰與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