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高山峽谷,峭壁懸崖。滔滔怒江,奔流不息。

驅車穿行在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以下簡稱“怒江州”)依山傍水的美麗公路上,抬頭是鬱鬱蔥蔥的青山,低頭是清澈澎湃的流水,空氣中彌散著淡淡花香,還有羽翼斑斕的鳥兒倏地掠過。

怒江之美,蜿蜒纏綿,驚心動魄。

這片1.47萬平方公里美麗的土地上,貧窮卻如影隨形,多年來困擾著22個民族的55萬人民。截至2018年年底,在我國深度貧困地區“三區三州”(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四省藏區、甘肅臨夏州、四川涼山州、雲南怒江州)中,怒江州的貧困發生率位居首位,高達32.52%,是“三區三州”其他地區的3至10倍。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中,“怒江之役”可謂難中之難、困中之困、堅中之堅。

無高速公路、無航空、無鐵路、無水運、無管道運輸,怒江州是全國唯一的“五無”州市。


“怒江缺條件,不缺精神、不缺鬥志”,脫貧攻堅的路上,怒江人民正披荊斬棘、爬坡過坎、背水一戰。

農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動

“以前我家4口人住在一間簡陋的老房子裡,冬天漏風,夏天漏雨。10多年來風吹雨打,搖搖欲墜,房子都快散架了。後來被鑑定為D級危房。”說起老房子,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茨開鎮丹珠村傈僳族村民李仕峰似乎還心有餘悸。

“現在好了,2018年政府給我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蓋了新房子,磚混結構,又結實又好看,我們晚上睡覺踏實了。”

怒江州2009年開始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十年努力,久久為功。在脫貧攻堅即將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收官階段,全州正強化統籌調度,全面開展農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動。

今年2月19日,怒江州農村危房改造清零行動計劃全面實施,明確了全州農村危房改造“清零”任務的總體要求、工作任務、保障措施、工作安排。全州對照目標任務倒排工期、倒逼進度、合力攻堅,6月底順利完成了全州鎖定的4類重點對象“清零”任務。


7月8日,怒江州再接再厲,強力啟動農村危房改造百日“清零”行動,統籌部署4類對象清零後續工作。在認真總結6月底清零工作經驗的基礎上,9月底如期完成了非4類重點對象無力改造危房戶、往年享受過補助再次成為危房的4類重點對象和2019年度新增4類重點對象的危房“清零”工作。

“這是一場殲滅戰,不能讓一戶農村危房‘漏網’。”怒江州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和育功表示。

今年以來,怒江州鎖定4類重點對象8萬戶(含建檔立卡戶7萬戶),除涉及易地扶貧搬遷2.5萬戶外,已基本完成農村危房改造和重建工作,目前正在查缺補漏,今年內將全面實現“清零”。

“農村危房改造不能成為脫貧攻堅的否決項。”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掛職幹部、怒江州委常委、副州長陳少鵬告訴記者,農村危房改造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中之重,每一棟房子都看得見、摸得著,來不得半點虛假。只有農村危房改造“清零”,我們在脫貧攻堅的大考中才不會“失分”,在怒江人民心中才不會“失分”。


做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

怒江全州98%以上的面積都是高山峽谷,基礎設施落後,群眾大多居住在山高坡陡、峽谷縫隙、地質災害頻發、生態敏感區、交通不便的山區,“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易地扶貧搬遷成為怒江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十三五”期間,怒江州納入國家易地扶貧搬遷規劃的搬遷任務為95859人,佔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60%,加上同步搬遷人口6253人,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達10.2萬人,共規劃建設75個集中安置點。

目前,全州2016~2018三年行動計劃搬遷任務8670戶、3.2萬人已全部搬遷入住;2019年新增搬遷任務16518戶、6.3萬人,規劃建設的329棟樓房已經全部封頂,各項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正有條不紊地同步推進,將於12月底前分房發鑰匙並陸續組織搬遷入住。

入住只是開始,還要讓村民住得舒適、住得舒心。

“綠色的塑料袋裝溼垃圾,灰色的塑料袋裝幹垃圾。”12月14日上午,在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垃圾分類指導員李正華一邊免費為居民發放垃圾袋,一邊講解垃圾分類知識。家住13棟2單元302室的熊林海告訴記者,她家5口人,以前住在山上的木板房裡,人畜混居,“垃圾隨便扔”。現在住進了新家,有用的垃圾賣了可以換錢,參加垃圾分類還可以積分。“家裡家外、房前屋後乾乾淨淨的,心裡敞亮多了。”


