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漢朝初期為什麼使用分封制?

娟花兒


由於我國土地遼闊,如何比較好的管理邊遠地區的百姓,讓他們能安居樂業,不要反抗成為了每個執政者的難題。

我國曆史上歷朝代採用的管理方式主要有分封制和郡縣制。

分封制是古代皇帝分封諸侯的制度,被封諸侯有自己的領地,在諸侯領地內皇帝並沒有直接的權力,在"分封制"下,國家土地不完全是皇室的,而是分別由獲得封地的諸侯所有,他們擁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資源和收益,只需向皇室繳納一定的進貢即可盡義務。有點類似聯邦制度。諸侯的土地理論上在其死後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襲。
郡縣制是中央集權的表現,古代中央集權體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縣長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國王對地方進行管理。郡守、縣令和縣長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劉邦經歷了秦朝末年各地起義,秦二世孤立無助,沒有諸侯幫忙,最後滅亡的過程,認識到郡縣制的弊端:1、當農民起義時,只能依靠朝廷的軍隊進行鎮壓,而朝廷的軍隊在當時地域遼闊,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朝廷軍隊的戰鬥力十分有限;2、取代了分封制,傷害了老貴族們的利益,自秦朝建立之時,這些人無時無刻不想著反撲。

劉邦汲取了秦朝的教訓,不再繼續沿用郡縣制。而當時中國歷史上,分封制是較為主流的統治體制,將邊遠領土分封給同姓之中才能較為出眾的人,讓他們幫忙管理國家。於是劉邦在剛建立漢朝時,大舉分封同姓王,而後,剷除異姓王也成為了歷史上較為出名的一個故事。

而當時建國伊始,天下不穩,此舉也可以籠絡人心,平定時局也是大勢所趨。當然劉邦不是單純複製粘貼周王朝的分封制度,而是以郡縣制度為主體,封建制度為輔助的社會制度,這樣的制度,將中央集權和籠絡人心、平定疆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了,也是後世沿用較多的管理制度。


鄧海春


漢朝是郡縣制在加上分封制度,兩種制度,共同推行,有人覺得奇怪說分封制度,這是奴隸社會時期周王朝統治江山的時候,使用的一種手法,而秦國推薦使用了最先進的郡縣制度,為什麼漢朝會選擇這種歷史倒退的做法?

其實原因也特別簡單,就是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一開始的時候當然是出於無奈,說這麼多人幫我打聽下,我總不可能之前的承諾全部作廢,然後不給他們土地了萬一他們群起而攻我,那我不就完蛋了嗎?但是後來這些異性的諸侯王殺了以後,劉邦還是選擇將自己的子孫放置在這些地區,這是為什麼?

古代我們通常會忽略一種東西,那就是交通,古代的交通那是特別的困難,郡縣制度能夠最大程度的將個地方的資源集中到中央,在中央統一發放,分配這些資源,讓整個國家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一樣,不斷的運轉原理上是很好,但是如果交通不暢的話,會使得這個機器在不斷的進行高評的運轉,這樣的話機械疲勞,機械損傷,最終導致整個國家的機器就像一個不堪重負的機械,破壞損傷乃至於最後的崩潰。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自己當然努力過他曾經建立多條高速的交通線車同軌,書同文,讓整個天下的信息能夠高速的流轉到咸陽,讓他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當然,秦始皇本身也是一個勤奮的人,他一天到晚處理各種各樣的事務也是忙的不亦樂乎。

所以在秦始皇的治理之下。郡縣制,它本身的弱點並沒有顯現出來,秦二世上臺,(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什麼問題都出來。

劉邦上臺,那他的能力能比得過秦始皇嗎?絕對比不過呀,他又不放心將這個天下的大權全部交給自己的宰相,所以只能夠說我就管理我能力所及的那一片兒地區,既減少了工作量,又讓整個國家的運轉能夠稍微輕鬆一點兒,也符合了當時。戰爭結束以後,百廢待興的那種情況。

與此同時,楚漢戰爭給劉邦帶來一種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各個地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宗教都會導致這個地區跟中央的分化,這是一個令人頭疼的bug,你可以通過強力的政策將這些不同的聲音給壓下去,但是這東西就像彈簧一樣,當你力氣大的時候,你能夠把他壓得下去,但你力氣小的時候,這彈簧能夠瞬間把你給彈開。

