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8 會寧百年小學,源於一人傳承四代接力

會寧縣八里灣鄉掌裡小學:一所經歷了一百多年風雨洗禮、走出許多英傑人才的鄉村小學,卻起源於一人、傳承於一家四代的接力奉獻。這就是“百年教育世家——魏氏”。

會寧百年小學,源於一人傳承四代接力

今天的掌裡小學

歷史追溯到1915年(民國四年),魏家學訪的創始人魏炳榮先生,憂憤於十裡八村鮮有識文斷字之人,也不管其他人開油坊、辦粉坊或者開糖坊,他自己就決計辦一個學坊。那時,誰都知道辦學是最不賺錢的,甚或還會賠錢,但是,魏老先生卻不計較,毅然在家裡辦起了“魏家學坊”。

當時,有條件來上學的只有七八個孩子,但是魏老先生不嫌人少,仍然傾心盡力的教導上課。據先輩們講,魏老先生教私塾真的與眾不同,他平時教學生們上課的時候嚴厲有加,絕不容半點含糊。但是,在課外的時候,卻和學童們親如子弟,竟使得當時的八個學童都認他做了乾親。這種親和罕見的師生關係,至今在當地傳為佳話。

1920年大地震,房屋倒塌。老先生遂於1921年將私塾移址於堡子山上的堡子中。至1930年,因堡子山高路遠,魏老先生就再次把校址搬遷到苟川村掌里社的廟中,設立私學,並聘請了兩名識字人當教員。1938年,國民政府接管了私學,正式命名為“掌裡初級小學”。魏炳榮老先生即當校長又當教員,直到1945年離開學校。老先生畢生從教,開啟了一個地方的教育先河。

魏老先生膝下五個兒子,老四英年早逝,老大、老二一輩子勤勤懇懇,耕讀持家,終老田園。老三、老五勤奮讀書,力求上進,先後走上講壇,終生教書育人。

魏駿逸,魏炳榮老先生之三子,1944年畢業於“會寧縣簡易師範”,系該校第一屆畢業生。從25歲執教以來,秉承父志,堅守“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畢生視教書育人為己任。立家訓,示後人。誠信慎言,教育傳家;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終年95歲。

會寧百年小學,源於一人傳承四代接力

魏駿逸老師90歲照片

魏駿琪,魏炳榮老先生第五子,少而秀慧,睿智開明。22歲恭教杏壇,25歲入黨。先後輾轉調動在本縣的老君、八里、翟所、侯家川、李灣等各地教書。承父兄教育家風,治家致學,克勤克儉、以身作則,即當校長又兼代課教師。魏駿琪老師上承父兄榜樣;下教子弟規矩;中得同事擁愛,治家致學,一絲不苟。老師堅信:“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他管教自家子弟,近乎苛刻。尤其在傳承家風,教育自家子弟上,近乎於苛刻。要求子女:讀書,必先明理;為學,必尚德仁。

他可以盯著子女們背課文;可以看著子女們流著眼淚寫作業而不心軟;可以在哪個犯錯的孩子前額震懾性的用煙鍋敲;他可以用各種辦法讓孩子們牢牢記住,你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讓你用最分明的意識認清對與錯……

據魏駿逸老先生的二兒子,曾經任職於先輩創建的掌裡小學,從教36年的魏華老師講述,先輩們治家及其嚴厲,許多誡訓雖然沒有形成文字,但對我們的成長產生了深遠影響。現在回想起來,可用下面的兩句話概括:

誠信慎言,教育傳家,在家在校,言行一致。

潛心向學,嚴謹文明,勤奮樸實,尊老愛幼。

家風的傳承,是一筆無窮的財富。隨著家族發展和人口增多,魏氏門中的精英們正在源源不斷的走向不同合作崗位,投身國家建設。目前,在教育戰線達21名人,堪稱會寧縣教育隊伍中的一支勁旅。

“為學莫重於尊師。”1994年,甘肅省教育委員會、甘肅省教師獎勵基金會聯合給魏氏一門隆重頒發了“教師世家”的金色獎牌。

會寧百年小學,源於一人傳承四代接力

魏駿琪老師的長子,從教40年,縣已退休在家的魏曉老師說:“這是政府和人民對我們魏家的高度認可,我們以此為榮!”

會寧百年小學,源於一人傳承四代接力

呂永學

會寧縣八里灣鄉紀委書記

魯迅說:“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可以說,魏氏一門就是這樣,默默無聞奉獻自己,培育著一代又一代金苗玉樹的成長和盛開。一個家、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和興盛,離不開以“會朽自己”為代價的恩師們!會寧苟川魏氏: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他們更是會寧教育隊伍中的一支勁旅。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永遠不會忘記為人民做出卓越貢獻的人!四代人身體力行,“教師世家”,實至名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