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讀《臨武秦漢古道》,提三點異見

有幸在《人文湘南》總21期拜讀到唐孝輝先生的《臨武秦漢古道》,先生對這條路的歷史是極有研究的。但有幾處我有不同看法,特提出向唐先生請教。

文章一開始便提出“臨武縣境內的秦漢古道,是指從臨武縣城武水河畔的南門口老街起,往南經鄺家村、沙市村、深井坪、鳳巖(秀巖)、九澤水、兩廣圩、茅結嶺進入與廣東連州交界處荒塘坪,全長五十多公里。”一路數來,如數家珍。但是兩廣圩和荒塘坪是在一個地方,茅結嶺並沒橫隔其間。

“臨武秦漢古道”這個概念先要弄清,是指縣境內呢?抑或指目前臨武正在打造的這一段呢?如果指當前作為古蹟打造的這一段,應是從臨武縣城南的玉屏山下的伏越亭起,上一座山再下走到深井坪,現在在山上建有溱水關。並不是從老街起,也不過鄺家村和沙市。如果指境內,那還得包括從桂陽荷葉的兩路口起,在小城鋪分東、西兩線,東線包括界牌、渡頭、南福鋪、三星堂、石橋頭,西線包括土地墟、下洞、騾溪(這是從郴州走魯塘,兩路口的西京大道),另一條是從桂陽月華鋪進入臨武香花大嶺,在花塘的萬石鋪直奔杉樹下出廣東,並不進入現在的臨武縣城。過去的貶官除了像韓愈這樣與張署“並轡南來”而盤桓以外,一般是不進入縣城的。

韓愈張署期會於九澤水,這是歷史真實,但他們相會地是欹眠館而不是歌眠館,欹和歌字義根本不同。再說,文章寫到“雖有南嶺山脈相隔,兩人政見相同,來往甚密,故臨武縣城裡至今還有兩人經常漫步閒遊,作詩賦詞的韓張山。他倆常來往於這條古道間相會。”真的很難相信,短短的時間內,會常往來在這陽山鳥道上,會經常漫步閒遊韓張山上。更何況貶官的行動還得有嚴格的監督的。

文章說劉禹錫貶連州,柳宗元貶柳州,“兩人結伴流貶,在臨武境內的古道上分手時作詩相贈。”其實他倆到了衡陽,柳宗元繼續乘舟南行,劉則在衡陽上岸再走桂陽,經臨武香花嶺去連州。兩人在衡陽分手時,柳宗元還寫了《衡陽與夢得分路贈別》,足可證明分手在衡陽而不是臨武,何況去柳州,從衡陽繞道臨武,這是絕不可能的。

一己淺見,望唐先生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