就如同現在的美國在各個地區建立了軍事基地,以其強大的武器投送能力,使得美國可以喊出一小時打遍全球的口號,也讓美國稱霸全球的目標能夠進一步的實現,沒有這些軍事基地,再加武器投送能力,美國想要稱霸全球是不可能的事情。

劉邦表示各個地區我不可能短時間之內派兵力過去,但要一個皇帝同時接受各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那簡直就是一場犯罪呀!這些窮山惡水的刁民,我能不能不去管!我只要保證中央地區的強大,然後讓這些中央地區的力量如同太陽一樣輻射到其他地區,將其他地區同化,這樣的話,一步一步的將整個天下,變成天下人的天下。

總的來講,這是一次妥協,由於古代的生產力和當時的交通不便利,所以才造成了這種結果。


漩渦鳴人yy


(1)為了穩定民心。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剛剛建立的漢朝國力衰弱,中央的實力也較弱,無法顧及全國,只有分封才能穩定民心,讓各位功臣有自己的分地,暫時安定人心。



(2)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劉邦分封的大多為同性王,希望能鞏固剛剛建立的漢朝。

(3)吸取秦朝的教訓。西漢是承秦而建的,西漢初時,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大都按照秦時的標準來,或是吸取了秦時的教訓進行了改變,當時,人們總結秦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實施了郡縣制,所以在中央危險的時候,得不到地方的救援。在劉邦看來,如果實施分封,那麼各國控制了全國的部分地方勢力,皇帝控制中央和郡縣,如果有地方造反,那麼即使中央無力進行鎮壓,也可以由分封的各國提供支援和保護。畢竟分封的各諸侯王大都是親戚,尤其是在劉邦解決了幾乎所有的異姓王后,所有的王國都是同姓的人,有血緣關係,在劉邦等人看來,血緣關係明顯是相當可靠的。


歷史菜鳥很低調


其實嚴格說來,漢朝初期使用的不是分封制,而是分封制與郡縣制同時實行,在中央屬地上實行郡縣制,在原六國地方上實行分封制,簡稱郡國並行制。

劉邦為什麼會採用郡國並行制呢?有以下原因:

一、劉邦在打下天的過程中,為了拉攏其它勢力,共同對抗最大的敵人項羽,必須實行分封以收買人心,籠絡勢力。



秦朝滅亡後,項羽為了拉攏天下各方勢力,分封了18個諸侯王,就是18個諸侯國。而劉邦被封在漢中及巴蜀之地,之後劉邦為了爭奪天下,從漢中出陳倉,進攻三秦之地,先消滅了項羽分封的三秦王,之後聯絡一些諸侯勢力,率56萬諸侯聯軍,一起奪取了項羽的西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但被項羽3萬騎兵打得大敗而歸,從江蘇徐州一敗千里,退到河南滎陽才站住腳。

在四年的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作戰,敗多勝少,而靠劉邦一家的勢力,怎麼也無法擊敗項羽,劉邦為了擊敗項羽,將天下的土地拿來分封其它勢力,並聯合這些勢力一起擊敗了項羽,正因為劉邦捨得分封,才讓這些勢力為劉邦賣命,打敗了項羽,到漢朝初建立時,劉邦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分別是:燕王臧荼、楚王韓信、趙王張敖、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長沙王吳芮。

二、劉邦看到秦國在滅亡過程中,由於沒有分封,秦朝宗室力量非常薄弱,在天下大亂之際也就沒有秦朝宗室力量來解救秦朝,導致了秦朝的滅亡,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原因,於是實行分封制,在消滅部分異姓王之後,劉邦開始分封劉姓諸侯王,以劉姓諸侯王來代為管理離漢朝中央較運的土地。



劉邦在消滅部分諸侯王后,沒有取消分封,而是將自已的親戚分封在這些地方,代替中央政府來管理,從劉邦的角度想,劉姓親戚都是自已子孫,肯定會維護漢朝的統治,並且劉邦還定了白馬盟約:非劉姓不得稱王,非功者不能封候。這些措施都是為了維護漢朝的統治,沒有想矯枉過正,導致幾十年後的吳楚七國之亂。

三、分封制在當時還是很多人認可的制度,而很多人認為郡縣制導致秦朝的滅亡。

劉邦建立的漢朝,離戰國末期也不過二三年的時間,天下除了秦,基本上都是六國遺民,而且反秦義軍也全是原來六國的人,劉邦雖然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但是在當時的天下,包括劉邦手下的大部分功臣,都認為分封制合理,劉邦為了照顧大部分的利益,採取了分封制。

