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张洪雷赏石全形拓作品

赏石是门学问,爱而藏之,藏而玩之,玩而研之。

对于奇石的赏玩,我国已有千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积淀丰富的赏石文化。绘画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与赏石文化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张洪雷赏石全形拓作品

人们向往山林将自然山水纳入画界,或托石寄情山水,慰藉人们山水逍遥的精神世界,借着雅石“千里一瞬”的缩景,托石寄情于山水的诗情世界,赏石逐渐成为中国画创作中一个重要的素材。

历史中关于石头的绘画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许多传世经典之作。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阎立本《职贡图》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图中绘赏石两种一种为柱状,约半人高,遍体椭圆形孔涡空,甚为玲珑剔透一种为有托盘赏石,共之尊,或体态婀娜,或山峭拔挺立。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晚唐孙位《高逸图》藏于上海博物馆 该画的精细严密的笔法描摹竹林贤士风度神采之外,还以细劲线条勾勒两蹲奇石, 一石双侧交错内敛,表面是平行倾斜节理,形成直挺的沟壑和褶皱,有少数孔洞穿透其间,另一石上小大小,左边的凹凸加强了整体造型的变化,石表不仅有或圆或扁的通透孔洞,两块石头大概与人等高。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南宋苏汉臣《秋庭婴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所绘奇石形状直立如柱,傲岸雄伟,表面节理整饬,孔洞垂落;强劲的斧劈效强化了山石坚硬质感,细致的晕染强化了石形的感。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宋 赵昌《岁朝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右下方绘青翠色笋石,高耸挺拔,凹陷密布,画的中心则是一块被丛花簇拥着的湖石,圆浑通透,孔洞星罗棋布。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宋 徐熙《雪竹图》不钩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与画中的松树,劲竹组成一个冬天的世界。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元 顾安《幽草秀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同样是画竹石与《雪竹图》不同,此图中所绘奇石石体分为左右两支的丫状,石表遍布涡穴和椭圆形孔洞。形表俱美,张扬中透露出清灵秀之气。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宋徽宗 赵估 《祥龙石图 》,画湖石一座,玲珑剔透,棱角凹凸 , 千皴万染 ,起伏分明 , 纹理富于变化 。以石为绘画主体,有绘画里的 “兰亭序 "、"广陵散"之称。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吴彬创作《奇石十景》(十面灵璧图),这是一块属于米万钟的奇石,通过多重视点完整而详细地记录一块山石,设想非常新奇而有意思,吴彬寻找了10个视角,勾线被染,运用明暗对照法,以夸张、细致的手法塑造石头的质感。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宋 蔡肇《仁寿图》,这一幅画描绘两座玲珑多变的奇石,伫立在草地上。金与石本来象征着永恒,因此在画幅中,「石」与「寿」往往发生着联想。

石上清风之赏石入画

明 米万钟 《奇石图》,简洁明了的画面,石状尖峻硬实墨色变化多端。北京盈时2012秋拍 成交价101.2万元。

赏石活动的兴盛、发展与国的社会文化、历史的变迁紧密相连,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文人的绘画中,通过这些绘画,我们可以看到各个时代赏石所具有的不同文化内涵和美学风格。赏石入画是中国人民族性格和深沉情感相映生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亦是中国传统文人道德、情感、怀古精神追求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