維拉壩安置點駐點扶貧工作隊隊長桑娜妞介紹說,由珠海市援建的維拉壩安置點共安置易地搬遷戶741戶、2348人,99%為傈僳族,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佔79%。“安置點配套了手機數據線生產扶貧車間、砍核桃扶貧車間,建立了火龍果、芒果種植基地,還規劃了汽車營地,為的就是讓安置點居民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怒江州州長李文輝表示,涉及全州近1/5人口的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工作重心已轉入“後半篇文章”階段。怒江州委、州政府印發了《怒江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實施意見》,州級16個部門制定出臺了17條相應的推進措施,重點圍繞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就業體系、後續產業發展體系、宣傳文化服務體系、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體系5大體系建設,建立脫貧攻堅長效機制,高質量落實好後續脫貧措施。

決戰決勝的怒江力量

“不打贏脫貧攻堅戰,我就不結婚。”怒江州貢山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職工豐文光對記者說,這個28歲的傈僳族小夥子靦腆文弱,但對全縣農村危房改造情況瞭如指掌。他說,脫貧攻堅已經到了最後衝刺階段,實在沒有時間考慮個人事情。


“有情懷、有血性、有擔當。”在怒江州,每一個扶貧幹部身上都有一種“攻堅克難、捨我其誰”的奉獻精神,有一股“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頑強韌性,有一顆“但願蒼生俱飽暖”的赤誠之心。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從2015年至今,怒江州已經有9名扶貧幹部犧牲在脫貧攻堅戰場上,其中有7名同志死於交通事故,但怒江州幹部群眾脫貧攻堅的腳步卻從未停歇。

從怒江州府所在地六庫鎮逆流而上,只有一條路,是聯通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縣通往外界的唯一主幹道,也是怒江州唯一的交通大動脈。但這條大動脈卻經常危機四伏,滾石、泥石流、路基塌陷時有發生。

今年5、6月間,福貢縣子裡甲鄉俄科羅村部分傈僳族村民對危房改造工作有顧慮,不願意配合當地政府工作,直接影響了全縣脫貧攻堅的工作進度。分管此項工作的陳少鵬獲悉情況後,迅速帶領相關人員翻山越嶺,趕赴村莊。走進村民家中後,他們宣傳政府農村危房改造政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於得到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們一個月內跑了福貢縣五六趟,當時正值雨季,道路還沒有修好,有時一堵就是好幾個小時。路上凹凸不平,顛簸難行不說,還隨時有危險發生。”和陳少鵬一同前往的工作人員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然心緒難平。

“怒江州是脫貧攻堅的‘上甘嶺’,沒有血性和犧牲精神,啃不下這塊‘硬骨頭’。”陳少鵬說。

中共怒江州委書記納雲德強調,扶貧幹部“有情懷、有血性、有擔當”,就是要把個人奮鬥融入時代大潮,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重要指示,苦幹、實幹、親自幹,堅決做心中有“忠誠情懷、愛國情懷、感恩情懷、為民情懷、奉獻情懷、廉潔情懷”的新時代怒江州扶貧幹部。

2018年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帶隊深入怒江州調研。他認為,雖然怒江州條件艱苦、山高路險,但全州幹部群眾從上至下攻堅克難,紮實細緻地開展工作,脫貧攻堅的精氣神值得學習。

幸福生活“共同締造”

“把村子打掃乾淨了,我們的家鄉就更美了。”12月13日,正在獨龍江邊鄉村公路上和鄉親們一起打掃衛生的貢山縣獨龍江鄉孔當村王美小組村民王清對記者說:“政府給我們集中安置蓋了新房子,我們要加倍珍惜。”

獨龍江鄉人居環境辦公室主任王永福介紹說,獨龍族是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直過”民族,長期以來,獨龍族群眾生產力十分落後。住草房、走驛道、攀藤橋,獨龍族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了極大制約,交往能力、生產能力與外面相比差距很大。

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後,政府十分重視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為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獨龍江鄉全力推進最美庭院打造工程,以群眾投工投勞為主、財政性資金“以獎代補”為輔,精心綠化美化庭前屋後,適度裝飾室內環境,讓獨龍族群眾不僅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起來,還要居住環境美起來、人的精神面貌提起來。

為了提高村民的動手能力,獨龍江鄉有針對性地開展粉牆培訓,6個行政村共有379名學員(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22名)參加了牆面抹灰、刷塗培訓,現場教學示範後,學員們一顯身手,美化亮化自家安居房時勁頭十足。


“為村莊修路,政府只發水泥,路要村民自己動手修。進行村莊綠化,政府只發樹苗,樹要村民自己動手栽。”陳少鵬認為,政府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一定要培養貧困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共同締造幸福生活。

談及過去,43歲的獨龍族漢子、獨龍江鄉巴坡村黨總支書記王世榮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告訴記者,自己曾住在對面山腰上的茅草屋,從山下回趟家要走一個多小時,更別說出遠門了。回憶起自己12歲第一次到貢山縣城上學的情景時,他說:“96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3天。”有一次他和六七個小夥伴結伴回家,途中突遇暴雨,淋溼了衣服,澆滅了火種,幾個小夥伴瑟瑟發抖,縮成一團,又冷又餓又害怕,一個晚上都沒有睡。如今,政府斥巨資修通了道路、打通了隧道,“過去3天的路程現在不到3個小時就到了。”