分封制不僅封了王國,還封了候國,只不過候國非常小,土地就是一個縣,候國的權力要比王國小的多,分封候國的人都是為劉邦打天下的功臣,如蕭何是排名第1的酇侯,曹參是排名第2的平陽侯,張良是排名第62的留候。



四、漢承秦制,秦朝統一天下的13年間是採用的郡縣制,但由於天下地域太大,京城在關中的中央政府無法對遙遠的原山東六國地區實行有效的控制,既然無法有效控制,還不如分封讓諸侯去控制,中央政府只實行部分權力。

但漢朝的分封與周朝的分封完全不同,周朝的諸候國是完全獨立的王國,任何權力都在諸侯王手中。 漢朝雖實行分封制,但諸侯國的實際權力是控制在中央政府派遣的國相手裡,如兵權是國相掌控的,高級人事權也是由中央政府控制,諸侯王本身的權利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可以說漢朝的分封制是升級版的分封制。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邦是大漢的締造者,在他建立大漢的時候其實有兩個制度可以選擇,一個就是秦朝的郡縣制,一個就是繼續和周代、項羽一樣採取分封。但是很明顯當時這兩個都不太適合,為什麼呢?其實從秦朝和項羽的結局就看出來了,秦朝不過十幾年,而項羽不過幾年就全部滅亡了。

所以這點來說的話,劉邦也是看到了這兩個制度的弊端,並不能就完全的採取其中一種,秦朝就是完全的分封制,放棄了從夏商周就已經存在的分封制,宗法制。但是項羽呢又完全的採取分封制,而且還都是和自己不相干的。他們兩個的解決就讓劉邦感受到必須要採取折中的辦法,但是當時來說只有這兩個可以選擇,於是劉邦選擇了兩者並存的局面。

劉邦還有西漢的前幾位繼承者都是認為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郡縣制和法家思想導致的。他們認為完全的使用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就會導致邊疆、地方上沒有自己的同姓家族勢力來守衛,而法家思想又導致老百姓民不聊生,所以才會滅亡。劉邦呢就就採取一定的分封制,他天下的一部分分給自己的同姓家族來守衛,鞏固劉氏的天下。而且採取道家提倡的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生產力和民力。

而且當時劉邦採取分封制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一開始大漢剛剛建立,而且距離六國滅亡的時間不過二十幾年,一代人都還沒有,這個時候雖然經過了秦朝的郡縣制,但是畢竟分封制經過了夏商周幾代上千年的發展,已經是深入人心了。特別是跟隨劉邦的那些諸侯國的後代,他們肯定是想恢復分封制的,比如說常山王張耳就是之前趙國的。這些人在一開始掌握著很大的兵權,雖然劉邦想滅了他們,但是不可能不分封那麼一下子全部得罪,這些人都是很可能一下子聯合起來造反的,所以劉邦在建立大漢之後一個一個消滅。但是劉邦又過分的相信同姓家族,大量的分封同姓家族的人,導致後來中央的統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漢景帝的時候整個天下差不多三分之二都已經被分封出去了,中央直接控制的不足三分之一,嚴重的威脅到了中央的統治,導致了七國之亂。漢武帝時期實行推恩令,削弱地方勢力,來加強中央集權,而且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來加強思想上的控制。這樣的漢朝才能維持下去。


中國歷史研究所


當我們評判一個歷史人物或者歷史事件發生的時候,往往會以後世者的觀點去指證,為何要這麼做,為什麼不那樣做,其實這都是扯淡。

能成為統治精英,並且成為統治者的沒有一個不是當時的人精,人精就是人中的尖子精華。很多人罵劉邦是退回到分封制,是歷史的倒退,ok,如果你是當時的他,也許還不如他。


其實在西漢時期,已經有兩種政治體制,可供劉邦作為建國的選擇,第一,分封制,第二就是郡縣制。

而當時的漢王劉邦是怎麼選擇的呢?其實他將兩種方式做了一個綜合,就形成了西漢獨有的郡縣分封制。

那麼他為何要這樣做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換到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為什麼要這樣做?

首先第一點,我們要看漢高祖劉邦推翻的政府是誰,實行郡縣制的秦帝國。秦帝國二世而滅,沒有完成秦始皇千古一帝萬世千秋的夢想。這是對郡縣制的一種諷刺,對吧。



其次看第二點,和他共爭天下的項羽,是完全的,實行封國制度,將天下諸侯變成峰幫立國,恢復到戰國七雄的時代,但是僅僅幾年時間不到,他就兵敗身死,這又是一個反面例證。


我們看一下啊,一個完全實行郡縣制的秦帝國,活了二代人就掛了,一個實行完全分封制的西楚霸王,五年不到也掛了,如果你是劉邦,你會覺得兩種選擇都是對的嗎?

