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 曲阜是个好地方

曲阜是个好地方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於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甘山者, 甘水出焉,生甘渊 。 ”袁珂 校注:“所谓 甘渊 、 汤谷 、穷桑 盖一地也。”

穷桑,就是我的家乡曲阜旧称,穷者无尽也,桑者桑树也。是三皇五帝之一少昊定都和安葬之所。曲阜城东旧县村北有少昊陵,因用石约一万块堆砌成锥体,有东方金字塔和万石山之称。少昊(前2598-前2525年),相传少昊是黄帝之子,是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中国上古五帝之一,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可见五千年前曲阜就是中华文明肇始之地。

曲阜作为地名,始见于《礼记》“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东汉应劭解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四人曾在曲阜留下了活动的踪迹。据古籍记载,考古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所在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约公元前27世纪末叶,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诞生于曲阜寿丘;之后,少昊在曲阜营建都城,并葬于曲阜城东北寿丘云阳山,现留有少昊陵,并与二帝三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并称万世享祀。 

曲阜是个好地方

距曲阜县城东南10公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息陬,现为息陬镇政府所在地,春秋时期称陬邑。据《续修曲阜县志》记载:“昔孔子欲西见赵简子,至河乃还息于陬乡,作陬操,因以得名”。息陬村西北角相传为孔子编写鲁国史《春秋》之地。为春秋书院之旧址,书院宋代始建,明、清重修,1934年改为明德小学校。旧有大门3间、二门1间,门两旁各有掖门1间,门内大成殿3间,绿瓦覆顶,回廊相连。殿内正中神龛供奉至圣先师孔子牌位,左右神龛供奉颜、曾、思、孟"四配"牌位。正中悬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横匾一方,上书"春秋书院"。殿长11.25米,宽7.12米。殿前有卷棚3间,长11.25米,宽3.20米,灰瓦脊顶。东西配房各3间,灰瓦顶,前出廊,内供奉十二哲及七十二贤牌位,可惜毁于十年浩劫。现在京沪高铁站西高铁新城处重修春秋书院,但新的古建筑怎么也难找回历史厚重和曾经的沧桑,总感觉缺少了老夫子当年在时的神韵和灵性。站在这块土地上,浮想当年孔夫子埋头编书的身影,心中自豪感油然而生。作为这块土地的后人,应当传承先人仁爱中庸思想,行修齐治平之道,上报效国家,下教育后人。

岁月如刀面容改,乡情化魂永留传。自少小离家二十余载,无时不以家乡厚重的历史为荣,时刻不忘自己是山东曲阜人氏,虽身居津门仍以曲阜文化宣传员自居。几十年家乡巨变,常叹物是人非,亦有回不去的从前,忘不了的故土之感。遂以《曲阜是个好地方为题》作为开篇之作,以飨读者。

曲阜是个好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