親眼目睹了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獨龍族群眾對共產黨滿懷感激。在巴坡村,許多村民用竹子在自家的籬笆牆上組成顯目的“幸福不忘共產黨”字樣。同時,在政府幫他們修建安居房時,他們積極參與運砂石、背木塊、砌磚牆,主動參加勞動,共建美麗家園。


瀘水市洛本卓白族鄉卓旺自然村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確定的全國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示範村。該村通過組織村民參與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使村民從“要我幹”變為“我要幹”,基層政府和相關部門從傳統的決策者、包辦者轉變為引導者、輔導者和激勵者。以永生楊、哈三益等為代表的一批村民代表全程參與村莊整體規劃方案的調整、修改和確定,進一步完善了現有的村規民約及村莊自治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基層黨組織及村莊管理委員會、理事會等日常村莊管理機制,村莊面貌一天一個樣。

“只有大家一起幹,我們的家鄉才會越來越漂亮。”村民和貴妞說。

情繫怒水 大愛無疆

怒江州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牽掛的地方。2014年1月,獲悉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貫通,總書記親切致信祝賀,希望獨龍族群眾加快脫貧致富步伐,早日實現與全國其他兄弟民族一道過上小康生活的美好夢想。


2015年1月,正在雲南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在昆明親切接見了怒江州少數民族幹部群眾代表,殷殷囑託“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

在怒江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2019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貢山縣獨龍江鄉群眾回信,祝賀獨龍族實現整族脫貧,“希望鄉親們再接再厲、奮發圖強,同心協力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努力創造獨龍族更加美好的明天。”總書記的回信成為怒江州各族群眾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強大動力,讓全州上下倍感激動、備受鼓舞,對奪取脫貧攻堅戰的最後勝利信心滿滿。

攻堅路上,怒江人民並不孤單。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黨組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高度重視對怒江州的幫扶工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多次聽取彙報,要求對怒江州脫貧攻堅給予全力支持。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村鎮建設司、城市建設司、住房保障司、建築市場監管司、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等司局和單位採取多種形式對怒江州脫貧攻堅給予強力支持,助力怒江打通脫貧攻堅“最後一公里”,合力推動怒江州城鄉建設高質量發展。


“支援怒江州脫貧攻堅必須全力以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領導的話擲地有聲。

雲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認真落實黨中央扶貧精神和部黨組工作要求,對怒江州農村危房改造和城鄉建設給予政策、資金等多方面支持,指導怒江州做好住房和城鄉建設系統脫貧攻堅工作。

按照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統一部署,兩年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持續對怒江州進行幫扶。2019年,該院領導親自帶隊,由西部分院牽頭組建聯合團隊,翻雪山、跨深谷、穿越無人區,克服天雨路滑、泥流滾石、調研點分散、工作戰線長等困難,先後4次深入怒江流域,累計行程2400餘公里,最高海拔達到4000米,對怒江州的3個市(縣)、25個城鎮節點進行全方位、多層面的走訪調研,形成《怒江風貌整治諮詢方案》、《怒江州農房設計幫扶》、《福貢縣沙瓦村鄉村振興規劃》等一系列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規劃成果,並給予當地決策者全面且專業的規劃發展和管理建議,對怒江州扶貧開發建設產生了積極推動作用。

“民有所呼,我必有應。”就在習近平總書記今年給怒江州群眾回信的第二天,中國建築學會組織的30人怒江州農房建設幫扶工作組抵達當地。來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建築大學、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雲南省設計院等國內知名院校與設計單位的專家,針對怒江州的農房建設、城鎮建設問題開展專項研究。


怒江州農房建設幫扶工作組跋山涉水,深入鄉鎮農村,結合當地氣候特點、地域風貌、民俗風情、功能需求,研究提煉地域傳統建築文化元素和空間結構,提出農房建設基本標準和技術導則,編制農房建築圖集,提供實施指導,最終建成一批農民喜聞樂見且功能現代、風貌鄉土、成本經濟、結構安全、綠色環保的宜居型示範農房。

怒江州雖地處祖國西南邊陲,但萬水千山阻隔不了脫貧攻堅中的涓涓暖流:中國建設工程造價管理協會捐助65萬元為福貢縣易地扶貧安置點幼兒園購置教學設備;中建精誠工程諮詢有限公司為貧困村小學捐助電腦、建設計算機教室、捐助資金完善教學設施……

“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不僅僅是對獨龍族群眾的殷切期盼,也是對怒江州各族人民的美好祝福。

滾滾怒江,濤聲激越,蕩氣迴腸。

是啊,怒江,正在匯聚脫貧攻堅的磅礴力量,突破崇山峻嶺,突破貧窮的禁錮,和全國人民一道,如期邁入文明、富裕、和諧的小康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