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 被中國作家餘華高度評價,他是“英國國民作家”

被中國作家餘華高度評價,他是“英國國民作家”

伊恩·麥克尤恩是誰?

他是“英國國民作家”。

中國作家餘華曾高度評價麥克尤恩:“這就是伊恩·麥克尤恩,他的敘述似乎永遠行走在邊界上,那些分隔了希望和失望、恐怖和安慰、寒冷和溫暖、荒誕和逼真、暴力和柔弱、理智和情感等等的邊界上,然後他的敘述兩者皆有。就像國王擁有幅員遼闊的疆土一樣,麥克尤恩的邊界敘述讓他擁有了廣袤的生活感受。他在寫下希望的時候也寫下了失望,寫下恐怖的時候也寫下了安慰,寫下寒冷的時候也寫下了溫暖,寫下荒誕的時候也寫下了逼真,寫下暴力的時候也寫下了柔弱,寫下理智冷靜的時候也寫下了情感衝動。”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伊恩·麥克尤恩是當代英國文學的代表作家之一,在西方世界享譽盛名。從20世紀80年代麥克尤恩投身於文學創作開始,英國文壇即掀起一股“麥克尤恩熱”,麥克尤恩的作品以其對社會的生動反映和尖銳批判引起評論界激烈的爭論。而他本人則因其在文藝界的非凡影響力,被譽為英國“文壇三傑”之一,是公認的英國“國民作家”。

從1974年開始,麥克尤恩在倫敦定居,次年發表的第一部中短篇集就得到了毛姆文學獎。此後他的創作生涯便與各類獎項的入圍名單互相交織,其中《阿姆斯特丹》獲布克獎,《時間的孩子》獲惠特布萊德獎,《贖罪》獲全美書評人大獎,改編的同名電影榮膺2008年金球獎最佳影片獎,獲2011年耶路撒冷文學獎。隨著麥克尤恩在主流文學圈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在圖書市場上創造越來越可觀的銷售記錄。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贖罪》小說封面 伊恩·麥克尤恩著

麥克尤恩深信,優秀的小說家一定得掌握操縱的技藝。

“所有的信息不能一開始就給出,你要一步一步來,找準一個比較恰當的時機,在某一個節點或者瞬間,把信息一步一步釋放出來。”

在《贖罪》裡,讀者會看到故事以第三人稱也即是上帝視角展開,布里奧妮因對羅比抱有誤解而武斷地認定他是罪犯,提供假證詞,導致他入獄,拆散了他和姐姐。多年以後,她在二戰中與他們重逢,道歉並得到原諒。

但當讀到故事快結尾時,看到有布里奧妮名字縮寫“BT”,還署了“1999年”這個日期,讀者才會意識到原來至此不過是她美化後的小說。

《贖罪》的終點轉換為布里奧妮的視角,描寫她如何反思當初犯下的巨大錯誤,如何以寫作來“贖罪”。由此讀者才得窺真相:姐姐和羅比分別在二戰中身亡,倆人再也沒有見到過彼此,而布里奧妮也沒有再見過他們,原諒也就無從談起。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電影《贖罪》劇照

他曾說,“要寫好一本小說,你就得找到信息釋放的節奏和恰當的節點,而不能一上來就統統劇透給大家,這樣就沒意思了。”

這種對敘事的控制、對製造懸念的偏愛,被英國評論家詹姆斯·伍德所批評。但在麥克尤恩看來,所有的藝術都是操縱,“操控讀者的期待、恐懼和慾望,是藝術和小說內在的整體要求。”

麥克尤恩的作品多為短篇小說,內容大都離奇古怪、荒誕不經,有“黑色喜劇”之稱。《伊恩·麥克尤恩小說成長主題研究》一書,緊緊把話題聚焦在麥克尤恩小說和寫作這件事上,層層剝開了這位英國“國民作家”的寫作密碼。

新書推薦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伊恩·麥克尤恩小說成長主題研究》

內容提要

本書以英國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的幾部主要作品為研究對象,以“成長主題”作為研究其創作的切入點,解讀文本的意義和價值。伊恩·麥克尤恩被公認為英國的“國民作家”,是當代西方文壇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縱觀麥克尤恩40多年的創作生涯,“成長主題”貫穿了他的大部分小說作品,重要性顯見。本書認為,麥克尤恩的小說既繼承了西方小說“成長書寫”的傳統,又呈現出其自身鮮明的特色。該書為學術性專著,主要面向英美文學方向的學生和研究者,也適合一般文學愛好者閱讀。

張明,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畢業。現為浙江師範大學博士在讀,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

高玉,現為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國家“四個一批”人才。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研究。

伊恩·羅素·麥克尤恩(Ian Russell Mc Ewan)是當代英國文壇最受矚目的小說家之一,在西方英語世界受到相當高的重視。2008年,麥克尤恩被《泰晤士報》列為“自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五十位作家”之一。從處女作《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1972)到近年出版的《堅果殼》(犖狌狋狊犺犲犾犾,2016),麥克尤恩總共創作了包括《水泥花園》《床笫之間》《時間中的孩子》《阿姆斯特丹》《黑犬》《甜牙》《為了你》《兒童法案》等在內的14部長篇小說,兩部短篇小說集,一部舞臺清唱劇劇本,一部電影劇本,以及兩部兒童文學作品。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麥克尤恩自出道以來曾六次獲“布克文學獎”提名,提名的作品包括:《只愛陌生人》(1981)、《黑犬》(1992)、《贖罪》(2001),《星期六》(2005)、《在切瑟爾海灘上》(2007)。1998年,麥克尤恩憑藉小說《阿姆斯特丹》摘得“布克文學獎”桂冠。2000年,他被授予英帝國二等勳位爵士榮譽。此外,麥克尤恩還分別在2005年與2007年獲得“國際布克文學獎”的提名,多部作品獲得“毛姆獎”,並且在2011年獲得“耶路撒冷文學獎”。隨著麥克尤恩在主流文學圈內獲得越來越高的評價,他在圖書市場上創造的銷售記錄也越來越可觀。麥克尤恩的幾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后均獲得不俗的成績,其中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影《贖罪》更是斬獲當年“奧斯卡”大獎。剛剛過去的2017年是麥克尤恩的“大年”,三部作品《兒童法案》《時間中的孩子》《在切瑟爾海灘上》分別被改編成電影上映,如此的熱度對於一位嚴肅作家來說並不多見。近年來他屢次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麥克尤恩甚至一度被譽為“英倫三島在世的最偉大的小說家”。

被中国作家余华高度评价,他是“英国国民作家”

在麥克尤恩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成長主題貫穿了作家的大部分作品。由於成長主題涉及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與個體身份認同、性別認知、自我建構等問題有密切聯繫,麥克尤恩小說的成長主題研究對於認識西方社會的主體危機、社會矛盾、文化衝突等問題皆有重要意義。

小說依然是進入別人思想的最好工具。

——伊恩·麥克尤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