這個時候,我們站在劉邦的視角,如果讓他來選擇,他會選擇非左即右嗎?我覺得不會,他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去找到一個折中的方式。

那就是郡縣及封國制度並列,為何會這樣呢?我們繼續分析。

首先,將大多數的土地設為郡縣治,可以有效的保證中央王朝的力量足夠強大,壓制周邊封國。


其次,將所有的風國都封給同姓的劉姓宗族,可以作為屏障一起拱衛中央。異姓王后續都被消滅。

最後一點就是他相信,無論這個世界怎麼變化。就算是封國造反,沒問題,因為封國也是他們劉家人,他的江山一樣可以存在。

名義上的大一統,其實並沒有什麼鳥用,如果像秦始皇那樣,牛逼轟轟的,最後到他兒子那裡,他的國家就滅亡了,那我相信流氓英雄劉邦不會如此選擇。


封國制還是郡縣制?該如何取捨?劉邦的最終著眼點就是他的江山,他的劉姓天下可以延續多久。

事實也證明了他的英明,就算漢初七國之亂之後,無論誰勝誰負,還是他劉姓天下的江山。

就算西漢滅亡之後恢復大漢的也是各地封國的後裔,這也算是他有先見之明吧。

所以別把劉邦當傻子,一定要將自己置入他所在的時代,設身處地去想這個問題。

況且,搞分封國家一定會分裂,不搞分封難道國家就不分裂了? 歷史上有無數的實例為證明,這兩點並不絕對。

而且就算真的全國實行郡縣制,也必須要有足夠的歷史沉澱和人才儲備,但是在西漢之初,這兩點其實並不具備,所以劉邦有可能是折中選擇了郡縣封國制,也有可能是深思熟慮之後的妥協都有可能。

我們就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以超越時代的見識去橫加指責了,沒意義。


阿斗不傻


國史君(國史通論)在《劍橋中國秦漢史》中盜來一張地圖,它描述的是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時的中國形勢。

很明顯,劉邦建國之後施行的是郡縣與分封並行的制度。他當時分封了八個異姓王:趙王張敖、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楚王韓信、梁王彭越、韓王信、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綰。這些人都是在漢朝剛剛建立之時便分封的。後來通過鎮壓反叛等方式,他又先後分封了十個同姓王:齊王劉肥(劉邦庶長子)、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後來的漢文帝)、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代王劉仲(劉邦他哥)、吳王劉濞(劉仲他兒子)、楚王劉交(劉邦異母弟)。這些諸侯王的地盤被稱為“國”,他們都有很高的獨立性,可以挖礦,甚至可以鑄幣。皇帝自己直轄的地盤被稱為“郡”。名義上,諸侯國都聽命於漢皇室,與周朝非常相似,但也給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了雷。

為什麼劉邦要搞分封制?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國之前幾百上千年,中國實行的都是分封以及與分封類似的制度,百姓都對這個制度非常適應,認為分封諸侯王就是天理啊!是秦始皇特立獨行搞了郡縣制,這個制度的確有很多大的優越性,但是秦國二世而亡,人們不得不把秦國的滅亡與郡縣制聯繫起來。所以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劉邦稱帝之後也選擇了最為保險的分封制。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劉邦不離不棄並且立不世之功的人太多了,他們手下的兵也太多了,與這些戰神比起來,劉邦根本就不會打仗啊,剛立國就收他們的兵權,劉邦是可望不可即啊。為了穩住兄弟們的心,分封制勢在必行——人家跟你出生入死圖什麼啊!

而異姓諸侯王基本被消除之後,劉邦依然施行分封制,兵權在“白馬之盟”中規定“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秦朝滅亡時沒有人拱衛京師,除了少數忠臣,沒有人援救皇帝,但漢朝憑什麼能做到“天下共擊之”?因為天下一家,都姓劉!有我的就有你的,沒我哪有你?可惜“七國之亂”把劉邦的夢打碎了。


國史通論


漢初劉邦分封七個異姓王的主要原因是:

