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窮病,難治啊

窮病,難治啊

用一天一晚的時間把《貧窮的本質》掃了一遍,不能說不好,只是很難引起共鳴。

如果沒有作者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這個噱頭,應該看不下去...

穷病,难治啊

書是紅框裡這對夫妻寫的

一直以來人們認為「經濟學」不是科學類學科,因為經濟學理論都很難驗證,但科學類學科可以通過實驗手段來證明理論確實有效。

在《貧窮的本質》這本書中能看到大量的實驗。我看了些報道,大意是說,這三個人用實驗的方法來研究經濟學是個創新,不光對「發展經濟學」,對整個經濟學界都有學術貢獻——這是獲得諾獎的主要原因。

說回《貧窮》這本書,作者開篇重點闡述了貧窮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貧窮就是下面這張表。

穷病,难治啊

我來解釋下:

橫軸代表今天的收入,縱軸代表將來的收入,圖中的對角線是條參考線,它意味著今天的收入=將來的收入。

而那條S型曲線就是「收入曲線」。可以看到,收入曲線的初始階段N-P是在對角參考線以下的。意思是活在這個區間裡的人,將來的收入比今天的收入還低。

沒錯,哪怕你是一個年輕勞動力,一旦收入沒有足夠多(沒超過P點),就會越來越窮。

這個區間就是「貧窮陷阱」,全世界活在這個區間裡的人數在減少,但總量依然是個很可怕的數字。

這就是他們的觀點:

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懶和笨,就是賺的還不夠多。

他們因為現金流的限制,僅僅為了解決溫飽問題就付出大量勞動,只能無奈地忽視其它方面的投入,比如健康、子女教育、技能等等。

窮人願意勤勞,但很多時候,他們所處的環境使得勞無所得。

這就像是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會傳給下一代,會影響身邊的人。

而收入一旦超過P點,走上正向循環的概率就提升很多——餓不死的情況下,可以一點點積累結餘,再用結餘提高個體生產力,進一步提高現金流。

財富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其實是我們創造的現金流決定了我們過什麼樣的生活。

本質上,安全感和焦慮感也都來自現金流的變化——我想買房子,必須有至少覆蓋月供兩倍的現金流;我想生娃,必須有足以養孩子的現金流;

一定程度上,生存的本質就是持續穩定地讓自己的收入突破P點。窮人會面臨兩大障礙:

第一個就是懶,必須聲明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哈。

可能作者研究的是真窮人,他們每天的收入在1美元以下。

但我看到的很多受社會福利制度覆蓋的窮人,還真就是懶。

不管是常說的低保戶,還是歐洲高福利國家的窮人,很多人的生活狀態就是無所事事。反正有福利兜底,有廉租房有低保也餓不死。

一個每個月拿八百多塊低保的成年勞動力,但凡他願意賣力打份工,現在的社會,再多賺800元總不成問題吧?

第二個障礙就是環境限制,這點無法否認。

只有到人群更聚集,社會分工更復雜的城鎮去,才有更多工作和賺錢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生下來註定要離開土地、家鄉和親人,這是時代的宿命。

我之前建議大家要有累世之念,賣掉低線城市的房子,為了下一代也得存款搬家,保二線爭一線,就是這個原因。

你不離開,下一代大概率也要離開低線家鄉。只有主動順應趨勢,才能避免日後的分離。

對很多人來說,離開就是最好的出路。

比如菲律賓很窮,創造不出啥工作機會,但是菲律賓女性大量地出國打工,成為很有口碑的菲傭群體。她們成了家庭主要收入來源,反倒是男人在家待著。

再比如自如的保潔阿姨,也讓很多農村女性成了她們老家的高收入群體。

確實,很多人陷入貧窮不是因為懶,而是缺少一個機會。

中國通過義務教育、城鎮化、參與世界分工,真的讓巨量的貧困人口擺脫了貧窮。

穷病,难治啊

各國貧困人口占比,紅線是中國

根據《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群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過去40多年中國共減少貧困人口8.5億多人,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

... ...

另外,高消費社會下,對那些結餘不多的人來說,和貧窮之間也就隔著一個是失業而已。

突然想起之前寫過一個現象叫「1/4人生危機」,簡單說就是:

剛工作的年輕人普遍現金流不太好,同時慾望又不小,大額消費=小型財務危機。這可能是更高級一點兒的「貧窮陷阱」。

對普通人來說,克勤克儉的生活態度,未雨綢繆的風險意識,步步為營的財務規劃,只有深刻理解並執行這些,才算走上理財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