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百科」秦漢修志

秦漢修志 秦漢之際是中國方誌歷史上的發軔時期。秦統一中國後,為了對各郡縣實施有效管理,依當時的區劃繪製地圖,記錄各地的山川、聚落、交通、戶口。漢代地圖也很發達,並出現了作為中央政府的徵錄之書的郡國地誌。秦漢時期,各種雜述較多,唐劉知幾《史通》將這些雜述劃分為10類,即偏紀、小錄、逸事、瑣言、郡書、家史、別傳、雜記、地理書、都邑簿。其中,郡書、地理書、都邑簿多記郡國及畿輔諸事,所載門類雖不齊全,敘述較為簡約,但於一方山川、都邑、道里、物產、戶口、人物、民情、風俗,都有所收錄,體例初步具備,各自有所載內容和形式,開啟了後世方誌的一個重要方面。秦漢所修郡書、地理書、都邑簿等存世不多,除《三輔黃圖》《三秦記》《陳留風俗傳》等有輯本流傳,其餘僅見書目。

秦代修志 考古發掘證實,秦代地圖繪製精細,記錄的內容豐富。天水放馬灘秦墓地圖描繪了當時的區域地形,並且地圖上有幾十處文字標註,分別說明山峰、河流、道路、橋樑、村落、關隘等。《史記》記載:劉邦攻入咸陽,蕭何首先“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以便劉邦稱帝后瞭解天下戶口、民間疾苦、阨塞之所、強弱之處、郡縣山水等。其中的“圖”即指地圖。

漢代修志 漢代地圖的文字被後世史籍徵引,一般稱為某郡某州圖,也有稱為圖經,如保存在《華陽國志》中的《巴郡圖經》,其內容不僅有疆域、裡至的描述,還有戶口、經濟、設官等方面的記錄。漢武帝時,為了掌握全國經濟、地理和地方向朝廷輸運貢賦情況,命令各地方政府把記載當地物產、貢賦和交通等的資料隨同計書上送太史保存。這一時期撰述的地記或地誌有《上黨國記》等。其後劉向、朱贛關於地理、風俗的論述也屬地誌範疇。朱贛撰著的《地理書》(已佚)是成書於西漢末年的一部記述地理風俗的總志。東漢王朝建立後,光武帝下令撰修《南陽風俗傳》。後又出現耆舊傳、先賢傳、風土記、風俗記、異物志、水道記、山水記等。這些著述的內容和形式,為後世方誌所取法,影響很深。

(摘自:《方誌百科全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