首先,在楚漢相爭時,劉邦以弱勢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就必須聯合各路西楚項羽所分封的王,一起抵抗項羽。若將各西楚王拉向自己一方,劉邦只有許以為王。這就有了西楚時的常山王張耳、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投靠劉邦,劉邦封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韓信和彭越一個佔有齊國另一個收復魏國,援劉邦決戰項羽積極性不高的情況下,劉邦接受了張良建議,承認韓信自立的齊王,又封了當時為梁國相又掌梁國兵權的彭越為梁王,才使兩人出兵圍項羽垓下,一舉消滅了項羽。而韓王信雖在西楚未分王,但他是韓王之後,劉邦佔領韓地後,封其為韓王以鞏固韓地。所以漢初劉邦分封異姓王完全是楚漢爭霸時戰略權宜之計。

第二個原因是雖經秦朝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但秦朝統一六國後國祚十四年,再加上楚漢爭霸五年的短短二十年間,無法消除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諸侯國意識,恢復諸侯分封體制似乎是當時社會共識。

第三個是原因秦忽起陡滅大家除了認為秦國的暴虐以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朝未實行分封制,使秦王室沒有外蕃拱衛,而很快被農民起義所滅。分封各王恢復舊制盡在情理之中。

漢初異姓王分封,給西漢中央集權制留下了巨大的隱患,迫使劉邦登基一年後就開始了翦滅異姓王的征戰中,劉邦臨死前才完全消滅異姓王。殺馬為誓,永不立異姓王。


耕讀186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漢初國家制度上承接秦制,秦商鞅變法後,就逐步廢除了分封制度,改以郡縣制,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更是完全廢止了分封制度,完全採用單一的郡縣制。那麼漢承秦制,為何要恢復分封制?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推翻秦王朝的政治需要。陳勝吳廣的起義反秦,雖然聲勢浩大,但最終被秦鎮壓了下去,使得後續的反秦人士明白,只有團結以前被滅的六國諸侯,才能更廣泛的調動人員,抗擊秦朝。因此六國諸侯之後紛紛被複立,劉邦本人也是匯聚在項梁等人復立的楚懷王旗幟下反秦 才逐漸壯大和成功攻入關中的。所以說,復立諸侯國是一面旗幟,是反秦鬥爭中不可缺少的,漢初建立政權後,某些諸侯王就成為反秦和楚漢相爭時期遺留的問題了。




二,從秦亡的教訓中總結的經驗,認為必須保留分封制。從陳勝吳廣起義,到秦被推翻,只用了短短的兩年時間。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強大秦國,瞬間就灰飛煙滅了。他如此快的滅亡,當然與不得人心有關,但其中不乏一些別的原因。秦沒有分封諸侯王便是其中之一。由於秦始皇拒絕分封自己的兒子們為諸侯王,造成宗室力量薄弱,咸陽一破秦即告亡的局面。劉邦總結了這個教訓,認為國家要想長久,必須採用郡縣和分封制並行的制度,分封自己的子嗣為諸侯王可以擴大宗室力量,拱衛皇室,即使將來皇室有什麼情況無法承接,還可以從諸侯王中選取賢者續任,則江山還是姓劉,杜絕了重蹈秦亡覆轍的可能。



因此,漢初仍然採用分封制度,只不過異姓諸侯王先後被剪除,以後就只能分封同姓諸侯王了,並且此分封與郡縣並行的制度為後世歷代王朝所繼承,一直延續到清亡。


史書上冬眠的蛇


西漢王朝建立之初為何實行了分封,這其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想要深入理解它,還必須先從

秦的統一和滅亡說起。


話說秦王嬴政滅六國,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龍椅還沒捂熱乎,手下的丞相王綰就建議他,皇上,您得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出去啊。

王綰的主要理由是,秦剛剛攻滅六國,而燕,齊,楚這三個國家距離秦本身的核心區域——關中,實在太遠,不便於直接管理,乾脆封出去算了,多省心啊,還能讓孩子們高興高興。

但是,這個建議被廷尉李斯所否定。

李斯認為,分封出去的雖然是老嬴家的兒子,可是到了孫子、重孫子那代人的時候,大家相互之間血緣遠了,感情也淡了,到時候就得為了爭奪土地而幹仗!兄弟鬩於牆,這不就是重複周王朝的覆轍嗎?

