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余荫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

园中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山山水水尽纳于方圆三百步之中。园中之砖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丰富多彩,尽显名园古雅之风。更有古树参天,奇花夺目,顿使满园生辉。而园中"夹墙竹翠"、"虹桥印月"、"深柳藏珍"、"双翠迎春"等四大奇观,使游人大开眼界,乐而忘返。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与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一道,合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而且余荫山房是四大名园中保存原貌最好的古典园林,是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坐北朝南,以廊桥为界,将园林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余荫山房吸收了苏杭庭院建筑艺术风格,整座园林布局灵巧精致,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在有限的空间里分别建筑了深柳堂、榄核厅、临池别馆、玲珑水榭、来薰亭、孔雀亭和廊桥等,在面积并不大的山林里,浓缩了园林的主要设施和景致,使有限的空间注入了幽深广阔的无限佳景。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园地虽小,但亭桥楼榭,曲径回栏,荷池石山,名花异卉等,一应俱全。西半部以长方形石砌荷池为中心,池南有造型简洁的临池别馆;池北为主厅深柳堂。堂前庭院两侧有两棵苍劲的炮仗花古藤,花儿怒放时宛若一片红雨,十分绚丽。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是装饰艺术与文物精华所在,堂前两壁满洲窗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隔莲池相望,有临池别馆呼应,夏日凭栏,风送荷香,令人欲醉。

广州余荫山房(一)

东半部的中央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珑水榭",原是赋诗把酒、吟风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盛开、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之八角玲珑。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半边亭(来薰亭)。周围还有许多株大树菠萝、腊梅花树、南洋水杉等珍贵古树。"来薰亭"半身倚墙而筑,"卧瓢庐"幽辟北隅,"杨柳楼台"沟通内外,近观南山第一峰,远接莲花古塔影。东西两半部的景物,通过名叫"浣红跨绿"的拱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瑜园。瑜园是一住宅式庭院,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造。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现已归属余荫山房,两园并在一起,起到了辅弼作用。进入写有"余荫山房"的正门后,过厅堂,穿竹径,便到山房的花园门。门旁有对联一幅:"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正是此园点题之句。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始建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历时5年,于同治八年(1869年)竣工。山房故主邬彬,字燕天,是清朝举人,官至刑部主事,任七品员外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举人,因而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登科"之说。邬燕天告老归田,隐居乡里,聘名工巧匠,吸收苏杭庭园建筑艺术之精华,结合闽粤庭园建筑艺术之风格,兴建了这座特色鲜明、千古流芳的名园。为纪念先祖的福荫,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与余荫山房紧贴相通的建筑就是善言邬公祠,是邬家的祖祠。

广州余荫山房(一)

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明、清时期修建的。中国造园艺术之集大成,始于明,理论代表作是计成著的《园冶》;成于清,理论代表作是李渔著的《一家言》。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广州余荫山房(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