最終,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採用了郡縣制,而非分封制。郡的太守、縣的縣令、縣長,都是由皇帝親自任命的。

這就好比,一個集團的董事長要直接管理底下各部門,而不設置部門經理。

當然,這個老嬴家企業的下場我們都知道了,才十幾年就玩兒完。

秦為何滅亡呢?主要因為楚國。

秦滅六國時,楚國的反抗尤其劇烈。這大概跟楚人本身桀驁不馴、善戰好鬥的性格有關吧。我們都聽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這就是楚人反抗精神的一個縮影。西楚霸王的祖父項燕,正是犧牲在抗秦戰爭中。

不屈不撓的楚人不僅在秦統一的過程中不斷給秦人制造麻煩,即便在秦統一之後也不安生。《史記》記載,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所以要東巡。與其說天子氣,不如說是楚人的怨氣。

楚人的怨氣,除了來自於當年的戰爭外,跟秦的郡縣制也有直接的關係。

我們來看一下戰國跟秦朝的版圖:

跟戰國的任何一個國家相比,秦朝的疆域都稱得上“巨無霸”,這是統一王朝帶來的直接好處——看著壯觀啊!可是,楚國的老百姓可遭殃了,為啥?因為徭役。

徭役,就是給朝廷幹活兒,或者當兵。而且是白乾,不幹還不行!當時只要是成年男性,就必須拿出一定的時候來服徭役。

難道只有秦朝才有徭役?不不,秦統一之前,這些楚人也要服役的,只是以前沒那麼難受。

那為啥以前不難受,秦統一了就開始難受呢?

其實也很簡單,秦統一之前,楚國的老百姓服徭役,肯定不會“出國”,基本就在家門口,就算是走的遠一點,幾百裡也就撐死了。可是秦統一以後,可不管你以前是哪國人啊,讓你去哪裡就得去哪裡。

大家想想,秦的首都在哪裡?咸陽!我們假設,有個楚人的老家在東南沿海一帶。本來日子過的美滋滋,突然有一天,命令來了,去咸陽服役!他得走多久才能到咸陽呢?一沒飛機二沒鐵路的,全靠兩條腿。就算老天爺保佑,他一路沒病沒災,順順利利走到咸陽,那也得幾個月吧?

對了,路上的時間是不給算入徭役的,如果不能按時到達還得受罰!

看到這裡是不是很熟悉了?

沒錯!陳勝吳廣就是這麼起義的!而且他們的起義,打的正是楚的旗號

於是,楚人積壓已久的怨氣終於找到了發洩的口子,最終,兩個最有名的楚人——項羽、劉邦,一起滅了秦。

……

又經過楚漢戰爭,劉邦上了位。當年擺在秦始皇面前的問題,同樣丟給了他。那麼到底要分封?還是要郡縣?

劉邦實在很糾結啊。他自己的實力並不強,當初打天下,靠的是手下的這幫哥們刀頭舔血。如今當了皇帝,不能不兌現當初的許願吧?所以,這些大功臣,不得不封王,這就是所謂的異姓諸侯王,這是西漢王朝的第一次分封。

不過劉邦畢竟是梟雄,沒過幾年就聯合老婆呂后,把這些老兄弟們挨個做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這下子,沒有諸侯王了,是不是該徹底搞郡縣制,也享受一下秦始皇當董事長的感覺?

不,劉邦採用了折中的辦法,他留下一部分土地設置郡縣,歸朝廷直屬,把離得遠的地盤繼續往外分封,讓它們變成半獨立的諸侯國,諸侯國的老百姓不需要出遠門服役,負擔減輕,免得再冒出來幾個陳勝吳廣。

只是這次分封出去的王,都是老劉家自己人。

這麼做,可不是因為劉邦顧念親情,他要是顧念親情,當年被項羽趕得滿地跑的時候就不會屢次把兒子扔下車了!

劉邦是實在沒辦法!

秦末的戰爭,把整個國家打得一團糟,經濟嚴重衰退。史書記載,西漢剛建立那會兒,上到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大家都很窮。窮到啥程度?劉邦想找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駕車都湊不齊,手下的官員還有坐牛車的。

窮到這份兒上,朝廷是不敢再出一點兒差錯了!

所以,一等戰亂平息,劉邦就推進休養生息,不折騰。簡單說,自己能夠得著的地盤,就歸中央管,那些離得遠的,乾脆暫時讓兒子、弟弟們去管吧,只要他們還認我當老大就成!另外,分封也有好處,萬一以後有人造反,這些老劉家的王爺們不能不管吧?

所以,這一時期的行政狀態,也被稱為郡國並行。郡,就是朝廷控制的郡縣,國,則是分封出去的諸侯國。

可惜,劉邦的算盤終究落了空,分封隱藏了更大的危機,並最終釀成災禍,不過這就跟本問題無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